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解放日報“抗戰?上海尋跡”報道組兵分多路,從不同視角尋找上海抗戰印跡。我們尋訪的第一路,便是重回當年戰斗歷史現場,回訪老兵和親歷者后代,追溯上海軍民同仇敵愾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跡。以足跡丈量精神,以歷史照亮前路。
上海蘇州河北岸,光復路1號至21號,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的西墻上,抗日戰爭期間留下的累累彈痕,格外觸目。
88年前,這里是淞滬會戰四行倉庫保衛戰的硝煙陣地,謝晉元等“八百壯士”臨危受命,與日本侵略者在此進行了長達四晝夜的激烈攻防戰,留下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也鼓舞全民族抗戰斗志。
謝晉元將軍孫女謝駿,來過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很多次,還成為這里的講解志愿者。“我看紀念館里的留言簿,海內外觀眾都說展覽很好,把四行倉庫這段歷史講得很清楚,讓許多觀眾深刻體悟到先輩們的愛國精神。”
謝晉元將軍孫女謝駿,翻閱觀眾留言簿(鄔林樺 攝)
死守城市堡壘
四行倉庫,當年由鹽業、金城、中南、大陸四家銀行聯合出資興建,迄今已有近百年歷史,是目前上海保存得非常完好的抗戰舊址。
四行倉庫西墻,保留當年戰斗留下的彈孔
紀念館內,大量的歷史照片和戰場實物、復原戰斗場景的微縮景箱、謝晉元和戰士們雕像等等,將那段英勇卓絕的抗戰歷史呈現在人們面前。
這是在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拍攝的還原四行倉庫歷史場景的模型
1937年,侵華日軍將魔爪伸向上海。“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后,日方增援部隊源源不斷自長江口登陸上海,中方軍民死傷慘重。
戰事持續兩個多月后,上海北部戰略要地大場失守,當時的中國軍隊88師師部所在地四行倉庫,成了上海中心城區“最后的堡壘”。
謝晉元受命,率官兵420余人于10月26日深夜進駐四行倉庫,掩護主力撤退,同時盡力爭取國際輿論支持。
10月27日清晨,日軍發現四行倉庫內仍有中國守軍,立刻發動進攻,遭到四行守軍勇猛阻擊。悲壯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就此打響。
奮死抵抗四晝夜,謝晉元帶領四行守軍殲敵200多人。為迷惑敵人,他們對外宣稱共有800名戰士,史稱“八百壯士守四行”。
這場戰斗,重新振奮了因淞滬會戰受挫而下降的中國軍民的士氣。“謝晉元以卓越膽識和機敏指揮,率部在彈丸之地與窮兇極惡的日軍激戰四晝夜,打退敵人十余次瘋狂進攻,用生命和鮮血奏響了一曲抗擊侵略的凱歌。”看著展柜中搜集而來的歷史照片,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館長馬幼炯動情講述。
“寧愿死,不投降”
2015年8月,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正式開館,包括倉庫西墻等建筑主體在內“修舊如故”,近十年來已累計接待人次已逾610萬。謝晉元之子謝繼民、孫女謝駿等人,相繼加入志愿講解行列。
在紀念館的入口處,陳列著一封家書——
“巧英吾妻愛鑒:日內即將率部進入滬淞參戰,特修寸箋以慰遠念。我神州半壁河山,日遭蠶食,亡國滅種之禍,發之他人,操之在我,一不留心,子孫無噍類矣。為國殺敵,是革命軍人素志也……”
這封祖父臨戰時寫給祖母的家書,謝駿默記心間,一邊背誦一邊淚濕雙目。“我祖父意識到,四行倉庫也許就是大家埋骨之處。他組織大家在戰斗間隙寫家書。對年輕的戰士們來說,這可能是生平的第一封家書,也是最后的遺書……”謝駿說。
