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火一條底層為了生存而掙扎的視頻。
評論區最多的一種解讀是:這些人都這么苦了,還在堅強生活,安之若素,我四肢健全、生活富足,還有什么可不滿的呢?
這種面對苦難的態度實在讓人欣賞不來。
所謂靠底層解決自己的精神內耗,無非就是,自己原本的追求難以滿足,很痛苦,然后看看底層的生存狀態,降低自己對生活的預期,于是覺得現在也蠻好了。
精神內耗依然是靠精神的自我調解,而非改變造成精神痛苦的外部環境來解決的。因此這本質上和阿Q的精神勝利法沒有多大區別。
若要說區別,那么許許多多生活在苦難中的中國人是坦然認命、不吭一聲接受苦難,反倒阿Q心里還有更多的痛苦。
好在阿Q畢竟是文化人,有一些自我包裝的本領,因此雖然實際上失敗、被打了,但這是“老子被兒子打了”,于是精神上畢竟“勝利”了。
阿Q認命了嗎?認了,但又沒完全認,于是他要給自己找一個理由,假裝自己的命沒那么苦。
面對苦難,平靜接受、平靜生活。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中國人處事哲學。
季風性氣候下的農業生產,天災不斷,隔三差五會絕收;
蠻橫的強勢者,能輕易捏死小老百姓;
苦難不斷,面對苦難又是那么無能為力,還能怎么辦呢?
認命,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活著,或者至少是不那么痛苦地活著。
紀錄片《平原上的山歌》
我們說中國士人“進則儒、退則道、隱則佛”。這種人生哲學的基本形態其實在先秦就確立了:“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儒釋道互補的文化結構使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獲得心理慰藉,雖然它們之間在理論層面并不那么協調。
我們對理論也往往是實用主義的態度,一種環境下用這種理論,另一種環境下換個理論。自相矛盾無所謂,能適應當下的環境就好。
這種進退觀甚至就是儒家思想內部的結構,畢竟孔子也說過,“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不過儒家總歸還有那么一些原則要堅守,于是孔子緊接著說,“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怎么解讀孔子、儒家的進退觀呢?
一方面,認準自己的幫手定位,決定天下的是肉食者,自己能不能出來為天下蒼生做些事情,取決于肉食者稟賦的好壞。
另一方面,儒家出來做事確實是想做一些高尚之事,是想踐行王道,而不是為稻梁謀、混口飯吃。
當然了,這是理想中的儒家,而非現實中的儒家。許許多多儒家士人只是叔孫通之流,雖然很可能標榜原則,但實際上卻毫無原則,甘為肉食者的御用工具。
叔孫通(影視劇形象)
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普通中國人少了對“進”的思考,于是唯一的生存哲學就是怎么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
苦難太多了,特別是,有些苦難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是被村里的惡霸、被縣太爺欺負了。
怎么辦呢?我們的長輩最喜歡講的話就是,改變不了環境就要適應環境。有其他選擇嗎?
可能有吧:既無法改變環境,又不愿適應、不愿接受環境,于是一直處于痛苦狀態之中,然后發瘋。
阿Q是個悲劇,我們沒法苛責阿Q,他還能怎么辦呢?他太難了。但我們更不應該把阿Q作為榜樣——這話說出來簡直有點傻,但細想下真有必要說下,不然各種阿Q又會穿上新的戲服閃亮登場。
善于忍受苦難絕不是什么值得褒揚的品質,要改變環境,讓苦難少一點,讓人活得舒展一點。
推薦《三聯生活周刊》
大浪淘沙出的精品雜志,
浮躁生活的良師益友,
碎片化時代仍然保持深度,
三聯是為數不多值得信任的存在,
《三聯生活周刊》2025年跨年刊訂閱
全年52期每月4-5本,包郵
原價:780元
限時特惠價:390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