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特朗普剛舉起那份“大而美”法案。
令人意外的是不到24小時,馬斯克便投下重磅炸彈,宣布成立“美國黨”,一副“你玩你的,我另起爐灶”的姿態。
而沉寂數月的拜登也罕見發飆,在社交媒體上怒斥該法案“冷血”“傷國”。
三人同天出招,仿佛提前排練好的真人秀,把整個國家推向風口浪尖。
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
當地時間7月1日凌晨,美國參議院經過持續22小時的通宵馬拉松式投票,最終憑借副總統萬斯的關鍵一票,以51比50的微弱優勢通過了特朗普主推的“大而美”法案。
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在美國國內掀起了巨大爭議。
這份“大而美”法案文件長達近1000頁,其核心內容極具分歧性。
在稅務方面,將企業稅率永久設定為21%,這對大型公司而言無疑是重大利好。
但與此同時,取消清潔能源補貼,令特斯拉等新能源企業遭受沉重打擊。
法案中提出的小費、加班收入免稅政策,表面上看是給勞動者帶來實惠,實際上卻將醫保成本轉移至個人身上,對低收入群體來說,這無疑是一種“隱性加稅”。
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測算,未來十年內,該法案可能導致財政赤字增加3.3萬億美元,而填補赤字的資金來源直指社保、醫保和福利項目。
隨著法案實施,社會分裂進一步加劇。
醫院關閉潮初現端倪,低收入人群因醫療負擔加重紛紛選擇退保。
曾經為國家效力的退伍老兵走上街頭抗議福利削減,民間輿論諷刺道:“特朗普口中的‘美’只存在于華爾街的賬面上。”
馬斯克旗下的特斯拉等企業在法案沖擊下開始公開批評特朗普...
馬斯克“轉向”
7月5日,馬斯克宣布創立“美國黨”,次日即在其社交平臺發起民意調查,詢問粉絲是否支持建立新政黨以打破傳統兩黨格局。
令人驚訝的是,僅三小時內就有超過200萬人參與投票,其中65%表示支持。
不過,“美國黨”首次內部會議中,馬斯克提出的政治綱領卻顯得模棱兩可。
他既主張保護企業創新、反對過度監管,又強調要加大環保投入、延續清潔能源補貼。
這種左右搖擺的態度讓許多潛在支持者感到困惑:這個新政黨的立場到底在哪一邊?
更引人遐想的是,有媒體報道稱前谷歌CEO施密特于7月7日晚秘密造訪馬斯克私人莊園,兩人閉門密談近四小時。
知情人士透露,他們討論的是“科技領袖從政計劃”,施密特可能以“戰略顧問”身份加入“美國黨”,利用其在華盛頓的人脈為新黨鋪路搭橋。
面對挑戰,特朗普并未袖手旁觀。7月8日,眾議院通過一項預算案,一次性撥款120億美元用于增強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經費。
名義上是為了加強邊境安全,實則被解讀為其針對馬斯克的政治反擊。
當前局勢愈發微妙,馬斯克的“美國黨”剛剛起步就面臨內外夾擊,特朗普的反制手段步步緊逼,而遠處的拜登陣營也在靜靜觀察事態發展...
拜登破例復出
7月9日凌晨,拜登的私人電話接連響起,來電者是德國總理與法國總統。
通話內容遭泄露后震驚外界——歐洲領導人請求拜登出面協調,聯合向特朗普施壓。
原因在于“大而美”法案中的貿易條款導致歐洲汽車制造業訂單量驟降15%。
這場對話徹底打破了拜登過去一個月的低調狀態,也讓公眾意識到這位83歲的前總統始終未真正退出政治舞臺。
民主黨內部正陷入激烈爭論,激進派議員于7月10日上午召開緊急會議,呼吁拜登全面復出,認為只有他才能凝聚對抗特朗普的力量。
然而溫和派則憂心忡忡,最新民調顯示,62%的選民認為“八十歲以上的人不應擔任國家元首”,擔憂“高齡政治”的標簽會影響整體選情。
兩派意見相持不下,連白宮準備的發言稿都修改了三次,始終未能達成統一口徑。
此時的美國政壇,三方勢力較量已進入白熱化階段。
特朗普方面,“美國優先2.0”口號響徹云霄,依靠紅脖子選民和軍工集團的支持,在南方多個州的集會場場爆滿。
他近期簽署的幾項行政命令,均圍繞傳統能源開發與制造業回歸展開,明顯意在鞏固基本盤。
馬斯克的“美國黨”同樣動作頻頻。
7月11日,他們在加州舉辦了首次公開活動,現場展示了星鏈衛星的運行數據及AI醫療的研發成果,借助高科技概念吸引了大量年輕選民。
該黨高層放出豪言,要在明年中期選舉中至少選出五名代表進入國會,盡管被不少人視為空談,但報名參加黨內初選的年輕人已突破三萬人。
拜登團隊則緊緊抓住“民生危機”做文章。
7月12日,他在匹茲堡一家停業的社區醫院前現身,面對排隊退醫保的低收入人群,連續發布12條社交動態,猛烈抨擊特朗普的政策造成民生困境。
但他每次公開露面都會被記者追問“是否會參加下一屆總統競選”,對此他始終含糊其辭,引發外界對其能否勝任選戰的質疑。
更令人始料未及的是,7月13日,一份來自特朗普團隊的內部評估報告流出,提到“必要時可依據國家安全法凍結馬斯克資產”。
幾乎在同一時間,有律師拍到拜登陣營的法律顧問與馬斯克的律師在華盛頓某餐廳會面,據悉是在提供法律援助。
要知道,這兩位曾是勢不兩立的對手,如今竟成為“臨時同盟”,背后的復雜關系耐人尋味。
眼下,所有目光都聚焦于2026年的中期選舉,這被視為決定美國未來走向的重要戰役。
分析認為,若共和黨失去國會多數席位,特朗普或將面臨彈劾;若馬斯克的“美國黨”能贏得五席以上,將成為影響政局的關鍵力量。
當下的美國政壇,各方勢力暗流涌動,接下來的發展充滿未知...
參考文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