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學術報告 | 王凱: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2035城市展望

0
分享至

導讀

近期,在由中國城市百人論壇主辦、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承辦的“2025中國城市百人論壇春季研討會”上,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王凱發布了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科院地理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國家氣候中心、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聯合研究的課題成果《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2035城市展望》。以下是對他的發言內容的整理:

本文字數:7568字

閱讀時間:23分鐘



王 凱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研究團隊預判:到2035年,中國人均GDP將達到2.5萬美元左右,城鎮化率預計達到75%,進入相對穩定發展時期。我國城市、縣城和小城鎮將承載10.2億人口,這是全球范圍規模最大的城鎮人群。

未來十年,中國城市發展將面臨的挑戰與壓力前所未有。一方面,需要有效應對氣候變化、國際格局變化、人口老齡化等一系列重大挑戰,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落實國家“碳達峰”相關要求,尋求存量更新時代的新動力,滿足人民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基于上述挑戰與需求,處理好城市與自然的關系、城市與區域的關系、城市與社會經濟的關系,是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發展建設必須破題的重大議題。

01

展望2035城市未來的重大意義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1978-2024年間,我國城鎮化水平年均提高近1.1個百分點,城鎮人口年均新增約1700萬人,新增城市數量501座。目前,我國城市建成區以僅占全國陸域面積0.64%的空間,承載了全國約60%的GDP。國家層面初步形成了區域協調與聚集發展格局,人居環境顯著提升。

一是適應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變化,初步形成陸海聯動、東西互濟的總體發展格局。從1995年以前沿海率先開發開放,到2006年全國規劃提出“多元、多級、網絡化”發展格局,再到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三縱三橫、19個城市群”發展格局,我國東中西部發展差距逐步縮小,東部與中部、西部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分別從2012年的1.69、1.87縮小至2022年的1.50、1.64。我國主要中心城市在全球影響力顯著提升,根據GaWC世界城市排名,中國位列Beta級及以上等級的城市數量從2012的6座增長到了2024年的23座(表1)。


圖1:全國總體發展格局演變


表1:GaWc全球城市中國城市榜單變化(2012-2024,根據官網數據自繪)

二是區域間、城市間的連通性大幅提升,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在推動城鎮與產業協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截至2024年底,我國高速、高鐵“雙高”交通設施基本實現了地級及以上中心城市的全覆蓋;胡煥庸線以東地區基本實現了省會城市2小時可達全省地級市和相鄰省份省會城市;城市群內實現了3小時商務交通和同城物流。

三是城市空間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城市人居環境顯著提升。近20年全國城市建成區擴展與宜居本底條件適配度高及較高區域占比達到了70%(表2)。根據《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數據整理,我國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2012年的12.26平方米增長至2023年的15.65平方米,城市宜居水平明顯提升。


表2:我國城市空間拓展與宜居本底條件適配性分析,

來源:王凱,匡文慧,方偉華,等.中國近三十年城市開發建設的空間適配及宜居安全特征。

總體上,過去40年,中國實現了從鄉村中國向城市中國的巨大變遷,中國城市的發展對全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2024年我國22座超大特大城市GDP總量約占全球經濟總量的6%。未來十年,我們將進入城鎮化穩定發展階段,科學規劃并提前布局我國城市發展的目標、格局與發展路徑,對于支撐我國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意義。

02

國家城市發展面臨的新變化

挑戰1:國際政治格局不確定性加劇,深刻影響我國城市發展的戰略布局與路徑選擇。

從全球化時代進入到后全球化時代,全球經濟秩序正在重構,全球經貿格局呈現區域化、虛擬化趨勢,產業鏈與供應鏈加速向近域化、“友岸”化轉型,貿易與科技“壁壘”效應愈發明顯。多邊合作面臨著復雜的局勢,中美貿易出現了逆轉,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聯系和社會聯系正在提高。我國在應對地緣政治與經濟格局重塑帶來的挑戰中,一方面,應加速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區域“備份”;另一方面,需要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以“多向開放”為牽引,推動差異化合作交流;中心城市與邊境城市應結合自身在經貿、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優勢,靈活施策,建立具有韌性的國際合作伙伴關系。

挑戰2: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疊加風險前所未有,且影響不可逆轉。

首先,以黃河中上游為代表的西北地區宜居性有所提升,但水資源、地質災害約束依然存在。國家氣候中心推測,21世紀中期我國年降水量將增加4.8%-7.0%,其中內蒙古西部至新疆東部增量最大。相關研究表明,未來我國局部地區溫度帶和400毫米降水線將北移50-80公里,河套平原、河西走廊、新疆天山北坡等地區適宜開發強度將提升5%-10%,但這些地區缺水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扭轉。


