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7158字
預計閱讀時間/18分鐘
從預警到現實,“重做”刻不容緩。
2023年9月4日我于《農財寶典·大國漁業》疾呼:“中國水產業正經歷最艱難的時刻?陳晨曦:所有企業都值得重做一遍”(
文章鏈接) ,2024年6月17日我亦在《中國水產品》發表《變局中開新局,危機中 育新機》(以下簡稱 《變局中開新局》 )中提到“中國對蝦產業將進入大分化時代”。遙想當年行業寒意初顯,成本高企、模式固化、消費乏力交織成網。而今言猶在耳,劇變之迅猛、格局之重塑,已遠超當初預判。
?國際擠壓加劇:厄瓜多爾白蝦全球份額一舉突破40%(數據來源: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持續擠壓中國出口市場。
?成本高企難解:大宗原料價格如過山車般高位震蕩,蠶食著本就微薄的利潤。
?消費升級遇阻:國內消費升級趨勢鮮明,預制菜風口乍起卻又暗藏同質化隱憂。
?中場低迷深化:如我在《變局中開新局》中所剖析,中國對蝦產業并未如期進入“運營時代”下半場,而是深陷于更痛苦艱難的“中場過渡期”。絕大多數企業面臨量利雙降(普遍降幅達30%~50%),甚至全面虧損的困境。蝦苗業前所未有之全面虧損、飼料動保銷量銳減、養殖端空塘棄養現象增多,無不印證著“持續低迷期”的現實。
這場由外而內、自上而下的深度重構風暴,已非預警,而是中國對蝦產業必須直面、必須“重做”以破局的現實。今日提筆續篇,旨在剖析“海大-通威”雙寡頭鐵幕下的競爭本質,融合過往預判與最新洞察,探尋各層級企業在深度重構與持續低迷中的差異化破局路徑,為產業在荊棘中開辟新生天地點亮星火。
一、
雙寡頭效應下的產業分化圖譜
當前產業圖景,清晰印證了兩年前的預判。雙雄爭霸的影響力,已從飼料領域如巨浪般席卷整個對蝦產業鏈,形成了“雙寡頭效應”主導的新競爭生態,同時加速了我在去年文章中所強調的“大分化時代”的到來。
?種苗戰場:海大系憑借無出其右的渠道覆蓋與服務體系,整體市占率已突破35%(數據來源:農財寶典水產研究中心),筑起規模壁壘。然正大、通威、恒興、粵海、海茂等巨頭,憑借深厚的種源積累與持續投入,在高端親蝦與優質蝦苗市場構筑了差異化護城河,巧妙避開了低端紅海的正面絞殺。但行業整體種苗困局未解(詳見后文),中小苗企生存空間被極度壓縮。
?飼料紅海:通威集團堅定踐行“好產品”戰略,聚焦品質提升,贏得了追求穩定高產的大型規模養殖場青睞。海大則依托其無與倫比的供應鏈整合與規模效應,將單噸生產成本壓縮至行業最低水平,持續鞏固其成本領先優勢。這種“高品質”與“低成本”的兩極分化,無情擠壓著夾縫中求生的中小飼料企業。與此同時,飼料品質普遍下滑的趨勢令人憂心(后文詳述),反襯出頭部企業在品質控制上的相對優勢。
?動保變局:利洋水產的直營店網絡已覆蓋全國80%以上的對蝦主養區,其標準化產品和服務體系構建了強大的渠道壁壘。大量中小企業被迫放棄正面戰場,轉向微生態制劑、功能性添加劑、特定病害解決方案等細分賽道尋求喘息之機。默沙東水產動保逆勢增長的成功案例,再次印證在復雜多變的行業低迷期,惟一技術領先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此格局之本質,在于頭部企業在標準化、規模化市場上日益增強的規則制定權,其核心訴求在于追求規模效應下的成本最優或品牌溢價。管理學大師陳春花教授在《經營的本質》中早已指明,在高度同質化競爭環境中,“遠離競爭”是明智之選。對于廣大中小企業而言,生存的關鍵已非“硬碰硬”,而在于如何敏銳地發現并占據屬于自己的“縫隙市場”,在分化中找到立足之地:
?創新與非創新的分化:技術、產品、模式創新者方能立足。
?頭部/集團與中小企業的分化:超級平臺與專精特新路徑迥異。
?專業化與融合發展的分化:專注細分與產業鏈延伸各有空間。
?新興賽道與傳統路徑的分化:誰能抓住新需求、新技術、新場景?
