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前幾天,身為高三學子的柳艷兵和易政勇結伴回家,當時他們乘坐的是中巴。
誰知,車子正在行駛時,一名男子突然起身揮刀砍向眾人,有6名乘客在毫無防備時不慎受傷。
車上傳來了凄慘的叫聲,混亂成一片。期間,易政勇手臂和背部都被砍傷,可是他沒有逃脫,而是和歹徒爭斗。
同行的柳艷兵也如此,他冒著危險上前奪刀,雖然也身受重傷,但是他們選擇拼死搏斗。
最后,兇器被奪了下來,車上的人得救了,而他們卻滿身是血地倒了下去。
當時距離高考只剩下三天時間,可是他們依然躺在病床上,等待他們的,只有一條路,就是和高考擦肩而過。
很多年后再看這件事,最讓人動容的,不是他們的傷勢有多重,而是他們的勇敢和善舉。
他們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但是在危險來臨時,他們卻選擇了直面歹徒,這樣的不顧一切,讓人佩服。
當時柳艷兵和易政勇的英雄之舉,引來了國人的關注,大家在關心他們傷勢的同時,更關心他們的考試。
好在當地教育部得知情況后,為他們申請到了補考的機會,與此同時,包括清華、北大在內的名校,也向他們拋來了橄欖枝。
但柳艷兵和易政勇選擇了拒絕,他們說:“不是為了回報才出手,也不想靠這件事換特殊待遇。”
等到傷口剛剛結痂,他們又坐回考場,自己寫下答卷,這份倔強的選擇,也是一種干凈。
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們當年的壯舉,卻不知道更打動人的,是后來那十幾年的堅持。
畢業后,柳艷兵跑去山村支教,陪孩子們上下學,幫留守兒童理頭發洗衣服。
易政勇選擇扎根基層扶貧,給孩子們補課,帶村民創業,這些事沒有鏡頭,也不光鮮,但他們做得比誰都踏實。
在今天這個時代,很多家長焦慮孩子起點低、分數不夠、考不上好學校。
但他們忽略了一個最本質的問題,孩子未來走多遠,靠的未必是成績,而是品格。
你會發現,真正贏得尊重的人,從不是分數最高的,而是那個說話靠譜、辦事讓人放心、遇事不慌不躲的人。
柳艷兵和易政勇當年救人的決定,不是臨場演技,而是日積月累的習慣養成。
他們不是突然變勇敢,而是從小就知道,遇到事不能只想著自己。
反過來看,如今很多聰明的孩子,面對困難的第一反應是推、躲、賴。
他們知道怎么算計,卻不知道怎么承擔,他們并不是沒有知識,也不是沒有能力,他只是缺少了對人、對事、對社會的責任感。
這些品質不是天生的,更不是老師課堂能教出來的,它藏在家庭氛圍里,藏在日常點滴中。
我們總以為教育是校外培訓、是拔高成績,但其實真正決定一個孩子未來底色的,是他成長過程中耳濡目染的“人之常情”。
俞敏洪曾講過一件事,他小時候家里斷糧,母親卻把家中僅剩的一點口糧分給鄰居。
當時俞敏洪不理解,母親只說一句,咱家人少,扛得住,他們不行,多年以后,那家人一直幫著俞家干活,互相照應。
所以,教育的核心不在于會不會解題,而在于是否懂得共情、是否知道人和人之間應該怎樣相處。
母親那句話,比任何課本都管用,因為那就是一個品格的種子,早早種在心里。
后來俞敏洪去創業,身邊同學愿意追隨他,理由也很簡單,他們相信他的人品,知道就算失敗也不會被坑。
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果。
很多家長總說要培養孩子的逆商、抗壓能力,但在家庭教育里,太多人一味保護孩子不受傷,甚至幫孩子逃避責任。
孩子打碎別人玻璃,不讓道歉,家長賠錢了事,孩子和別人起沖突,總說別人先動手。
但一個不敢面對錯誤的孩子,將來也很難真正成熟,他可能會說漂亮話,會做精致的局,但一旦遇到挑戰,就躲起來,永遠不敢承擔。
真正的教育,是讓孩子懂得人不能總贏,有時候要認輸、要認錯、要認命。
只有經歷過失敗,孩子才會明白什么叫堅持,只有面對過痛苦,他才知道什么是擔當。
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這把火,叫做人品。
很多人都想讓孩子成為有錢、有學歷、有頭腦的人,但如果沒有底線、沒有責任感,再多的標簽也只是外衣。
孩子終有一天會離開家庭,走向社會,外面的世界不在乎你是不是學霸,而在乎你能不能讓人放心、是否值得托付、遇事能不能扛。
所以說,真正的教育,不是給孩子準備一張滿分答卷,而是讓他們有足夠的人格力量,走好自己的一生。
希望每個父母都能明白:教育的起點在家庭,教育的本質是做人。
愿我們每一個孩子,不僅有成績,更有人品;不僅能拼搏,也懂善良;不僅追光,也能成為那束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