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產GNSS波浪傳感器“百萬計劃”在青島啟動。該計劃面向全國范圍內的科研機構、高校及涉海工程單位等,推出20臺自主研發的GNSS波浪傳感器設備,總貨值人民幣100萬元,旨在推動海洋波浪觀測設備的國產化進程,加快形成可持續、高精度、低成本的海洋觀測技術體系。
這是海洋科技創新的成果之一。以科技創新為引領,青島正加快塑造海洋新質生產力,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打頭陣、當先鋒”。
7月1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會后不久,青島海洋科技創新就再添新動能:6個海洋領域山東省重大科技專項經費撥付到位,總支持額度超5000萬元。這些項目覆蓋新能源船舶、海洋生物制品、深海開發等重點裝備和產品研發。這幾天,市科技局海洋科技處一直與項目牽頭企業緊密溝通?!拔覀兙褪且趯嵺`中落實中央會議精神?!焙Q罂萍继幪庨L李德強說,“要抓緊組織企業簽訂項目任務書,明確重大項目的技術路徑和產業化目標。鼓勵項目牽頭企業用好項目經費,推進關鍵技術攻關、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為海洋新質生產力的勃發賦能。”
青島的向海圖強之路,就是不斷強化海洋科技創新實力,為藍色產業發展筑基。尤其是近年來,青島錨定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目標,爭當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排頭兵,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技創新高地正加速隆起,現代海洋城市的發展成色漸濃。
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高效協同,更加注重產業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諧,更加注重合作共贏……時下,青島正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要求為指引,持續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強化海洋戰略科技力量,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創新驅動
近日,由嶗山實驗室研制的6000米級深海Argo浮標“深海玄武(XUANWU)”在菲律賓海盆和黑潮延伸體海區實現批量布放,順利推進了西北太平洋“深海Argo區域觀測網”的建設工作。至此,我國已成為全球深海Argo觀測大科學計劃的第二大貢獻國。
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海洋科技創新中心,青島以實實在在的表現證明著,這座城市正成為國家海洋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追根溯源,涉海高能級創新平臺為這座海洋名城鍛造了強勁的策源力。
來自市科技局的統計顯示,目前,青島共擁有涉海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43家,部級以上涉海研發平臺56個,涉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0個。
其中,以嶗山實驗室為牽引,青島打造了梯次發展的四級實驗室體系。目前,全市共有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6家、省重點實驗室25家、市重點實驗室64家,已初步形成梯次銜接、特色鮮明的海洋領域實驗室矩陣。
高能級平臺產出領先成果,這座實驗室“金字塔”集聚海洋科研資源要素,突破一批關鍵共性技術和“卡脖子”技術,實現了對產業升級的牽引。
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牽頭建設的海洋食品加工與安全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便立足產業需求,深耕海藻生物資源發掘、加工新技術理論、質量安全控制及功能物質與健康等關鍵領域,持續推動行業技術革新,構建了全面且立體的科創體系。得益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企業相關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例如,海藻酸鈉單品從食品級原料“進化”至體內植入級原料,價格也從每公斤百元躍升到每克最高2000元。產品價值的大幅增長,展現了科技創新在提升產業競爭力方面的巨大潛力。
集聚效應之下,更多的高能級海洋創新平臺、科研基礎設施在青島生根,驅動著海洋產業的細分賽道不斷走深、走實。
比如,中國海洋大學牽頭、總投資超2.8億元的海洋微生物資源庫,正加碼建設國際一流的專業化、綜合性國家級海洋微生物資源庫。作為教育部重點建設的十個戰略種質資源庫之一,該資源庫不僅將服務于我國海洋微生物科技資源摸底、開發,還將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數據共享。
再比如,在深海開發方向,國家深?;卮蛟斓膰疑詈;驇?、國家深海大數據中心和國家深海標本樣品館等“深海三大國家平臺”正加快起勢。其中,國家深?;驇戾^定打造全球最大的海洋綜合性樣本、資源和數據中心。
通過加快布局高能級創新平臺,青島以平臺匯人才、產成果、促產業,正立足國家重大需求,凝聚起海洋戰略力量。
高效協同
平臺產出的成果需要落地轉化才能融入和推動產業發展。打造現代海洋城市,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是關鍵要義。
近年來,青島大力培育涉海高新技術市場。據市科技局統計,2024年涉海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增至753家,同比增長18%。作為“火車頭”,它們帶動青島海洋產業不斷升級,海洋經濟跨越式發展。去年,全市海洋生產總值達5513.2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3%,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45.9%。