圖2:SSP2-4.5和SSP5-8.5情景下中國400毫米等降水線的未來變化(繪制:國家氣候中心)

其次,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導致區域性災害風險加劇。根據課題組預測,長江中游地區降水強度增長;東南沿海受臺風影響范圍擴大,在不改變建成區基底和防洪排澇設施前提下,沿海城市淹沒區將增加30%-50%;京津冀和內蒙古高原干旱與洪澇災害交替頻發,極端降水概率提高18%以上;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成渝等人口密集地區將面臨全方位的高溫影響。初步測算,氣候變化引起的災害風險加劇的區域涉及約2.2億人。

挑戰3:人口總量持續減少且快速老齡化,對我國推進共同富裕提出嚴峻挑戰。

我國人口總量持續減少,老齡化增長速度快、規模體量大、高齡化趨勢顯著, “未富先老”問題十分突出。《世界人口展望2024》對2020年、2030年、2035年我國人口年齡結構預測顯示,我國人口年齡分布呈“紡錘型”結構模式,老齡化程度將不斷加深。預計到2035年前后,中國人口將減少至13.73億人,屆時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65歲及以上人口規模將達到2.8億人。與日韓在同等老齡化水平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我國存在顯著差距,人口受教育水平及醫療護理能力相對不足。


圖3:2020、2030、2035年我國人口年齡結構構成圖

人口流向上,六普和七普數據相比,總人口在減少,但是人口流向越來越向超大、特大城市集聚。有兩個具體的情況:一個是高學歷人群主要流向大城市和經濟強市,高技能人才主要流向有足夠產業基礎、生活成本比較低的“高性價比”城市,但各級城市的人才保障能力依然不足,超特大城市面向新市民新青年的保障住房體系還有待完善;區域中心城市的公共服務配套仍然不足;另一個是,未來10年里,受目前40-50歲外出務工人群回流帶動(2023年50歲以上比重30.6%),縣城依然是城鎮人口增長的“蓄水池”,但2035年后增長變緩。這些變化對城市空間結構、交通基礎設施的配備有很大影響。

挑戰4:基礎設施建設從增量擴張的投資時代走向補短板的更新時代,對質量與效能提出了新的挑戰。

一方面,伴隨著大城市地區與區域的一體化進程(都市圈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機場、港口等大型基礎設施與城市的協同匹配能力。另一方面,當前基礎設施的安全運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障,千方百計降低風險隱患,推進城市基礎設施的提質改造任務十分迫切,尤其是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和老舊管線的改造升級。此外,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亟待構建智能高效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體系,持續提升城市的設施韌性、管理韌性、空間韌性,推動城市安全發展。

此外,新時期城市發展將面臨以下三個方面的新需求:

需求1:未來十年是我國城鎮人口總量與碳達峰“雙峰疊加”的關鍵階段,對城鎮綠色低碳發展提出迫切需求。

2030年碳達峰,2035年城鎮人口總量達峰,城市既要滿足新增人口的生活和消費需求,又要積極控制碳排放量,因此需要科學調控城市各系統領域的碳排放目標,增加在區域基礎設施、綠色城市建設等領域的投資。


圖4:我國城鎮化曲線與碳排放總量曲線關系,來源:王凱, 陳明. 中國綠色城鎮化的認識論[J]. 城市規劃學刊, 2021, 1.

數據來源:Global Carbon Project. (2020). Supplemental data of Global Carbon Budget2020,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課題組自繪

需求2:未來十年是我國城市人居環境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人民生活“好不好”面臨新需求。

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以宜居安居、精細治理、多元服務為核心,期盼城市建設更加和諧美麗,城市生活更加幸福美好。2024年城市體檢工作對全國299座城市近100萬居民的調查結果顯示,居民對住房質量、小區停車、社區和街區公共服務設施等滿意度較低;職住不平衡、保障性住房短缺、城市安全水平韌性偏低以及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不高等問題也較為突出。


圖5:城市體檢居民抽樣調查反饋問題統計分析(數據來源:中科院地理所張文忠團隊,2024年城市體檢)

