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不顧中方強烈反對,執意竄訪臺灣。這一挑釁行為引發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史上規模最大的環臺軍演。
演習期間,解放軍戰機軍艦全面突破了所謂的"臺海中線",在臺島周邊??沼蜻M行實彈演練。
有意思的是,面對解放軍的這一"越線"行為,美國除了口頭抗議外,并未采取任何實質性軍事回應。
這讓臺灣媒體敏銳地察覺到了什么——《聯合報》當時就發表評論稱:"美國對于大陸'推翻中線'的做法已經'默認'了。"
這個判斷準確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搞清楚這條所謂的"臺海中線"到底是什么東西,又是怎么來的。
美國人的歷史發明:這條"中線"本就不該存在
臺灣海峽南北長約300公里,東西寬度在130到410公里之間,最窄處僅130公里。
按照國際法,這片海域完全屬于中國管轄。
但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為了服務其冷戰戰略,硬是在這片中國海域里畫了一條線。
具體位置是從北緯27度、東經122度延伸到北緯23度、東經118度,長度約500公里。
這條線的出現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
1953年7月,朝鮮戰爭結束后,美國急需在亞太地區構建一道"防共防線",臺灣正好成了這道防線的重要一環。
為了將臺灣從中國大陸"分離"出來,美國想出了這個在海峽中間劃線的辦法。
1958年,聯合國通過《領海及鄰接區公約》后,臺灣當局趁機將這條美國劃定的虛線"法理化",聲稱這是兩岸的"海上分界線"。
從那時起,這條子虛烏有的線就成了臺灣當局的"護身符"。
問題是,國際法上根本沒有"海峽中線"這個概念。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明確規定,沿海國家擁有12海里領海和200海里專屬經濟區。
臺灣海峽最寬處才410公里,按這個標準,整個海峽都在中國的管轄范圍內。
更諷刺的是,一直推動這條"中線"概念的美國,至今都沒有加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這就像一個人不交會費,卻要在俱樂部里制定規則,實在是滑稽至極。
時過境遷,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快速提升,這條當年靠實力強加的"分界線"也到了該消失的時候了。
實力對比大逆轉:誰的拳頭大誰說了算
美國人當年敢在臺海劃線,靠的就是絕對的實力優勢。那時候新中國剛成立不久,海軍力量有限,面對美國第七艦隊只能望洋興嘆。
但現在的情況完全不同了。
經濟實力方面,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24年中國GDP達到17.89萬億美元,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7.1%。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仍在穩步增長,而美國經濟增速明顯放緩。
軍事實力方面,變化更是翻天覆地。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24年發布的數據,中國軍費開支達到2960億美元,雖然仍低于美國的8770億美元,但增長勢頭強勁。
關鍵是,中國在臺海地區擁有天然的地理優勢。
從大陸沿海到臺灣最近距離只有130公里,解放軍的各種武器裝備都能輕松覆蓋。
而美國最近的軍事基地在關島,距離臺灣超過2700公里。
這種"主場優勢"是美國無法克服的戰略短板。
正因為實力對比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美國在臺海問題上的態度也悄然發生了變化。表面上還在支持臺灣,但實際行動卻越來越謹慎。
2019年3月,解放軍殲-11戰機20年來首次飛越所謂的"臺海中線",美國的反應是什么?除了例行的口頭抗議,沒有任何實質性回應。
這種"雷聲大雨點小"的反應,恰恰說明了美國人的心虛。他們清楚地知道,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決心,絕不是開玩笑的。
法理依據站不住腳:國際法不認這條線
從法理角度看,所謂的"臺海中線"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偽命題。
中國政府早在1958年就發表聲明,宣布中國領海寬度為12海里,適用于中國一切領土,包括臺灣。1992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進一步確認了這一立場。
