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上世紀80年代,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歷時一年半,牽頭組織制定了我國地方政府首部縱跨15年的發展戰略——《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為廈門經濟特區的長遠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今年是“十五五”規劃謀篇之年,《發展戰略》的成功實踐帶來諸多啟示。三十多年來,廈門接續奮斗,將藍圖變為美好現實,交出一份亮麗的時代答卷。今天起,《廈視新聞》推出系列報道《時代答卷》。第一集,我們先從金融“活水”說起,看廈門如何以改革破局,一張藍圖繪到底,努力在各個領域為全國探索新路、為廈門贏得先機。
時代答卷(一):破局
時任廈門市計劃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呂拱南
習近平同志經常跟我說,改革,經濟特區要走在全國的前面,我們最大的困難是經濟基礎差,再一個就是沒錢,所以要改革現行的金融體制。
橋在海上
廈門大橋宛如長虹臥波
將廈門本島和集美緊緊相連
記者徐佳妮
廈門大橋是國內第一座跨海公路大橋,在建設之初,它曾經被稱為“廈門高集海峽大橋”。這是廈門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1986年發行的高集海峽大橋債券。當年,包括廈門國際銀行在內的多家銀行成功實現了債券的代理發售。其中,廈門國際銀行更是首創美元抵押拆借人民幣、聯動跨行協作等舉措,為大橋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1985年,剛剛開業的廈門國際銀行就設在這棟并不起眼的四層小樓里。作為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銀行,它承擔著為廈門經濟特區發展引入境外資金和先進金融經驗的任務。
時任廈門市計劃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呂拱南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廈門的金融體制很單一,要把更多的金融機構吸引到廈門來。習近平同志對這個項目親自抓,由印尼華僑聯合香港的幾家金融機構組建了泛印集團有限公司,廈方入股,成立了廈門國際銀行。開業典禮,習近平同志親自去。
廈門國際銀行廈門分行黨委書記
任婕茹
廈門國際銀行從成立之初就有兩個非常鮮明的特色,第一個是國際化,第二個是服務華僑。我們大膽改革破局,是國內第一家引入國際金融組織及發達國家戰略投資者的商業銀行;先后在香港、新加坡發行美元浮息存款證,為引進境外資金支持廈門特區建設開辟渠道。
《發展戰略》提出
要建立和完善
多形式、多層次、外向型、經營型的金融機構
可以說,廈門國際銀行的誕生,是廈門早期金融改革的突破和實踐,不僅突破了外資準入的制度壁壘,更開創了利用僑資推動金融開放的先河。
而創新運用各種金融工具和政策
在當時也解決了不少企業
發展初期的資金困難
記者徐佳妮
這是廈航成立初期,員工手繪的一塊企業招牌。廈航是新中國第一家按現代企業制度運營的航空公司。憑借著靈活的體制機制,廈航從白手起家、艱難起飛到躋身“世界級航空公司”,在行業內創下多個第一。
廈航的創辦是從零開始的,全部的“家底”只有借來的5千塊錢。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親自參與了廈航的初創。沒有飛行員,就從空軍引進;沒有飛機,就創新采用融資租賃的方式,大膽利用外資“借翅起飛”。
時任廈門市計劃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呂拱南
1986年美國波音公司愿意以租賃的方式給廈門航空公司兩架737飛機。這也是當時《發展戰略》當中提出的,要綜合運用產業政策、財稅政策、金融政策。到現在為止,廈門航空公司不光是客運,還有貨運飛機也發展起來了。
廈門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長
趙東
今天的廈航有220多架飛機,可以通達全球將近1100個目的地城市。這一些都得益于按《發展戰略》方向走到現在,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提升。
元翔廈門空港總經理助理
蔡建仙
這個區域相當于是廈門機場的運行指揮大腦 。右手邊可以看到的是廈門機場機坪的全貌,有一條3400米的跑道和96個停機位。
記者徐佳妮
經濟特區要騰飛,不僅要有飛機,還要有足夠大的機場。看到眼前這樣一個國際范的航空港,你很難想象,當年高崎機場是靠借“外債”建起來的。這在今天聽起來很簡單,但在當時,卻是個重大突破。
原廈門國際航空港集團副總經理
王澤源
這是3號候機樓,“廈門”兩個字,現在還在用。
T3航站樓
是機場二期改擴建的核心工程
回憶起當年的建設歷程
王澤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想方設法籌錢”
原廈門國際航空港集團副總經理
王澤源
機場1983年通航后,航空市場之好超出預料,所以要進行二期工程建設。自籌資金進行大規模建設機場,不是靠政府投資,全部是我們機場自籌,這個不容易。
機場擴建刻不容緩,建設者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延用機場一期的做法,繼續向科威特貸款。1987年,廈門市政府成立了廈門機場擴建工程科威特貸款領導小組,習近平同志親自“掛帥”擔任組長。
時任廈門市計劃委員會常務副主任
呂拱南
機場二期的貸款問題,我跟習近平同志一起去北京,親自參加了談判。科威特在會上答應,給了二期1800萬美元。機場二期對改革開放,對廈門特區的知名度、城市的定位,具有重大的意義。
元翔廈門空港總經理助理
蔡建仙
2024年,廈門機場旅客吞吐量接近2800萬人次。自1996年上市以來,高崎機場始終保持持續盈利。它以制度創新破解資金與地理的困局,以多元經營助力廈門發展,為廈門鍛造了機場、航司、產業、城市協同發展的獨特模式。
如果把實體經濟比作肌體
那么金融就是血脈
金融如何賦能實體經濟?
《發展戰略》給出了答案
建立“多形式、多功能的外向型金融體系”
增加技改貸款總額,放寬貸款條件;繼續搞活股票、債券市場,使企業能廣泛自籌資金……這些思路舉措至今仍契合廈門發展實際,具有指導意義。
如今的廈門已形成以銀行業為主體,證券、保險、期貨、基金、地方金融組織等為補充的多元化金融體系,有了金融“活水”,特區基礎設施建設蓬勃發展,優質項目紛至沓來。
記者徐佳妮
歷史,總是在一些關鍵時刻給人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廈門經濟特區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時光流轉,變的是城市面貌,不變的是經濟特區的“根”和“魂”。憑借著一次次打破常規、勇敢嘗試,廈門率先在眾多領域創造出一個個全國第一、全國首創。
大力推進以市場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率先進行政企分開和國企利改稅試點,在全國率先探索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一批發展所需、基層所盼、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落地生根,廈門成為我國重大改革先行政策密度最高、力度最大、措施最集中、效果最突出的系統集成地之一。
2023年6月,中辦、國辦印發廈門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以“實施方案+授權清單”全新改革辦法,賦予廈門改革自主權。以綜合改革試點引領全面深化改革,廈門205項綜合改革試點任務全部落地實施,形成62項全國首創成果,改革熱度指數保持在全國主要城市前列。
廈門市委副秘書長、改革辦常務副主任
李剛
深入領會把握《發展戰略》思想精髓,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黨中央賦予廈門開展綜合改革試點重大任務以來,全市干部群眾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當前,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我們更要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奮勇爭先,更好為中國式現代化探索試驗、探路先行。
點贊、在看、轉發
大伙兒互相提個醒
一審:鄭鎘鎘
二審:王慶平
三審:莊梅芳
資料:廈視新聞 廈門廣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