這是創新協同的成果。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青島打造了一批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類要素深度融合的海洋創新聯合體。
在船舶產業領域,由中船發動機牽頭建設的山東省船舶動力技術創新中心,以研制甲醇、氨等清潔燃料船舶發動機,改善礦物燃料船舶發動機為方向,推進燃料供給系統、排放后處理系統等核心技術開發,通過打造集儲運、供給、燃燒、排放、監控于一體的船舶排放污染物控制技術集群,讓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船舶與海工裝備業成為制造業的新增長點。截至目前,中船集團北海造船手持訂單中,綠色燃料船占比超90%。
俯瞰中船集團北海造船基地。
在海洋裝備領域,青島市海洋監測裝備創新創業共同體加快建設,已經培育經海儀器、海研電子、蔚海明祥等多家涉海企業,累計實現社會融資2億元。
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成果轉化機制,青島為海洋科技成果落地打開了“通路”。
面向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全局,青島引入山東海洋集團重組山東省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已累計吸納成員單位超100家,培育海洋科技企業42家,突破產業共性、前沿技術30多項,并上線了山東省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平臺。
面向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青島的概念驗證平臺和中試熟化平臺發揮了重大作用??偼顿Y1.8億元的未來海洋食品智能制造概念驗證和中試熟化平臺正彌合著實驗室到生產線之間的鴻溝。立足我國海洋食品產業的發展需求,該平臺圍繞海洋食品合成生物學技術、海洋特殊食品與“三新食品”創制、海洋食品綠色智能加工儲運、海洋食品質量安全檢測智能裝備創制等方面提供概念驗證和中試熟化服務。作為海洋食品領域國內規模最大、國際領先的概念驗證和中試熟化基地,該平臺正讓細胞培養魚肉等先進技術加速“變現”。
去年,青島出臺方案,聚焦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的總目標實施新一輪“海創計劃2.0”。蹄疾步穩,青島要瞄準海洋重點發展領域需求實施六大提升工程,到明年新增10家及以上海洋高端創新平臺、突破100項以上關鍵技術、引進200名以上海洋高端人才,海洋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000家。
人才興海
事以人成、業由才廣,宏偉的藍圖需要人來具體執行。青島涉海院所、高校林立,打造了海洋人才的“聚寶盆”。立足海洋科創平臺優勢,青島吸引、培育了一支高素質海洋人才隊伍,目前共有全職駐青涉海院士22人,海洋人才總量近40萬。
強化科技人才支撐,發揮人才第一資源作用,青島為成果的產出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用好高層次人才的帶動效應,青島構建起了“院士—平臺—技術”三位一體的創新生態。比如,在藍色種業研究院,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振民、陳松林領銜,集聚了近百位高校院所的高層次人才。以水產種業人才團隊為驅動,該研究院構建海水養殖生物前沿育種技術體系平臺,協同推進育種技術與產業發展,讓青島打造“藍色種業之都”的步伐更加堅實。
讓青年人才挑大梁,青島引育的涉海人才加速成長。在剛剛頒發的2024年度山東省科學技術獎中,全省共10人獲科學技術青年獎,其中就有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陳朝暉。他帶領團隊建立了國際上首個黑潮延伸體定點觀測系統(KEMS),填補了西北太平洋海洋長期定點觀測的空白,牽頭構建了西太平洋深海Argo觀測網,持續提高著我國在深海觀測領域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聚焦海洋人才全周期全鏈條管理,青島還要進一步做好“引育留用”工作,充分發揮海洋特色城市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開放優勢,招引、培養一大批海洋復合型人才,持續打造海洋人才匯聚“強磁場”。近年來,青島持續開展的“現代海洋英才”評選活動,激勵著海洋人才在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推動海洋傳統產業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比如,去年評選的“海洋英才”,既有來自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的科技工作者,也有來自中國船舶集團青島北海造船有限公司、青島國實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逢時(青島)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的產業領軍人才。他們在海洋裝備、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海洋化工等領域有所建樹,海洋科研成果突出,推動甚至引領了行業發展。
為現代海洋城市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青島還要進一步靶向海洋領域科研和產業需求,依托涉海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大科學裝置以及重大科研項目,通過以才引才、平臺聚才、企業攬才等多種方式,匯聚全球范圍內優質海洋人才,打造全球海洋高端創新人才高地,助力現代海洋城市加速成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