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6月15日,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在張家口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圖為大會代表合影。河北日報資料片
在張家口市橋東區東興街,一座六棱灰塔巍然矗立。塔身上,“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烈士紀念塔”幾個大字雄渾有力;塔頂,剎尖斜指東北方向,象征著抗日同盟軍收復東北失地的堅定信念。
1933年春,日軍攻占熱河,并向河北、察哈爾進犯。5月26日,在中國共產黨的直接幫助和推動下,馮玉祥在張家口組建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武裝保衛察省,進而收復失地,求取中國之獨立自由。有一分力量,盡一分力量,有十分力量,盡十分力量,大義所在,死而后已……”同盟軍成立當日,總司令馮玉祥通電全國,主張聯合抗日,收復失地。
義旗初舉,四方響應。抗日同盟軍得到共產黨人的大力幫助,共產黨人在同盟軍中積極進行抗日宣傳、組織工作,廣泛發動群眾支援同盟軍,同盟軍隊伍很快由數千人發展到10萬余人。
6月20日,馮玉祥任命吉鴻昌為北路前敵總指揮、方振武為北路前敵總司令,率部北上迎擊日偽軍。蔚縣、宣化等地的群眾積極運糧、募捐、慰勞同盟軍,多倫農民組織了5000多人的武裝自衛力量,參加戰斗。
6月下旬至7月初,餉彈兩缺的同盟軍浴血奮戰,以傷亡1600余人的代價,殲滅日偽軍1000余人,收復康保、寶昌、沽源和多倫四縣。到7月12日,同盟軍乘勝收復察哈爾省全部失地,全國人民十分振奮。
抗日同盟軍的成立和浴血抗戰,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和支援,北平、天津、河北等地的學生、工人、農民成批地到張家口參加抗日同盟軍。《大公報》報道:“張垣車站附近大小客棧,人客充滿,幾無空房,多系聞起事后,前往投效者。”
同盟軍收復多倫后,對日采取妥協政策的國民黨政府對抗日同盟軍采取軟硬兼施的破壞政策,調集兵力進行“圍剿”。馮玉祥在日蔣夾擊、腹背受敵的情況下,被迫將察哈爾省軍政大權交國民黨政府,隨后撤銷抗日同盟軍總部并離開張家口。
10月中旬,抗日同盟軍剩余部隊在北平近郊遭受日軍和國民黨軍隊的聯合進攻,終因眾寡懸殊、傷亡慘重、彈盡糧絕而失敗。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雖然遭到失敗,但中國共產黨開創的同部分國民黨人局部合作抗日的新局面及其經驗,對于推動全國的抗日運動,促進國共兩黨以后的合作抗日,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河北日報記者常方圓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