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緣政治的棋盤上,一則數據往往足以震動國際社會。2025年6月,皮尤研究中心與日本NHK聯合發布的民調顯示,逾68%的日本民眾反對無條件介入臺海沖突,澳大利亞低至61%。美國國務院最新簡報則顯示,拜登政府對臺海局勢的直接軍事承諾依然“模糊”。字數越少,事情越大——臺海,一觸即發,盟友卻集體沉默。
戰略迷霧下的“逼問”
美國五角大樓的會議室在2025年初夏變得異常緊張。埃爾布里奇·科爾比,這位新晉的美國國防部副部長,頻繁召集日本和澳大利亞的高級防務代表。他們的談判桌上,只有一件事——臺海若起風波,你們準備怎么做?
科爾比直接而尖銳。他以美國最新的《印太防務報告》為據,強調中國軍力提升對區域安全構成“前所未有挑戰”。五角大樓內部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哲娫跂|海、南海的演訓頻率同比增加19%。美國印太司令部用一組數據直指風險:臺海沖突一旦爆發,美國GDP預計將萎縮10%-12%,50萬人或因經濟與安全壓力而“絕望死亡”。日本和澳大利亞代表的回應,卻如同一盆冷水。
兩國防務代表集體表達了“不解”:美國自身對臺海沖突沒有給出明確承諾,為何要求盟友先亮底牌?澳大利亞國防部秘書長在6月的堪培拉聽證會上坦言:“澳大利亞不會為美國利益而承擔不必要的風險。”日本外務省也公開表示,東京關注自身防務利益,不會在模糊前景下輕易承諾。
美方期望盟友提前承諾,實際上在內部引發了強烈分歧。美國智庫CSIS2025年6月的最新報告指出,拜登政府內部對于“防御紅線”存在多重爭議——臺灣、琉球、日本本土,甚至美國本土,各有說法。正因如此,盟友的沉默本身就是對美方強硬要求的最有力回應。
軍事博弈升級,經濟杠桿同步加碼
臺海局勢緊張升級,軍事動作與經濟制裁步步遞進。2025年6月,中國國防部宣布,解放軍常態化巡航臺海,三條空中通道正式啟用。根據FlightRadar24發布的航跡數據,解放軍軍機6月平均每周越過“海峽中線”多達5次,創下紀錄。臺軍退役高級將領警告,臺島預警時間已被大幅壓縮。
與此同時,經濟戰線也出現新動向。中國商務部6月對漢翔航空、臺船公司等8家臺灣核心軍工企業實施出口管制,禁止向其出口軍民兩用物項。臺灣每年從大陸進口稀土材料約6000噸,2025年上半年該項貿易同比下降27%。臺灣知名軍事學者直言:“大陸精準打擊臺軍供應鏈,軍工生產線將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日本與澳大利亞對這些變化高度警惕。日本執政聯盟因美國要求將軍費占GDP比重由3%提升至5%,在參議院選舉前夕遭遇強烈民意反彈。NHK民調顯示,支持提升軍費的日本選民比例從年初的42%降至6月的31%。澳大利亞則面臨經濟安全雙重挑戰。澳航、澳礦等對中國出口依賴度高,臺海失控可能導致主要出口市場受損,影響國內就業與經濟增長。
美方則不斷強化施壓。特朗普團隊內部文件披露,要求日本和澳大利亞明確身處“第一島鏈”防線,必須提前承諾軍事協助臺海。五角大樓官員在6月的多邊防務論壇上強調,“美國需要一個可靠、明確的聯盟體系,而不是臨戰時的臨時決定?!?/p>
但這一戰略壓力并未如愿轉化為實際承諾。日本首相石破茂在G7峰會期間多次強調,日本“不會被迫卷入不符合國家利益的軍事沖突”。澳大利亞國防部長理查德·馬爾斯公開表示:“堪培拉不會為別人而戰?!泵擞验g的分歧,反而強化了美國亞太戰略的孤立感。
盟友心結難解,戰略模糊成共識
2025年6月,日本和澳大利亞政府內部文件被《南華早報》曝光,顯示兩國在臺海問題上采取“沉默是金”策略。文件指出,除非美國首先做出明確的安全承諾,否則日澳不會在臺海沖突中承擔具體軍事責任。
美國國內對于“戰略模糊”政策的爭論持續升溫。布魯金斯學會6月發布的研究顯示,超過半數美國國會議員認為,應維持對臺海局勢的模糊戰略,以防止局勢升級失控。美國企業研究所(AEI)亞洲安全專家扎克·庫珀指出,強迫盟友明確表態,反而會導致聯盟內部裂痕擴大。
與此同時,中國大陸官方多次通過外交部和國臺辦發言人表態,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反對任何外部勢力以任何形式干涉。2025年6月最新一次國臺辦發布會上,發言人強調“反獨懲戒一刻不停”,并重申中國有決心、有能力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維護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
澳大利亞智庫洛伊研究所發布的區域安全指數顯示,2025年上半年,亞太國家對臺海局勢的關切指數上升了12個百分點,但對軍事卷入的支持率依然處于低位。韓國、新加坡等國在同類問題上也選擇了觀望。區域內主要經濟體普遍更關心穩定而非激進表態。
大國角力下的臺海困局
臺海的風暴不僅僅是軍事和經濟的博弈,更是大國意志與區域利益的激烈碰撞。2025年6月,國際清算銀行(BIS)警告,若臺海爆發沖突,全球半導體產業鏈將遭受重創,全球GDP或損失高達2.5%。臺積電與聯發科股價受地緣風險影響6月出現劇烈波動,臺北、東京、悉尼三地資本市場一度出現恐慌性拋售。
中國大陸的反制措施不斷加碼,聯合軍演、出口管制、空海一體化威懾接連落地。臺灣地區賴清德當局則陷入孤立困境,島內軍工鏈條遭受重創,賴本人在6月初的“安全會議”上坦言,臺軍在關鍵材料和設備保障上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美國盟友的戰略猶豫也為區域局勢增添不確定性。日本和澳大利亞的“集體沉默”,既是對美國戰略模糊的回應,也是對自身利益的謹慎權衡。區域國家在大國博弈中不斷尋找平衡點,避免成為超級大國博弈的“前線棋子”。
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正由“會不會打”轉向“誰會為誰而打”。聯合國6月發布的全球安全報告指出,亞太地區的軍備開支同比增長8%,但實際的軍事聯盟承諾并未同步提升。盟友間的信任赤字,使得美國的“安全傘”效應大打折扣。
參考資料:“臺海若出事你們會咋辦?”遭美方逼問,日澳不買賬
2025-07-12 23:32·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