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也是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關鍵領域。2024年,我國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元。今年以來,海洋產業發展穩中向好,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涌動的藍色新動能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如何繼續做好新時代經略海洋這篇大文章,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本報約請三位學者研討交流。
■主持人:陳瑜 本報記者
■嘉賓:張峰 上海海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二級教授
全永波 浙江海洋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李娜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夢想”號,可執行大洋科學鉆探、深海油氣勘探和天然氣水合物勘查試采等重大戰略任務。
主持人:海洋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發達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前往沿海省份考察海洋經濟發展,強調“海洋經濟發展前途無量”“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何為海洋經濟?如何理解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戰略意義?
張峰:海洋經濟是指與開發、利用、保護、管控海洋相關的各類產業活動,既包括海洋漁業、交通運輸業、油氣業、旅游業、鹽業與化工業等傳統產業,也包括海洋生物醫藥業、可再生能源、礦產資源、裝備制造業、海水淡化利用、海洋科技金融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還包括深海礦產開發、海洋數智信息、極地開發等未來產業。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海洋經濟具有污染小、附加值高、社會需求大等特點,是中國特別是沿海地區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有助于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滿足人們多樣化需求。隨著海洋科技發展,海洋中蘊含的豐富的漁業、鹽業、石油、礦產、風能、潮汐能等資源和能源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開發和利用。海洋經濟是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領域。2024年全球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國分別占八席和六席。全球國際貿易的80%,中國對外貿易的95%是通過海運進行的。海洋運輸、深海資源開發、造船、海洋重裝備等產業都是戰略產業,關系國家綜合實力,也是大國博弈的重要場域。
李娜: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空間。海洋經濟具有“三高一統籌”的特征,“三高”即高投資、高技術、高風險,體現了海洋經濟開發過程中資金密集、技術要求高、不確定性大;“一統籌”即陸海統籌,海洋經濟發展離不開陸地,需要兩者優勢互補與協同發展。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是順應全球海洋經濟發展的使命擔當。海洋經濟已成為沿海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最具活力和前景的領域之一。2024年全球海洋經濟規模達到1.5萬億美元,預計2030年突破3萬億美元,深海產業貢獻率將超40%。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助力我國向深海、遠海、極地等空間拓展,提升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能力。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是推進海洋強國戰略的著力點。建設海洋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而發達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是我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要順應海洋經濟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新趨勢,以創新驅動海洋產業轉型升級,進而形成新質生產力,賦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全永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對國家和地區發展具有多重戰略意義。一是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海洋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領域,蘊藏著豐富多樣的資源,涵蓋油氣、礦產、生物等多個類別。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資源,將海洋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動能,成為推動經濟持續增長的新引擎。二是推動產業升級。海洋經濟涉及眾多高科技領域,能帶動相關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海洋傳統產業加快提升改造,海洋新興產業動能不斷集聚,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助力我國從傳統產業向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轉型。三是增強國際競爭力。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有助于我國在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科技等方面占據優勢,提升在全球海洋經濟領域的話語權和競爭力。四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我國沿海地區海洋資源豐富,發展海洋經濟可帶動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加強沿海與內陸地區經濟聯系,推動區域產業分工與協作,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支撐。
主持人:向海洋要生產力、求新增長點。2024年,我國海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元,成為驅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服務業能力提升……如何解碼我國海洋經濟迅速崛起的動力?
