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哥筆記
作者:李成東
東哥筆記187期:
之前一篇有關于“性蕭條”的文章火爆全網。東哥認為分析數據,要尊重客觀事實,邏輯事實。(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翻一下,我不贅述更多)
文章用金額比較肯定不對,最重要是看銷量,而不是看金額下降。因為大家都在卷價格,量未必下降那么多。
另外文中數據和行業實際數據差異太大了!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2023年報告顯示,受疫情后需求反彈影響,國內避孕套產量同比增約4.5%,與博主"下降17%"趨勢相反,2024年也只是略有下降2%。
娛樂場所方面: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一季度數據顯示,KTV、酒吧等夜間娛樂場所營收平均降幅約15%-30%,遠低于所稱"86.9%""76.9%"的極端值,且大眾連鎖KTV等增長了5.5%。
金戈的市場表現下跌,主要原因是專利失效后,低價同行增多,競爭加劇,而非需求萎縮,競品萬艾可 2024 年主動降價 35% 搶占市場也印證了這一點。
深入分析 "性蕭條" 背后的客觀事實,我們不得不關注人口結構的變化。中國 20-39 歲青壯年人口,作為避孕套消費的主力,從 2010 年的 4.07 億減少到了 3.31 億,同時不婚族和丁克族的比例也在大幅提升。這些人口因素的變化,直接影響了相關行業的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
其實,不僅僅是與 "性" 相關的行業,所有的生意本質上都是人口生意。人口的數量、結構、分布、消費能力等因素,如同一只無形的大手,掌控著市場的走向和商業的興衰。
從人口數量來看,龐大的人口基數意味著廣闊的市場空間。過去,中國憑借巨大的人口優勢,成為眾多企業發展的沃土。無論是快速消費品行業,還是互聯網行業,都受益于人口紅利,實現了高速增長。然而,隨著人口增長率的下降,市場增量空間逐漸縮小,企業不得不從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競爭。
80年后的世界,誰說了算?
《柳葉刀 》模型(2020年研究)預測全球人口將在2064年達到峰值97.3億,2100年降至87.9億 。
聯合國2024年報告預計2080年全球人口達到峰值103億,2100年略降至102億。
現在非洲人口就有15億了,20年后將達到30億!那么非洲人口會止步于30億嗎?大概率會繼續增長,只是增速放緩,可能止步于45億。
東亞儒家文明的中國,日本,韓國,總共16億人口已經進入轉折點了,2100年還能剩8億?
南亞的印度人口可能最終止步于20億,包括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最終南亞人口止步于30億。
歐美/拉美白人國家的12億白人到2100年,最終會剩多少人?估計不超過5億。80年后,不會有白人國家了。也沒有純粹的基督教國家了!
80年后的世界,誰說了算?這個世界是你們的,最終還是屬于生孩子最多的!
