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啟程前往馬來西亞,計劃出席東盟外長系列會議,表面上是為了重申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承諾”,但真正吸引全球目光的,卻是他一個隱藏的目的——和中國外長王毅面對面談一次。
這場看似普通的外交會議,背后卻隱藏著中美博弈的巨大張力。這位因涉疆、涉港、涉臺問題多次被中方制裁的美國國務卿,終于找到了一個繞開制裁、與中方高層接觸的機會。
魯比奧不能來中國,而王毅要出席東盟會議,于是他決定“繞道相見”。這個計劃能否成功?中美關系又將因此發生什么微妙變化?事情的背后,遠比表面看起來復雜得多。
時間回到2020年7月13日,魯比奧因在涉疆問題上惡意攻擊中國,被中方實施制裁,禁止入境、凍結在華資產。
短短一個月后,他再次推動《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中方隨即宣布對其“加碼制裁”。等到2024年底特朗普重新勝選,魯比奧被任命為國務卿時,這項制裁依然有效。
這也讓中美之間的高層溝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尷尬。魯比奧作為美國外交最高官員,卻無法訪問中國,連一次正式的面對面會談都沒有實現。在他上任至今的半年里,與王毅僅有一次通話,交鋒激烈、不歡而散。
中方在那次通話中已經表達得足夠清楚——臺灣問題是不可觸碰的紅線。王毅警告魯比奧“好自為之”,暗示他要收斂自己的干涉行為,否則中方對話的大門不會輕易打開。
但魯比奧并不甘心。他很清楚,如果中美外交陷入長期對抗,不僅會影響特朗普訪華的安排,還可能讓美國在全球戰略中陷入被動。
特別是在中美元首年初通話中已達成“和平共處、相互尊重”的共識,魯比奧必須做出表態,展示自己的執行力。
這才有了他這趟亞洲之行的“多重任務”。表面是出席東盟外長會,實則他想借此機會,在“第三國”實現與王毅的首次面對面。特朗普訪華在即,他作為國務卿卻無法提前打好基礎,這顯然說不過去。
這場東盟外長會議,恰逢區域局勢驟然緊張。緬甸內戰升級,4000多難民涌入印度;泰國與柬埔寨因邊境爭端劍拔弩張;聯合國已經介入,東盟面臨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戰。
這些國家,恰恰是美國近期加征高關稅的對象。緬甸被征收40%,泰國與柬埔寨則是36%。魯比奧此行的另一個“潛臺詞”,就是利用關稅作為籌碼,逼迫這些國家在貿易上向美國靠攏,甚至直接降低對美關稅至零。
與此同時,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也在放話:希望在未來幾周內與中國展開第三輪貿易談判。魯比奧的任務之一,就是為這場談判鋪路。他需要主動接觸中方,哪怕是“被動接觸”,也要制造“中美關系逐漸緩和”的輿論氛圍。
這一次,他終于等到了機會——王毅也將在馬來西亞出席會議。魯比奧原本的亞洲行程并未包括馬來西亞,初衷是訪問日韓,結果卻臨時轉向,顯然是為了這一場“可能的會面”。
美國國務院早在7月7日就確認此行,并強調“美國對印太地區的承諾未變”,但實質上,魯比奧的目標更明確:打破中美外交僵局,哪怕只有幾分鐘的寒暄,也要制造出“正在溝通”的信號。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關稅戰正在步入關鍵階段。美國對日韓等14國征收25%-40%的新關稅,卻又將政策延長到8月1日之前暫緩執行,這段“窗口期”,正是美國施壓各國達成新協定的時間線。
在這段時間里,魯比奧必須要拿出成果。哪怕沒有實質性的協議,也要制造出外交動作,給特朗普訪華爭取籌碼。否則,美方在對其他國家談判時,將失去可信度。
東盟國家如今已是中國的最大貿易伙伴,合作密切,互有依賴。美國的印太戰略在這片區域正被擠壓。魯比奧此行,也肩負著“拉攏東盟、阻止其倒向中國”的任務。
他試圖復制越南、柬埔寨與美國達成的協議模式,以關稅寬松換取政治站隊,分化東盟盟友。但現實遠比計劃復雜得多,印尼已正式加入金磚組織,泰國、馬來西亞也在申請加入,區域合作正在發生地緣重組。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魯比奧此行雖然高調,卻始終無法擺脫一個現實——他是被中國制裁的政客,入境中國遙遙無期。這意味著,即使他推動特朗普訪華成功,自己也極有可能無法隨行。
在此前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王毅已經拒絕與魯比奧會面,態度十分明確。這一次中方雖未直接否認會面可能,但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也僅表示“暫無可提供的信息”,態度謹慎而克制。
這種模糊回應,背后其實是一種策略:中方并不急于與魯比奧溝通,一切取決于他是否能拿出誠意。東盟會議上的中美見面,是否能促成外交突破?目前來看,變數依然很多。
魯比奧意圖明顯:一方面,他要在中美元首共識的框架下完成“落實任務”的政治動作;另一方面,他要防止戰略誤判,避免中美在南海、臺海等敏感區域因誤判引發沖突。
經濟現實同樣擺在眼前。中方在日內瓦會談后暫停了針對部分美國實體的非關稅措施,為期90天,這個“寬限期”并不長。魯比奧必須在這段時間內找到合作可能,否則將陷入被動。
科技領域的對抗也沒有停止。美方仍在施壓中國,限制半導體、稀土出口等關鍵技術合作,但又不得不承認中國在供應鏈中的不可替代地位。魯比奧若想談判,必須在對抗與合作之間找到平衡點。
這也是魯比奧此次“突襲”東盟會議的第三個目標——試探中國底線。他想知道,中方在臺灣、貿易、科技等問題上有無妥協空間,同時也想通過王毅的表態,判斷中方對特朗普訪華的態度。
不過,中方早就給出了答案。中聯部部長劉建超曾公開指出,中美應在“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基礎上發展關系。商務部也多次敦促美方落實“倫敦框架”承諾。只要美方有誠意,中方并不拒絕合作。
但問題的核心依舊是臺灣。魯比奧是美國政府內部最激進的“保臺派”,曾公開宣稱要讓中國統一臺灣的代價高于收益。這種言論,是中美關系的最大障礙。
中國的立場始終堅定: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涉。任何踩踏底線的行為,只會遭到堅決反制。魯比奧若想與中方建立有效溝通,必須正視這一點。
這場東盟會議,注定是一場焦點交鋒。魯比奧、王毅、拉夫羅夫將同場出現,中俄美三方互動,不只是外交排兵布陣,更是全球格局的縮影。
魯比奧這一步棋,是進是退,已不再由他一人決定。他無法進入中國,卻找到了一個“第三國”的突破口;他試圖靠一場會面打破僵局,但中方早已看穿來意;他想借此撈取外交成績,但現實并不站在他這邊。
最終這一場會談是否能順利進行,是否能為中美關系打開新的窗口,還需要時間的驗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中方不會在核心利益上退讓,而魯比奧也必須面對現實,在被制裁的狀態下,學會如何與中國打交道。
魯比奧繞不開中國,也進不了中國。他選擇了“繞道而行”,但中方是否愿意回應,還需看他是否放下對抗姿態,真正拿出誠意。
信息來源:
[1]聚焦發展與合作,中方將出席東盟系列外長會 環球時報
[2]美國對等關稅最后期限逼近 國務卿魯比奧將啟程出訪亞洲 新浪財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