7月9日一大早,中國商務部宣布將包括漢翔航空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內的8家臺灣地區實體列入出口管制管控名單,在兩岸引起巨大震撼。國臺辦發言人對此表示“強烈支持”,并強調“‘臺獨’是絕路,助‘獨’是邪路”,凸顯了大陸此舉懾“獨”打“獨”的重大意義。
中國商務部公告中開宗明義就提到管制管控的目的,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口管制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用物項出口管制條例》等法律法規有關規定,為維護國家安全和利益,履行防擴散等國際義務。
什么是“兩用物項”?條例規定,兩用物項是指既有民事用途,又有軍事用途或者有助于提升軍事潛力,特別是可以用于設計、開發、生產或者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的貨物、技術和服務,包括相關的技術資料等數據。
如何管制管控?公告具體做法是,一,禁止向上述8家臺灣地區實體出口兩用物項;正在開展的相關出口活動應當立即停止。二,特殊情況下確需出口的,出口經營者應當向商務部提出申請。
而稀土具有軍民兩用屬性,在以往多份文件中也被列為“兩用物項”。因此,島內輿論認為,大陸此舉意味著這8家公司將會被禁止獲得大陸出口的軍民兩用貨物、技術、服務、數據等,其中,與高科技、軍工產業相關的稀土可能是禁止重點。
大陸這一招打蛇打七寸,有一箭三雕之功效,可謂是打“獨”懾“獨”大殺招。
首先,這是針對賴清德當局惡意配合美國打壓華為、中芯國際等大陸高科技企業的“對等反制”。
6月14日,臺灣“國際貿易局”將華為和中芯國際及其多家子公司列為出口管制名單。這背后除了“臺獨”意識形態下與大陸對抗的思維作祟外,更是賴清德當局“跪美”“媚美”“舔美”的決定,依照美國指令將科技和經貿政治化,當時大陸即時作出“強烈反對”的表態,形同預告必定會出手反制。如今將8家臺灣地區實體列入管制管控名單,就是對等反制。
其次,這是對賴清德當局所謂“武器自制”“以武謀獨”的當頭棒喝。這8家企業所承擔的所謂軍機、軍艦、潛艇、無人機等武器自制項目,在大陸制裁之后今后即便想硬撐下去,要填滿這些錢坑,恐怕也要花高出數倍的代價。
被制裁的這8家實體,全部屬于島內軍工體系。比如,漢翔公司是臺灣三大主力戰機之一的“經國號”戰機研制單位,也是臺軍戰機生產維修龍頭。中山科學研究院是臺灣最高軍事科研機構與軍事技術發展核心機構,擔負臺軍戰機、導彈、雷達、無人機等主要武器系統的設計、研發和生產等。臺船則是臺灣規模最大的造船廠,臺軍軍艦、8艘自制潛艇都由該企業生產。包括經緯航太科技公司等其他幾家雖屬民營企業,卻都以“代工”或“自研”形式加入到島內軍工體系。
稀土在高科技和軍工業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無需贅言,大陸禁止向島內這8家實體出口包括稀土在內的兩用物項,對其沖擊可想而知。臺灣每年從大陸進口數千噸稀土,其中多數用于制造半導體,也有相當一部份用于制造武器來對抗大陸。而這8家實體是武裝“臺獨”組織的主要島內軍火商,也是美臺軍事勾連的重要對接平臺。這種典型的“吃飯砸鍋”行為,其對國家安全利益的危害日益凸顯,大陸對這8家實體祭出制裁措施,非常及時且非常必要。
再者,大陸這次出手也是針對賴清德所謂“團結十講”挑釁言行所祭出“反制組合拳”中的一環。若如外媒所形容,大陸啟用M503航線的W121銜接線屬于對臺“軟性威懾”,那么,這次對8家島內實體制裁則是具有“立刻性”、有“實際痛感”的暴擊。如果賴清德之流不知反悔,還繼續往“臺獨”方向狂奔,今后大陸進一步反制是完全可預期的。
盡管賴清德當局防務部門、陸委會以及相關被制裁實體回應時表示,島內相關軍事武器研制項目早就采“非紅供應鏈”,要臺灣民眾“免驚”。但臺媒指出,一旦大陸嚴格執行“禁運”,就會從中上游斷貨源,如此一來,受沖擊影響的不會只有這8家實體。言外之意,就是警告他們別再嘴硬,不要再挑釁大陸。
“臺獨”是絕路,助“獨”是邪路。甘當“臺獨”分裂勢力爪牙,參與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企業、團體、個人,必遭依法嚴懲。——國臺辦發言人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