目前,我國人均消費支出約為美國的1/10,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1/3-1/4;消費結構上,中國人的消費80%集中在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費上,美國只占50%,日本耐用品與文化等服務消費并重。根據發達國家經驗,當人均收入達到2-3萬美元時,城市居民對多樣化服務的需求迅速增長,發展型、享受型、個性化定制消費的占比將顯著提高,文化消費、健康消費、綠色能源消費也將蘊含巨大潛力,因此需要持續打造消費新產品、新場景、新熱點。

需求3: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全方位推動社會經濟轉變,全球科技發展呈現多領域協同突破、交叉融合加速的態勢,技術的快速迭代將不斷催生新業態、新產品和新場景。

當前正處于呈現多領域協同突破、交叉融合加速態勢,技術快速迭代將不斷催生新業態、新產品和新場景。尤其是Deepseek等低成本大模型,顯著提高了生產流程的智能化水平,并減少了對傳統技術的依賴。隨著人工智能、新能源交通設施技術的普及,算力、數據將呈現指數級上升,迫切需要在全國層面適度超前投資相應基礎建設,也迫切需要建設災備中心。

綜上所述,充分認識我國城鎮化發展條件的新變化,科學判斷我國城市發展的新趨勢,合理確定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城市發展總體格局,是當下的迫切的任務。我們需要堅持底線思維、戰略思維和創新思維,才能夠保障經濟社會行穩致遠。

03

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目標與戰略

總目標:到2035年,“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得到全面貫徹,構筑更加開放、更具競爭力、更具魅力和布局更為均衡的現代城市體系,形成超大特大城市創新發展、中小城市特色發展格局,建設“社區宜居、街區漫步、公園暢游、建筑品讀、處處皆景”的幸福美好城市。

到2035年,我國城市和縣城人口將分別達到7.5億、1.5億;超大特大城市將從2024年的23座增至2035年的27-29座。我國城市各類生態綠地(公共綠地廣場、建成區的生態防護綠地)占城市建成區面積的比重應提高1.5-2.0個百分點,建成區人均綠地額外增加2-3平方米。

為實現上述城市發展目標,需要科學規劃并提前謀劃我國城市發展的總體格局與發展策略,具體如下:

一是,建設現代城市體系的重大舉措。

建設現代城市體系的主要著力點:一是更加開放,立足國內國際大循環,靈活應對全球“板塊化、友岸化”政治經濟格局新變化;二是更具競爭力,構建以巨型城市區域、潛力走廊地區、邊境支點城鎮為支撐的城鎮化空間格局;三是更具魅力,構筑國家文化復興格局,建設文化傳承與創新轉化重點區域以及文化與自然融合魅力走廊;四是更加均衡,以“十百雙千”為主體,構建面向共同富裕的現代城市體系。

更加開放方面,繼續深化東向開放,以全球創新網絡為導向,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為重點,將東部沿海地區打造成為全球創新高地,破除國際科技封鎖,構建更加穩固的國際科技創新合作鏈條。全面推進南向開放,強化與東盟、南亞的協作,積極構建跨境產業鏈供應鏈網絡;完善泛亞鐵路、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等物流體系,全面構建跨國經貿大市場;加快國際能源大通道建設,合作共建清潔能源電力基地。穩固西向開放,以保障能源通道安全和國家戰略安全為核心,統籌區域發展與對外合作,加強對中巴經濟走廊、中歐班列和跨境管道等關鍵通道的建設和維護,提升能源運輸和物流網絡的韌性。逐步加強北向開放,作為潛在的物資運輸大通道、大基地,深化中俄能源、糧食、物資運輸戰略合作,全方位推進中蒙貿易與資源開發。立足差異化開放格局,建設對接“一帶一路”的重要對外通道口岸,強化沿海開放城市、海南島在海洋安全和權益保護中的地位和作用,建設一批百萬人口規模的戰略支點城市。

更具競爭力方面,建立以巨型城市區域、潛力走廊地區、邊境支點城鎮為支撐的更具競爭力的城鎮化空間格局。在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兩橫三縱”新型城鎮化戰略格局基礎上,進一步推動京津冀-山東半島、長三角、粵港澳、成渝、長江中游、關中-中原、福建沿海、哈長、遼中南9個巨型城市區域建設,探索“創新核+轉化走廊+產業基地”模式,提升其在全球治理中的引領作用;在沿海形成連接巨型城市區域的雙通道交通骨架,在成渝、長江中游、關中-中原、遼中南、哈長等地區推進全國層面的“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重組,在全國范圍內構建東西備份格局;培育南寧-昆明、西寧-蘭州-銀川-包頭、伊寧-烏魯木齊-喀什、海南島-雷州半島4大潛力走廊地區,使其成為對接國內國際大循環的重要支撐,建設串聯起支撐我國“戰略腹地”的內陸交通大環線,建設國家重要的后備算力中心、數據備份中心;建設邊境支點城鎮,穩固東北、西北、西南等邊境地帶,著力建設穩邊固疆的小城鎮。