全永波:2024年我國海洋經濟呈現向新向好發展態勢,其崛起密碼在于以創新為核心的海洋生產力變革。作為海洋經濟的基石,傳統產業在科技賦能下正經歷深刻轉型,逐步擺脫過往粗放型的“靠海吃海”模式。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等傳統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海洋漁業向深遠海養殖、智能化養殖轉型,建設了一批現代化海洋牧場。
新興海洋產業依托創新驅動強勢崛起,在海洋經濟中占比不斷提升,成為海洋經濟中最活躍的增長極。海洋生物制造取得新突破,“藍色藥庫”開發亮點紛呈。海上風電、海洋能等新能源開發逐步進入規模化、集群化發展新階段:海洋服務業在融合發展中提升能級,海洋旅游市場持續升溫,沿海城市旅游以及郵輪旅游熱度高漲;海運網絡持續織密,智慧港口建設重塑全球物流效率;現代航運金融、海洋信息等高端服務業態加速聚集。
李娜:近年來我國海洋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以航運引擎、創新驅動、陸海統籌等引領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港口航運暢通海洋經濟動脈。海運既是世界各國經濟聯通的重要渠道,也是我國發展海洋經濟的重要保障。我國已成為全球海運連接度最高、貨物貿易額最大的經濟體,約95%的進出口貿易貨物量通過海運完成。2024年我國港口貨物吞吐量、集裝箱吞吐量繼續穩居世界第一。其中,上海港連續15年集裝箱吞吐量居于世界第一,寧波舟山港第16年蟬聯港口年貨物吞吐量第一。二是科技創新是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2024年我國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2%,占海洋生產總值比重不斷提高,技術創新成為核心驅動力,“夢想”號等高端深海利器入列,我國自主研發的海洋藥物占全球已上市品類的近30%,等等。三是陸海統籌助力海洋經濟優勢互補發展。海洋經濟發展必須堅持陸海統籌發展,從規劃銜接、設施聯通、創新聯動、產業融合、生態共治等多維推進。其中海岸帶是陸海交互作用最為活躍區域,也是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地帶。日前,我國將海岸帶規劃作為唯一的海洋空間類專項規劃,納入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從規劃上引導陸海統籌,優勢互補發展。
張峰:我國海洋經濟迅速崛起,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一是海洋意識覺醒和海洋經濟戰略地位提升。黨的十八大首次把海洋強國寫進大會報告,黨的十九大和二十大進一步強調要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向海而興、向海圖強,向海洋要生產力成為沿海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共識。二是中國擁有發展海洋經濟的龐大市場。海洋產業增加了就業崗位、提高了人們收入,海洋漁業豐富了蛋白質種類,海洋旅游豐富了休閑生活,提升了幸福指數。三是科技進步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海洋一二三產業分別占海洋生產總值的4.6%、35.8%和59.6%。四是全球海洋競爭的外在驅動。激烈的國際海洋經濟科技競爭倒逼中國海洋經濟加快發展。以造船為例,近年來,中國造船業發展迅速,2024年我國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分別占世界市場份額的55.7%、74.1%和63.1%。
主持人: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強調,“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高效協同,更加注重產業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諧,更加注重合作共贏。”結合海洋經濟發展現狀來看,“五個更加”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全永波:更加注重創新驅動,強調要打破對資源要素的路徑依賴,推動海洋科技自主創新,特別是在深海資源開發、海洋智能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等領域實現技術突破。當前我國海洋領域“卡脖子”問題仍存,建設戰略科技力量成為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更加注重高效協同,回應了當前海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地區間、部門間分工重疊與資源配置碎片化問題。未來需強化國家層面的空間規劃和制度整合,推進海灣經濟帶、港口群、產業鏈的統籌布局,提升整體資源配置效率。
更加注重產業更新,體現了由傳統海洋產業向高附加值、綠色智能產業轉型的方向。我國海洋經濟總量持續增長,但仍以初級加工和傳統漁業為主,需加快發展海洋新能源、海洋高端制造、智慧漁業等新興業態,實現結構性躍升。
更加注重人海和諧,是海洋生態保護與開發利用關系的再平衡。面對海洋污染、生態退化等挑戰,必須強化生態紅線意識,推進重點海域綜合治理和海洋碳匯建設,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建設美麗海洋。
更加注重合作共贏,順應全球海洋治理體系重構趨勢。我國應積極參與區域海洋合作、藍色經濟走廊建設和深海公域治理,推動與周邊國家在科研、環保、航運等領域深化合作,打造海洋命運共同體。
李娜:“五個更加”是新時代背景下對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海洋科技創新重在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雙輪驅動。一方面,加強海洋科技研發力量,向深海、遠海、極地等空間拓展,推動海洋科技“大國重器”不斷技術迭代。另一方面,順應海洋經濟數字化、智慧化、綠色化發展趨勢,推動海洋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支持海洋科技自主創新,推動海洋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海上風電等產業做大做強,提升海洋產業國際競爭力。
海洋經濟高效協同主要體現“三個合作”,即跨區域合作、跨部門合作、對外合作。目前,我國海洋經濟主要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三大沿海城市群為載體。要進一步推動跨區域合作,與山東、福建以及海南等沿海省市聯動,釋放海洋經濟1+1>2的跨區域合作效應。推動跨部門合作,海洋經濟發展涉及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多個部委,要打破陸海分割、部門分割,強化部門間、央地間形成合力。推動開放合作,借助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推動海洋企業“走出去”,開展跨國海洋事務管理與服務合作,深度參與全球海洋發展與治理。
