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招聘啟事引發人們熱議。
一家科技公司招聘“AI人文素養訓練師”崗位,要求應聘者有文學、藝術、哲學等人文背景。
工作內容,則是“給AI注入靈魂,讓它從冷冰冰的工具變成懂你心情的溫柔伙伴”。
澎湃新聞甚至采訪了三位AI人文素養訓練師。
從他們的采訪來看,這可能蘊含了未來的職業風向。
壹、理工科才是可能被替代的
這些年,理工科太受追捧了
家長們拼命讓孩子學數學、學編程,覺得這些立刻未來才好找工作,才能掙大錢。
文科好像已經被邊緣化了一樣。
但問題是,AI最擅長的,恰恰是能夠標準化、量化的東西。
無論是數學計算還是編程,或是數據分析,AI秒都完勝人類。
搞得那些年薪百萬的金融分析師夜不能寐;那些碼農們開始擔心自己的未來;甚至連醫生看片子診斷,都不如AI準確。
理工科的“完美”,恰恰成了被AI替代的“完美理由”。
貳、文科生的“無用之用”
文科看起來“沒用”,但這種“沒用”,恰恰是AI最難模仿的。
你讓AI寫一首詩,它能寫出來,但那種詩讀起來就像“工業流水線”產品,缺少靈魂。
你讓AI分析歷史,它能告訴你時間、地點、人物,但那種對人性的洞察,對歷史脈絡的把握,就差點意思了。
最關鍵的是,AI訓練需要大量的“人文調教”。
前面提到的那個招聘啟事,其實已經說明了問題。現在的AI公司,急需文科背景的人才來“訓練”AI。
為什么?
因為AI要變得“更像人”,就必須理解人的情感、文化、價值觀。這些東西,理工科的算法搞不定,只能靠文科生的“軟實力”。
叁、訓練AI的都是“文科廢物”
我們找到了三個案例。。。
一個藝術系畢業生,現在做AI寫真訓練師;一個歷史系畢業生,成了AI模型測試分析師;還有一個哲學系畢業生,在AI公司當產品經理。
這些人的工作,就是讓AI“更懂人”。
藝術系的那位,每天的工作是教AI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聽起來很玄,但實際上,這決定了AI生成的內容是否能打動人心。
歷史系的那位,負責測試AI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不是簡單的時間記憶,而是對歷史邏輯的把握,對人性的洞察。
哲學系的那位更有意思,他的工作是設計AI的“價值觀”。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合理的,什么是荒謬的。
這些工作,哪一個是理工科能搞定的?
肆、真正的“鐵飯碗”在哪里
現在回頭看,那些年被嘲笑的“文科廢物”,可能才是真正的“鐵飯碗”。
AI越發達,越需要人文素養來“馴化”它。
你想想,未來幾十年,AI會越來越深入我們的生活。但AI不能是一個冷冰冰的工具,它需要有溫度,需要懂得人情世故,需要符合人類的價值觀。
誰來做這個工作?
肯定不是那些只會寫代碼的程序員,也不是那些只會算數的數據分析師。
而是那些懂得人性、懂得文化、懂得歷史的文科生。
這些人的“無用之學”,恰恰成了AI時代最稀缺的“有用之才”。
伍、50年后的世界
站在更長的時間維度看。。。
50年后,技術會變成基礎設施,就像現在的電力和自來水一樣。
到那時,真正稀缺的不是技術能力,而是對技術的“人文駕馭”能力。
誰能讓AI更好地服務人類?誰能讓AI符合人類的價值觀?誰能讓AI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做出正確的判斷?
這些問題,只有文科生能回答。
理工科解決的是“能不能”的問題,文科解決的是“該不該”的問題。
AI時代,“該不該”比“能不能”更重要。
那些年被認為“沒用”的哲學思辨、歷史洞察、文學感悟,將成為駕馭AI的核心能力。
文科生的春天,才剛剛開始。
所以,那些還在糾結要不要學文科的年輕人,大膽去學吧。
未來屬于那些能讓機器“更像人”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