更具魅力方面,以文化傳承與創新轉化重點地區為陣地,文化與自然融合魅力走廊為支撐,建設中華文化復興新格局。文化傳承與創新轉化的重點地區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關中-中原、成渝5大高地和山東半島、長江中游、福建沿海、北部灣、遼中南等潛力地區;文化與自然融合魅力走廊包括黔中、贛鄱、滇中、山西、河西走廊、天山北坡、長白山等。此外,積極推動建設文旅融合的高顏值小城市(縣城),希望通過打造“明星”縣市、挖掘一批潛力縣市、優化一批一般縣市,實現文化促進文化發展的格局。

更加均衡方面,以“十百雙千”為主體,構建面向共同富裕的現代城市體系。“十”指的是在巨型城市區域中選擇10個左右具有突出科技創新、文化引領、綜合交通等作用的城市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構筑參與國際競爭第一方陣。“百”指的是構建百個區域性中心城市,促進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物流中心和公共服務中心的協同配置。“雙千”指的是構建千座設市城市和千座縣城組成的城市網絡,推動城鄉統籌發展。通過推動撤縣設市、強鎮設市,增強內生動力,實現共同富裕與城鄉統籌發展。


圖6:2035中國城鎮空間格局展望

重點突出兩條線索:一是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建設,包括基礎科技的資源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三大類構建國家創新城市網絡。二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400個左右國家及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建設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城市體系,全面支撐中華文化復興。

二是,提升9億城市人群生活品質的重大舉措。

堅持以人為本,聚焦9億城市人群需求轉變。

宜居城市建設方面,完善住房保障政策體系,構建“安全、舒適、綠色、智慧”好房子制度;基本完成完整社區建設,實現居民“開窗見綠、出門見園”,建設萬個口袋公園、街頭游園,建設千個20公頃以上的清涼公園;提供差異化、特色化的住房產品,確保新市民、新青年和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得到有效保障。

韌性城市建設方面,補齊安全短板弱項,夯實老城區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建成生命線系統和“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成應急、防災、避難及時響應和聯動處置機制,提升城市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智慧城市建設方面,推動產業結構綠色化轉型,推動數字化賦能和創新驅動發展;全面推進綠色低碳城區、近零碳園區、智慧社區和數字家庭建設,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

人文城市建設方面,培育十余個具有深厚歷史底蘊、文化魅力突出,并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城市作為全國文化復興格局中的戰略支點,推動100座老城包括歷史城區保護復興,開展300處歷史文化街區以及500處工業遺產片區保護更新,建設100處帶動文化消費和生產的都市文博區,促進文化遺產資源融入公園綠地等開放空間,實現城市空間價值提升,塑造富有人文魅力的文化場所。

推動發展動能轉換,為城市更新持續賦能。加大舊廠區、老舊商區和老舊街區更新改造力度,將建筑適老化改造、裝配式建筑、充電樁、智能街道家具、智慧物業等納入更新工作;將健康、體育、教育、藝術等新服務業態等不斷植入街道社區,推動城市老城區煥發新的活力,全國層面建設1萬個1公頃以上的活力街區。高度重視文化類業態與歷史文化街區修繕的融合,創新新文化消費場景。

三是,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大舉措。

一是構建從區域(城市群)到社區無縫鏈接的“綠色、智慧”新型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世界一流的軌道交通網、新能源汽車充電網(雙網),在實現交通領域碳減排30%目標基礎上,推動綠色新消費場景。在巨型城市區域(城市群),積極推進高鐵、城際軌道網建設;在都市圈和主要中心城市周邊,建立完善的軌道網交通體系,通過TOD投資引導中心城市的商業、辦公和居住功能向軌道站點周邊地區聚集。未來十年,都市圈預計新增軌道里程(市郊鐵路、城際鐵路)5500-6000公里,新增城市軌道交通3000公里。推進城市公共充電站、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設施和居民小區充電設施補短板,推廣統建統營、私樁共享、借力分享等建設運營模式。按照車樁比2.5匡算,需新增新能源汽車充電樁5500-6000萬臺。推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推廣智能機器人、無人車、無人機以及無人裝卸設備,建設倉配運智能一體化物流配送系統。