注重人海和諧,要嚴格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海洋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要持續增加海洋生態保護投入,提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能力,推動海洋生態資源轉化為海洋生態價值,深挖海洋碳匯潛力。
張峰: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更加注重創新驅動,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加大海洋科技領域創新力度,重點在深水、綠色、安全等領域取得突破。加大數字技術、人工智能、綠色節能技術在海洋經濟領域的運用,提高海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
更加注重高效協同,提升海洋經濟發展效益。加強海洋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堅持陸海統籌、山海聯動、資源融通,優化海洋生產要素組合,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和協同效應。有序推進沿海港口群優化整合,進一步提高經營集約化水平,加快世界一流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打造世界級海洋港口群。
更加注重產業更新,增強海洋經濟發展勢能。培育壯大海洋企業,更加注重產業迭代升級。發展海洋科技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提升海洋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競爭力和韌性。
更加注重人海和諧,更好保護海洋生態。從源頭上有效控制陸源污染物入海排放,開展海洋修復工程,推進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積極推進海域分層立體利用,加快海洋碳匯核算、碳匯價值評估等標準體系的研究和制定,努力掌握國際海洋碳匯標準制定的主導權。
更加注重合作共贏,推進全球海洋治理。建立海洋文明文化對話交流機制,構建海洋分歧解決機制。保障海上運輸通道安全,暢通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聯合相關國家,共同開展全球海洋調查,推動全球海洋防災減災工作,促進藍色經濟合作,積極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更多公共產品。
主持人: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展望“十五五”,沿海地區如何因地制宜,完善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書寫海洋經濟發展新篇章?
李娜:目前,我國有14個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涉及海洋漁業、海工裝備制造、臨港鋼鐵和石化、航運服務、海洋旅游等多個領域。“十五五”期間,各示范區要立足比較優勢,突出區域特點,在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上率先突破,深化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改革。一是聚焦重點,差異化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如上海崇明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探索海工裝備產業發展模式創新,以金融賦能海洋科技創新發展,創新海洋產業投融資體制。海南陵水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聚焦海洋旅游國際化發展,發揮海南自由貿易港制度優勢,推動海洋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二是推動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融合聯動發展。示范區作為我國海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要推動相關領域聯動發展,釋放政策疊加效應。每年可召開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論壇,探索建立示范區聯動、央地合作的海洋發展新機制。三是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穩妥有序推廣示范區深化改革成果。“十五五”期間,對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最新進展及成效進行梳理研究,形成一批創新舉措及典型經驗,供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參考借鑒。
張峰:功以才成,業由才廣。譜寫好深化改革的海洋新篇章,要完善海洋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體制機制,調整優化高校海洋專業結構,培養更多胸懷藍色夢想、堪當時代重任的優秀海洋人才;加大海洋科技投入,解決關鍵領域“卡脖子”問題,提升海洋經濟發展科技含量。
完善海洋開發利用體制機制,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升級傳統海洋產業,做優現代海洋產業,發展現代海洋服務業,做活海洋未來產業,加大深海探測、深海礦產資源開采和極地技術研究,發展海洋數智產業,推進海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
完善海洋生態保護體制機制,促進保護與發展協調推進。建立完善海洋生態環境準入制度、資源保護制度,促進海洋經濟綠色發展。完善海洋環境保護立法,建立海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全永波:“十五五”時期將是我國海洋經濟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的關鍵階段,沿海地區亟需以國家戰略為指引,立足區域稟賦差異,因地制宜破解發展瓶頸,釋放“藍色引擎”新動能。
堅持規劃為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因此,要根據沿海地區自然稟賦、地理區位、要素結構,因地制宜規劃海洋經濟。
堅持創新為要。自然資源部明確“十五五”期間將優化集成海洋科創力量,重點突破海洋生物醫藥、海洋能高效轉換等技術。海洋產業正從以傳統漁業、運輸為主導向“科技引領、創新發展”轉型。因此,沿海地區要完善海洋科技創新體制、強化海洋科技支撐體系、大力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
堅持以環境為重。因地制宜發展海洋經濟要充分考慮自身環境承載力,必須統籌發展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嚴格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完善海洋環境監測網絡、推行“誰用海、誰修復”責任制度,以確保海洋環境不受破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