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健康賽道,正迎來一場由AI驅動的“效率革命”。
近日,螞蟻集團旗下AI健康應用“AQ”上線iOS版,不到24小時便沖上蘋果應用商店(App Store)醫療榜榜首。加上此前收購的在線問診平臺“好大夫”,以及與浙江衛健委合作共建的“安診兒”,螞蟻已少見地在蘋果應用商店醫療榜Top20中獨占三席。
這一“三連擊”不僅是產品集體亮相,更像是一次賽道宣言。在全球AI醫療市場奔向2000億美元的浪潮中,螞蟻憑借獨特的“支付+醫療+技術”三角架構,以及在AI醫療健康管理賽道的加速布局,有望率先搶到發令槍,提前卡位極具支付能力與數據厚度的AI超級場景。
為什么是AQ?
6月26日,螞蟻集團正式發布全新健康應用AQ。隨后推出的安卓和iOS兩大版本全面覆蓋主流智能手機平臺,相繼成為AI醫療應用爆款。其中,AQ的iOS版更是上線不到24小時便火速躥升至蘋果應用商店醫療榜榜首。
AQ的“一夜登頂”,折射的是醫療健康市場信息蕪雜、資源不均、服務斷點等痛點,以及公眾對一款真正“好用、管用、敢用”產品的渴求。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每天有上億人次在網上搜索健康問題,但網絡信息魚龍混雜、質量參差不齊,公眾亟須既專業可靠又易于獲取的醫療健康服務。
作為螞蟻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戰略級應用,AQ將“值得托付的健康管家”作為核心定位,不僅向C端用戶開放健康科普、就診咨詢、報告解讀、用藥指導、醫保政策指引等上百項AI服務,還接入了全國超過5000家公立醫院、近百萬名醫生及200個名醫AI分身,實現7×24小時在線答疑。
這些服務價值幾何?以螞蟻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合作打造的“毛洪京睡眠智能體”這一名醫AI分身為例,毛洪京醫生作為睡眠障礙領域的權威專家,每年的門診量約為1萬人次。然而,其AI分身上線后,短短六個月時間就累計服務了超過200萬人次,推動醫療資源供給能力在短時間內實現指數級增長。
基于螞蟻醫療大模型的多模態交互能力,AQ不僅能像“真人醫生”般能答問追問,還能解讀99%的常見報告。在HealthBench與MedBench等國內外權威評測中,AQ均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除了問診外,AQ也在嘗試打通硬件,構建更全面的健康管理生態。目前,已經支持與魚躍血糖儀、呼吸機、三諾、歐姆龍等慢病管理設備打通,以及與華為、蘋果、vivo等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的連接。
據了解,AQ還將與Apple Watch合作,基于其安全功能開發更多創新服務能力,比如跌倒檢測緊急救援等,為健康領域賦予更多想象力。
“相當于是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可24小時貼身服務的AI健康管家,隨時可以調用。”有業內人士指出,這種“AI+設備+服務”的整合模式,使得AQ超越了傳統醫療應用的邊界,更趨近于“防—治—管”一體化的健康管理理念。
恰如螞蟻集團副總裁、醫療健康事業部負責人張俊杰表示的那般,螞蟻現階段只是想拿出一個更全面的產品供大家選擇:“讓不同需求的用戶都能享受適合的、最好的服務體驗,這是我們唯一的目標。”
大廠紛紛押注“AI+醫療”
不只是AQ,更多的市場數據清晰地揭示了螞蟻在AI醫療健康領域的戰略布局。
將視野擴大至蘋果應用商店醫療榜Top20,可以發現,螞蟻系產品已少見地占據三席:新銳產品AQ強勢登頂,收購的“好大夫”穩居前列,與政府合作的“安診兒”也受到用戶關注。這種“三連擊”的市場表現,與螞蟻的系統性布局緊密相連。
螞蟻對好大夫在線的收購堪稱其AI醫療戰略的關鍵落子。今年1月完成收購后,螞蟻迅速為平臺近30萬名注冊醫生配備了“AI三件套”——除了既有的“AI病歷助手”和“AI科普助手”,又新增了“AI科研助手”,以“醫、教、研”進一步放大醫生資源價值。與此同時,螞蟻與浙江衛健委合作推出的國內首款省級AI健康應用“安診兒”同樣表現亮眼,現已覆蓋超1000家公立醫院,累計服務4500萬人次,成長為智慧醫療標桿。
實際上,AI醫療健康賽道已是烽煙四起。螞蟻、騰訊、京東、字節等互聯網大廠紛紛加碼布局AI醫療健康,針對B端及C端需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
今年5月,京東健康旗下自研醫療大模型“京醫千詢”迎來2.0版本升級,從全科服務向專病領域拓展。此前,京東健康依托“京醫千詢”完成了“AI京醫”全場景升級,推出了包括AI醫生、AI藥師、AI營養師等在內的多角色智能體矩陣。