二是積極推進綠色韌性都市圈建設。重新認識大城市環城綠帶在應對氣候災害的韌性能力提升和降低能源消耗方面的積極作用,按照都市圈所在的城鎮建設模式分區,合理確定主要城市開發邊界范圍內的藍綠空間比例,加強超特大城市通風廊道的預控,以降低熱島效應引發的過度能源消耗。加強以防洪排澇、海綿城市、地下空間與管網設施改造為一體的韌性基礎設施投資,切實補齊短板。


圖7:基于氣候適應性全國不同地理分區下都市圈中城市的綠地及開敞空間比重趨勢預估(來源:中規院《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2035未來城市展望》報告)

三是積極推進綠色城區街區建設。構建聯通區域、鏈接城鄉的生態基礎設施網絡,統籌推進生態廊道、通風廊道、城市綠道等一體化布局,利用街頭和社區小微空間見縫插綠;在城市開發邊界內,提高藍綠空間比重。優化城市能源利用結構,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積極推動新能源充電樁進社區,大力推進園區改造實現近零碳排放。建設生物友好型城市,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城市規劃,建設生物多樣性開放地和體驗地,加強社區的動植物保護與生境營造。全面推進綠色低碳技術集成的新型建筑產業群,以城市更新為重要場景切口,打造萬億產業基地。

四是,構建“宜居-安全”雙導向的城鎮建設精準調控機制。

按照5大類分區、18個二級分區的“宜居-安全”雙導向的城鎮建設模式分區,推動城鎮建設的因地因城施策。如在適宜建設高度城鎮化的一級分區,其1-a二級分區中,面臨臺風、風暴潮和洪澇等高風險災害,風險程度為中偏高。如2018年臺風“山竹”在廣東造成了嚴重損失;在1-b二級分區同樣面臨高風險的臺風和洪澇災害,風險程度為中偏高;在1-c二級分區中則以洪澇、雪災和干旱為主,風險程度為中偏高。

在城鎮建設模式分區基礎上,進一步對影響城市韌性能力的關鍵指標及閾值進行精準研判,對各城市的宜居與安全提出指標管控或引導要求。立足氣候分區和不同的容積率,合理確定城市開放空間率,在城區和街區兩個尺度構建藍綠空間比例、海綿徑流系數、熱環境導控分區指標等氣候適應性指標體系。超特大城市的區域性綠化隔離帶格局及寬度控制,通風廊道等控制性標準。考慮到應對極端天氣,城市人均建設用地指標在規劃目標基礎上提高3-5平方米。


圖8:不同氣候分區和容積率條件下的開放空間率引導(來源:中規院《面向中國式現代化的2035未來城市展望》報告)

將建設管控關鍵指標與城市易損性、脆弱性指標進行關聯分析,預判不同安全韌性建設模式分區下的災害風險影響程度。如通過人口密度與不透水面積比的交叉分析,識別城市建成環境內不附加排水工程和應急工程條件下消解內澇的基本能力。通過研究發現,鄭州、沈陽、石家莊等大城市在極端強降水情景下的內澇風險更高。各城市根據全國安全韌性建設模式分區和相應的關鍵控制指標閾值,結合地方性的致災因子和城市承災體條件,綜合進行城市內部的風險區劃。

本文來源:城中百人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進行牟利。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將于第一時間協商版權問題或刪除內容。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王凱:規劃如何賦能城市增活力、提品質、促發展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理論研究 | 王凱: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十五五”國土空間治理創新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專家視點 | 王凱:分類施策持續推進城市更新


點擊圖片閱讀全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incentive-icons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知規劃動態、曉行業前沿
5203文章數 1952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陵县| 周至县| 富平县| 湖口县| 陕西省| 新乡市| 星子县| 清远市| 南丰县| 大冶市| 林周县| 永靖县| 出国| 贵阳市| 墨竹工卡县| 星座| 故城县| 北京市| 九龙城区| 台南县| 大宁县| 多伦县| 南投市| 壤塘县| 贵定县| 沐川县| 呼玛县| 顺平县| 赞皇县| 衡山县| 家居| 景宁| 阳城县| 双流县| 吉首市| 陆丰市| 平原县| 四子王旗| 布拖县| 来安县| 太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