紀念館三樓,整整兩面墻上,鐫刻著一個個名字,浮動在觀眾眼前。“這是當年‘八百壯士’的名字,許多從戰爭中的幸存老兵,這幾年也相繼‘歸隊’了。”謝駿說。
四行倉庫紀念館的烈士名錄(鄔林樺 攝)
馬幼炯告訴記者,當時的守軍,大都是20歲上下的新兵。“很多人在開拔大上海前,從未經歷過如此激烈的戰事。”
“八百壯士”之一的楊養正老人,生前曾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接到上面的命令是‘堅守’,而不是‘死守’,但大家都抱著必死的決心。”
激戰中,年僅21歲的戰士陳樹生發現敵人在倉庫墻根挖洞,準備埋設炸藥炸毀墻壁。情勢危急,他在自己身上捆滿手榴彈、拉響導火索,從五樓窗口縱身躍下,與敵人同歸于盡……
“八百壯士”的浴血堅守,讓蘇州河南岸租界觀戰的人士為之動容;上海商會組織力量為四行倉庫守軍送來食品、衣被;倉庫內外的對峙進程,通過媒體傳向全世界。
“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寧愿死,不投降!”當時流傳的這首愛國歌曲,傳唱大江南北。
這歌聲,鼓舞戰士們以“八百壯士”為榜樣,也向全世界宣告,中華民族寧死不屈的決心和信念。
遺志不忘
史料記載,從四行倉庫撤離后,謝晉元和部隊就被租界當局軟禁在膠州路的“孤軍營”內。當時,上海市民經常前往探望,“每天人來人往,好像信徒們涌向圣地。”高峰時,營內每天要迎來數千人的慰問人群。
然而,從倉庫撤離并非謝晉元所愿。率軍死守倉庫的他,曾給88師師長孫元良寫過一封信,表達自己和部下堅決抗戰的決心。“他們都是抱著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挽救國家危亡的決心。”謝駿說。
謝駿和父親謝繼民,其實都未見過謝晉元。1935年,謝晉元得知中日必將開戰,多次動員妻子回廣東蕉嶺老家。當時,謝繼民還沒有出生。1936年3月,謝晉元護送身懷六甲的妻子和謝繼民的大哥、大姐、二姐回到蕉嶺,待了兩周就趕回了上海。1936年10月,謝繼民在老家出生,名字是按照謝晉元的囑咐起的,意為繼承先輩的優良品格。
“雖然我父親沒見過爺爺,但他一直很想把當年這段歷史記錄下來。”謝駿告訴記者,父親用十多年的時間,搜集大量第一手材料,并參閱其他資料,寫就《我的父親謝晉元將軍:八百壯士浴血奮戰記》一書。
看了父親寫的書,謝駿才得知,四行倉庫保衛戰時,爺爺謝晉元和楊瑞符營長兩人每天早晚都會從一樓到頂樓巡視一圈,每個崗位逐個看。“爺爺是個有勇有謀的人,他根據四行倉庫的地理位置,做了周密的布置,還利用倉庫內的糧食把一樓門窗堵死,二三層的窗口堵一半,派人日夜堅守。”
謝駿對爺爺很是欽佩。“他從小讀書就好,文化、體育都很好,后來考進了廣東大學(現為中山大學)”。當時,中山大學和黃埔軍校分別培養“文狀元”和“武狀元”,謝晉元后來轉到黃埔軍校,成為第四期學員,先后參加了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
正如電影《八佰》所展現的,當時,很多士兵的軍事和文化素質都比較低,并不知道怎么作戰,謝晉元只好一個個去教他們怎么打機槍、怎么投彈。他曾在日記里寫道:“機槍手、投彈手、班長、排長、連長都是我。”
“很多人跟我說,你爺爺很偉大,我認為爺爺盡到了中國軍人的職責。”謝駿經常帶“八百壯士”的后代來四行倉庫,一遍又一遍地向他們和普通觀眾,講述先輩為抗戰作出的貢獻。“我希望把他們的精神傳承下去。銘記歷史,才能珍惜當下,創造出更美好的未來。”
原標題:《“他們盡了中國軍人的職責”,謝晉元孫女講述“八百壯士”浴血抗戰故事》
欄目主編:張駿 文字編輯:鄔林樺 顧杰 林子璐 沈思怡 題圖來源:新華社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鄔林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