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山東曲阜7月10日電 (記者 趙曉)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簡稱“尼山論壇”)如約開啟。560余位中外嘉賓活躍于20余場學術活動中,縱論全球現代化進程中不同文明的“美美與共”之道。
7月10日,在山東曲阜,作為第十一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重要組成,中埃古代文明對話會舉行。中新社記者 趙曉 攝
今年的文明對話之約開啟尼山論壇新“十屆”。“每種文明都有獨特色彩”“尊重文明差異性”成為眾多與會嘉賓的共識。
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學典提出,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多樣性與共同性的統一。多樣性讓人類文明色彩斑斕,充滿生機和活力;共同性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具有凝聚力、方向感。“世界文明各具特點、各有優長,共同塑造著人類的歷史、現在和未來。”
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強調,唯有尊重文明多樣性,通過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實現“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共生秩序,才能使人類超越狹隘的零和博弈思維,以相互成就的胸懷構建起共商、共建、共享的互助倫理。
自2010年創辦至今,尼山論壇走過15載春秋,其發展脈絡始終與國際變局演進緊密交織,和時代脈搏同頻共振。
本屆論壇直面全球治理挑戰、地緣政治對抗、數字技術革命等熱門議題。參會學者尤為關注人工智能時代文明何去何從。
“AI像一面鏡子,它折射出人類的本質和人類到底擅長什么。”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史蒂夫·富勒在主旨演講中的發言引全場深思。在他看來,AI沒有剝奪人類的創造性,反而啟發人以新的方式重新整合現有的人類表達。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溫海明長期研究“AI儒家化”的課題。他呼吁用儒學為AI設置“倫理圍欄”,讓它的應用符合人類發展的長遠利益。“不管人工智能技術發展得如何高精尖,都不能脫離‘以人為本’。”
俄羅斯籍專家漢伊理更具體地提出,以儒家禮儀規范為綱,為人工智能設計倫理框架,讓技術不再僅僅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成為促進文化溝通的媒介、調和文化差異的中介。
在思想交鋒中,海內外人士憂心于數字化浪潮下文明如何掌控“航向”,也牽掛著全球現代化進程中人類文明怎樣實現永續發展。
7月9日,在山東曲阜尼山圣境,國際知名設計師、山東省服裝設計協會會長周錦(右三)與外國嘉賓共同展示魯繡花邊傘和馬面裙。中新社記者 趙曉 攝
30多年前,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總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明相處之道,時至今日,仍喚起各界學者深層共鳴。
“這‘16字箴言’本質上是倡導一種包容性的多元主義,是儒家思想中‘和而不同’‘一多不分’的另一種表達。”美國漢學家安樂哲認為,如果人類既能包容彼此之間的差異,也能兼容并蓄文化的多樣性,那么所有文化都將以自身方式相容于一種新興的世界文化秩序中,實現多元變通性的共榮。
“今年尼山論壇的主題導向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共同價值,在交流互鑒中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這是一種最高境界,也是一個理想目標,最終通向費孝通先生所說的‘天下大同’。”王學典如是總結。(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