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消息,中東的硝煙還未散去,一場圍繞伊朗的新博弈又悄然上演。7月2日,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通過彭博社向中國發出急切的呼吁:利用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敦促伊朗收斂其核計劃及軍事行動。這位領事直言,伊朗通過石油貿易獲得的巨額資金,正被用于資助地區“惡意活動”,加劇了中東的動蕩。以色列的喊話,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水面,瞬間激起漣漪——畢竟,伊朗核問題一直是全球焦點,而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其一舉一動牽動著各方神經。以色列此舉,無非是想借中國之手,遏制老對手的擴張野心。但中國會買賬嗎?答案在當天晚些時候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揭曉。
石油(資料圖)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的回應,簡潔有力,立場鮮明。面對外媒記者的提問,毛寧直接挑明了中國的態度:近期中東爆發的嚴重沖突,是非曲直“很清楚”。她沒有點名任何國家,卻暗示了問題的根源——以色列在加沙的軍事行動已造成大量平民傷亡。中方呼吁實現“持續有效的?;稹?,推動地區重回和平與穩定。至于伊朗核問題,毛寧強調必須通過“政治外交手段和平解決”,希望各方“相向而行”,讓伊核問題重回談判軌道。這番話看似溫和,實則暗含鋒芒。中國一貫主張公正解決國際爭端,而非單邊施壓,毛寧的回應正是這一原則的體現——不選邊站隊,只求和平。這無疑給以色列潑了一盆冷水,也反映出中國在中東事務中獨立自主的外交智慧。
中東的火藥桶為何再次被點燃?背景不難理解。今年以來,以色列與哈馬斯在加沙的沖突持續升級,黎巴嫩真主黨等組織卷入其中,伊朗被指在背后提供資金和武器支持。以色列總領事的警告,正源于這種緊張態勢——伊朗的核計劃被視為潛在威脅,其石油收入則成了“燃料”,助燃地區代理人戰爭。中方在回應中多次強調“是非曲直清楚”,實則暗指以色列的軍事行動才是沖突導火索。數據顯示,過去半年,中東平民死亡人數已超萬人,人道危機日益嚴峻。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始終堅持勸和促談,而非火上澆油。這種立場,既符合國際社會期待,也彰顯了中國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戰爭沒有贏家,和平才是出路。
伊朗(資料圖)
聚焦伊朗核問題,中方的立場始終如一:政治解決優先。毛寧在7月2日的發言中重申,希望各方“相向而行”,這呼應了中國長期倡導的多邊主義。伊核協議自2018年美國退出后陷入僵局,伊朗逐步恢復鈾濃縮活動,引發國際擔憂。但中國認為,制裁和威脅只會適得其反,對話才是正道。中方在聯合國等多邊場合多次推動重啟談判,強調伊朗的合理關切也應被傾聽。這種平衡態度,源于中國自身的發展經驗——通過外交而非對抗化解分歧。以色列的呼吁雖急切,但忽略了一個事實:中國的影響力建立在公正基礎上,而非充當某一方的“打手”。正如一位觀察家所言,中國更像一名調停者,而非裁判員。
以色列的警告剛落幕,美國的制裁大棒已揮下。7月3日,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發布聲明,宣布對多個協助伊朗石油貿易的商業網絡實施新制裁。目標包括伊拉克商人經營的公司、參與秘密運輸伊朗石油的船只,以及七名黎巴嫩真主黨高級官員和一家關聯實體。美方指控這些網絡“秘密輸送伊朗石油”,繞過國際禁運,資助“恐怖活動”。制裁措施迅速而嚴厲——凍結相關資產,禁止美國實體與之交易。這已是拜登政府今年第三次對伊朗追加制裁,凸顯美國遏制伊朗的急迫心態。數據顯示,伊朗石油出口量近年波動較大,但地下網絡交易依舊活躍,成為美伊博弈的焦點。美國的行動,看似呼應以色列,實則更似單邊秀肌肉——畢竟,制裁能否奏效,歷史已多次打上問號。
華盛頓(資料圖)
中東的和平之路,道阻且長。以色列的警告、中國的回應、美國的制裁,交織成一幅多極博弈的圖景。但無論各方如何出招,平民始終是最大受害者。中國的外交智慧,在于堅持“是非曲直清楚”的公正立場——不盲從壓力,只求實效。伊朗核問題的解決,終究要靠政治對話,而非制裁或施壓。7月初這一系列事件,再次證明:霸權思維已過時,合作共贏才是未來。中東需要更多建設性聲音,而非對抗的喧囂——畢竟,在和平的陽光下,核陰霾才能消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