(海豚社會員群聊截圖)
三個14億人口級大國的貿易往來數據
印度和非洲人口規模都超過了14億,但中國對非貿易額(2024年2956億美元)遠大于對印貿易額(2024年1384.78億美元,同比增長1.7%)。
2025年1-5月,中非貿易總額達9632.1億元人民幣(約1340億美元),同比增長12.4%,創歷史同期新高。其中中國對非出口5995.7億元,增長20.2%;自非洲進口3636.4億元,增長1.6%。
2025年1-5月,中印進出口總額:累計達615.8億美元,同比增長10.3%。其中中國對印度出口541億美元,同比增長15.1%,增量70.53億美元。中國自印度進口74.8億美元,同比下降15.5%,減少14.47億美元。 中國貿易順差為466.2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大幅增長。
中非貿易高度互補:
中國進口:非洲提供中國急需的能源、礦產(石油、銅、鈷)和農產品(南非碧根果90%出口中國,堅果、水果進口增速超30%)。
中國出口:機械設備、電子產品、基建服務(如蒙內鐵路)和消費品滿足非洲工業化與消費升級需求。2023年中國對非出口新能源汽車增長291%,光伏產品增57%。
貿易平衡:中國自非進口1168億美元(2024年),對非出口1788億美元,順差較?。s600億)且雙向需求均衡。
中印貿易結構重疊且競爭性強:
兩國均以制造業出口為導向(如紡織品、電子產品),印度對中國出口以初級產品(鐵礦石、棉花)為主,但規模有限(2023年僅200億美元)。
印度對華貿易逆差巨大(2024年達1000億美元),因其高附加值產品(如醫藥、IT服務)對華出口受限,而中國制造業產品占據印度市場。
中非友好,中國持續擴大對非投資:
中國在非直接投資存量超400億美元,建設經貿合作區(如埃及蘇伊士園區),帶動產業鏈貿易。
中國參與非洲78個港口、超1萬公里鐵路、10萬公里公路建設,顯著降低物流成本(如肯尼亞錫卡高速)
相反中印貿易壁壘高企:
關稅與非關稅壁壘:印度平均關稅27%,附加增值稅、許可費等,且頻繁對華發起反傾銷調查(98起反傾銷案)。
中國企業應該是投資非洲呢,還是投資印度?
人口結構重塑全球格局
中國1500年之前的很長的時間內,都是領先全球創新和重要發明的策源地。這主要得益于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繁榮的農業和商業,造就了專業的分工。
回到二十一世紀,中國有14億人口,通過教育改革,擁有全球一半以上的工程師人口。中國人還熱衷于創業致富,開拓遍及世界的貿易網絡。所以我樂見未來的三五十年中國會再次成為世界最頂尖的創新大國。
那十年以后你公司的業務市場在哪里?人口結構重塑全球格局。
同樣都是14億人口,2023年非洲新生兒數量4500萬,印度新生兒數量2300萬,中國是900萬!
十年以后,北美+歐洲,還是10億人口(依靠移民)。而十年以后的非洲有20億人口,南亞20億人口,東亞三國15億,東南亞有8億多人口,中東地區(西亞)有7億多人口!
這個世界不可能一直由10億歐美人主導著世界秩序,世界游戲規則權力必須要重新再分配。這就是為什么國家戰略必須要調整。
未來十年,"坐等生意上門"的模式已成過去。中國品牌與人才的大規模出海將是不可逆的趨勢:
平均一個商家一個品牌出海背后跟著20-50個人,配套的第三方服務,至少還有10個人,10萬個商家/品牌就是就是300-600萬,100萬個商家/品牌就是3000-6000萬人。這3000-6000萬人將快速改變全球商業版圖。
正所謂,天高任鳥飛,海闊任魚躍。
經濟增長
要么你有資源,要么你有豐富的人口
哪有那么多的神奇經濟增長國家。真正有經濟增長亮點的,其實是屈指可數。經濟增長的原動力,要么你有極其豐富的資源,類似中東,個別非洲國家,賣了就能發財。要么你有豐富的人口,靠人口數量紅利推動增長。要么你產業升級了,抓住了紅利機會。當然也有越南這種在地緣政治中吃到供應鏈轉移紅利的。
(海豚社會員群聊截圖)
印度不可能超過中國,但有人口紅利
印度在英國殖民之前,就是32個小國家,其實是英國造就了印度。另外印度的官僚主義作風,限制了國內的基礎設施的建設,影響制造業發展,加上種姓制度等等,印度不可能超過中國。但是印度依然有非常大的機會,比如人口紅利,高級的工程師人才,印度是亞太制衡中國,最為重要的國家。因為越南,日本,人口都太少了。
東哥結語
這個世界,一個是黑人愿意多生,一個是穆斯林特別愿意多生!
黑人13億,占世界18%人口。穆斯林人口19億,占世界人口24%。有交叉重疊,但重疊度不高。八十年后,一百年后會怎么樣?
如果說誰有選票決定誰當總統,那么未來世界誰來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