按照這個標準,臺灣海峽的絕大部分海域都屬于中國領海、毗連區或專屬經濟區。即使在最寬的地方,也完全在中國的管轄范圍內。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3條明確規定:"每一國家有權確定其領海的寬度,直至從按照本公約確定的基線量起不超過12海里的界限為止。"
第33條規定:"沿海國可以在其領海以外鄰接領海的一帶海域內,行使為防止在其領土或領海內違反其海關、財政、移民或衛生的法律和規章所必需的管制。"
這些條款都清楚地表明,臺灣海峽作為中國的內海和領海,完全在中國的主權管轄之下。
更有意思的是,一直鼓吹這條"中線"的美國,卻拒絕加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美國的理由是這個公約限制了它的"航行自由"。
這種"雙重標準"實在令人無語:一邊拒絕承擔國際法義務,一邊卻要求別人遵守自己制定的"規則"。
面對這種荒謬的邏輯,中國的態度很明確:臺灣海峽是中國的內海,不存在什么"中線"問題。任何外國軍艦在這里的活動,都必須遵守中國的法律法規。
臺媒看透了:美國已經事實上妥協
臺灣媒體對美國的心思琢磨得比較透徹。畢竟,他們天天盯著美國的一舉一動,對美國人的真實想法有著敏銳的觀察。
《聯合報》在分析佩洛西竄臺后的局勢時就指出:"美國對于大陸軍機'越線'的反應越來越平淡,這本身就說明了態度的變化。"
《中國時報》也有類似的觀察:"美國嘴上說支持臺灣,但實際上并不愿意為此承擔真正的軍事風險。"
這種判斷有充分的事實依據。
2022年8月佩洛西竄臺后,解放軍舉行了大規模環臺軍演,戰機軍艦全面突破所謂的"臺海中線"。美國的反應是什么?除了口頭抗議,沒有派遣任何軍艦或戰機進行"支援"。
2023年4月,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過境"美國后,解放軍再次舉行環臺軍演。
這次演習中,解放軍模擬了對臺灣的"封鎖"行動,戰機軍艦在臺島周邊密集活動。美國的反應呢?還是只有口頭抗議。
2024年5月,賴清德發表"520講話"后,解放軍又一次舉行了大規模軍演。這次演習的規模更大,時間更長,幾乎把臺灣"包圍"了一圈。美國的反應依然是口頭抗議。
這種一再的"口頭抗議",實際上就是一種無奈的妥協。
美國人心里很清楚,臺灣問題事關中國的核心利益,而對美國來說,臺灣充其量只是一個可以利用的棋子。
為了一個棋子去跟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攤牌,這筆賬怎么算都不劃算。
更重要的是,中美兩國經濟深度融合,真要"脫鉤",美國的損失也不小。
2024年中美貿易額仍然超過6640億美元,美國對華投資累計超過1070億美元。
這些可都是真金白銀。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只能選擇"戰略模糊":既不明確承諾保衛臺灣,也不明確表示放棄臺灣。但這種模糊策略能維持多久,恐怕連美國人自己都心里沒底。
臺灣媒體的觀察很準確:美國確實已經事實上默認了"臺海沒有中線"這個現實。
大勢已定:歷史車輪不會倒轉
回顧這條所謂"臺海中線"的來龍去脈,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不過是冷戰時期美國霸權主義的產物。
當年美國能夠強行劃定這條線,靠的是絕對的實力優勢?,F在實力對比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條線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
中國不是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美國也不是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
時代變了,游戲規則也該變了。
解放軍戰機頻繁飛越這條所謂的"中線",不僅是對"臺獨"勢力的警告,更是對國際社會的宣示:臺灣海峽是中國的內海,中國有權在自己的海域進行任何合法的軍事活動。
美國人的"默認",實際上是對這一現實的無奈接受。
他們雖然還在嘴上叫囂,但實際行動上已經退讓了。
這種退讓,反映的是國際格局的深刻調整。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
臺灣問題必將得到徹底解決,祖國統一大業必將實現!
參考資料:
-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聯合國,1982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全國人大常委會,1992年
- 《2024年世界軍事支出趨勢》,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24年4月
- 《中美貿易統計公報》,中國海關總署,2024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