同期,騰訊健康基于混元大模型推出“健康管理助手”AI智能體,以體檢報告、檢驗檢查報告智能解讀為基礎,幫助用戶進行長期健康管理。
7月,字節跳動沉寂多時的醫療業務重新活躍,低調上線獨立App“小荷AI醫生”,將智能問診、報告解讀、藥品查詢三大功能集為一體,主打健康咨詢。
這些互聯網大廠所瞄準的,或是同一塊“硬骨頭”:在醫療資源不均衡的當下,如何讓公眾完成從“被動治病”向“主動健康”遷移,并由此打開更大的商業想象空間。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每千人僅 2.7名醫生、3.2名護士。同時,急性治療“超載”、慢病管理“失語”、三甲醫院“虹吸”等現象仍客觀存在。據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中國“AI+醫療”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3年的88億元激增至2033年的3157億元,十年間復合年增長率超過43%。這意味著,誰能率先在技術和模式上占得先機,誰就能吃下一塊大蛋糕。
當然,AI如同一把雙刃劍,在帶來技術升級的同時,也使得數據隱私、安全及倫理問題變得更加復雜。對此,互聯網大廠已提前洞察并作出應對。比如,7月18日,螞蟻聯合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瑞金醫院等權威機構編寫的《醫療健康大模型倫理與安全白皮書》正式發布,在推動AI醫療可信落地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
誰能領跑?
從外部環境看,中國AI醫療產業正處于政策驅動的快速發展階段。
2024年11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三部門聯合印發《衛生健康行業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參考指引》,系統性地規劃了84個AI應用場景,覆蓋醫療服務管理、基層公衛服務、健康產業發展、醫學教學科研等醫療服務全鏈條環節。值得注意的是,這份政策文件特別將健康管理服務列為重點發展領域之一,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指引。
在政策東風下,當前“AI+醫療”發展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從早期的技術單點突破,逐步轉向以數據、場景、服務為代表的生態體系的整體構建。在這一過程中,行業共識也逐漸清晰:未來的領跑者必定是具備生態整合能力、能夠實現醫療資源普惠化配置的全能型選手。
從這一維度看,螞蟻憑借其獨特的“支付+醫療+技術”三角架構,已然建立起顯著的先發優勢。
公開資料顯示,螞蟻的醫療健康業務布局可追溯至10年前在廣州推出手機掛號繳費,并于2023年開啟了在AI醫療健康領域的探索。“2024年,我們著重將AI能力融入醫療、金融、生活等多個場景。”在《2024年可持續發展報告》中,螞蟻首次將“普惠醫療健康”視為垂直戰略之一,與支付、金融等傳統優勢板塊并列而提。
支撐這一戰略的是龐大的用戶基礎——截至目前,全國每年有超8億用戶通過支付寶獲取醫療健康服務,有超過7億人在支付寶開通并使用醫保碼,構成了全球規模領先的數字醫療用戶池。
以醫療大模型為技術底座、支付寶超級App為流量入口、醫保支付為連接器,再疊加醫生側的“好大夫”、機構側的“安診兒”以及用戶側的“AQ”,螞蟻已初步打通“用戶—醫生—醫療機構”AI醫療健康服務閉環,為從“支付基礎設施”到“健康服務平臺”升維打下基礎。
能否借此打造出“第二增長曲線”,螞蟻仍在路上,但市場前景印證了這一戰略的前瞻性。
今年上半年,有著“女版巴菲特”之稱的Ark Invest首席投資官Cathie Wood指出,AI賦能醫療保健的潛力被大大低估,從長遠來看,醫療保健將成為AI最為深遠的應用領域。此前,Ark Invest發布的《Big Ideas 2025》報告也強調,利用人工智能來操作數據將改變診斷、藥物發現和治療,到2030年,多組學的表現將提升幾個數量級。專業機構預計,到2027年,中國AI健康管理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2.59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0%。
從AQ的一夜爆火,到AI技術在診療全流程的深度嵌入,技術創新正持續驅動醫療服務模式迭代升級,重塑健康服務的供給格局。面對未來萬億級規模的AI醫療健康市場,在這場關乎生命、面向未來的商業探索中,螞蟻等互聯網大廠的新征程或許才剛剛起步。
文/夏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