銘治集團在江蘇如東小棚蝦市場的成功突圍,正是這一生存哲學的完美詮釋——其深度綁定養殖環節,提供“定制化飼料套餐組合+動保技術服務包”的一體化解決方案,顯著提升終端養殖效益(畝均效益提升約2000元),在區域細分市場構建了難以復制的競爭優勢。這無疑印證了我在《變局中開新局》的論斷:在產業成熟期,專一化戰略、深耕細分市場是中小型企業的核心出路。同樣,《變局中開新局》中提到的山東海博(聚焦“熟化蝦料”在工廠化市場)、江蘇華實(動保電商爆品模式)、廣東東騰(在湛江高位池市場逆勢增長)等,都是成功避開雙寡頭主戰場、在分化中找到自身定位的典范。
二、
重做直擊產業深層病灶
產業深度重構與非理性低迷,非無源之水,實乃底層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痛點,在外部高壓下集中爆發所致。此乃“重做”必須直面的深層病灶:
1.種苗困局:同質化深淵與良種缺失之痛
?現狀堪憂:全國對蝦育苗場數量超過2000家,呈現典型的“小、散、弱”特征。然擁有自主選育家系、具備持續育種能力者不足5%。今年春季,多地養殖戶普遍反映“一代苗長速較三年前明顯放緩”。如《變局中開新局》所指出,日本對蝦因養殖技術突破表現靚麗,反襯出南美白對蝦等主流品種的困境。
?核心癥結:種源長期過度依賴進口,受制于人;國內種業企業研發投入普遍不足(多低于營收1%,遠遜于國際先進水平),導致種質資源更新滯后,抗病力、生長速度等關鍵性狀持續退化。
?戰略任務:種苗,作為產業源頭,已成為制約中國對蝦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最大短板。此困局之破解,亟需產學研深度捆綁的重大行動。即將召開的第十四屆對蝦產業發展大會,特設主論壇報告《對蝦種業產業化突破與實踐》(報告人:孔杰研究員),正是聚焦此核心議題,旨在為這場迫在眉睫的“翻身仗”提供破局思路。
2.飼料品質滑坡:成本壓力下的連鎖危機
?數據警示:2024年行業抽樣檢測揭示一令人憂心趨勢:普通蝦料粗蛋白含量較三年前平均下降約3個百分點,而非營養性誘食劑等添加劑用量卻顯著上升。這印證關于“飼料降價降質”的擔憂。
?連鎖反應:此乃成本高壓下企業的無奈之舉,卻引發嚴重連鎖反應:高端養殖戶為保障效果,被迫自行額外添加生物餌料(如冰凍鹵蟲、南極磷蝦等)、功能性添加劑等,導致綜合飼料成本每噸增加約800元;動保企業迅速“補位”,推出針對肝胰腺、腸道健康的“營養干預套餐”(如膽汁酸類護肝產品銷量近兩年同比激增40%),雖解一時之需,卻增管理復雜性與成本。
?破局方向:如何在成本與品質間尋找突破?功能性、高性價比原料及創新配方成為關鍵。對蝦大會《飼料營養與健康》專題論壇中,《對蝦飼料創新發展趨勢-低魚粉功能性飼料》(報告人:牛津教授)與《全球南極磷蝦產業現狀以及展望》(報告人:冷凱良研究員)等報告,將為解決此危機、推動飼料價值回歸提供前沿視角。《變局中開新局》中強調的“高質高效”理念(通過好產品提升蝦品質和效益)在此尤為關鍵。
3.加工端轉型陣痛:預制菜風口下的冷思考
?產能閑置:雖國家力推預制菜產業,但國內對蝦加工廠產能利用率普遍不足60%(數據來源: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內部數據)。這與去年因進口蝦價波動導致行業性虧損一脈相承。
?癥結所在:一龍頭企業負責人坦言:“出口轉內銷最大障礙非技術,而在缺乏對國內消費者需求的精準把握與消費場景創新。”這直接導致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戰激烈,難以消化過剩產能。我所強調的“表層需求泛濫、深層需求被擱置”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
?創新嘗試:國聯水產推“小龍蝦意面”等融合菜品,是打破傳統蝦仁、蝦餃固有形象、創造新場景的積極嘗試。
?破解之道:需深刻理解消費變遷,實現從“便捷”走向“健康價值”的預制菜2.0升級。對蝦大會《加工與消費》專題論壇及《主題對話:對蝦消費形勢變化與增量空間》,匯聚產業鏈下游精英,聚焦磷酸鹽科學使用(劉書成院長)、線上消費趨勢(左臣明主任)、進口流通渠道(金煌總經理)、可持續可追溯倡議(王虹月經理)等核心議題,共同探尋破局之路。
三、
分層破局的實踐路徑
面對雙寡頭鐵幕、深層痛點與持續低迷,“重做”絕非千篇一律。陳春花教授提出的“組織進化與協同共生”理論啟示我們,在復雜生態中,企業需根據自身稟賦,找到獨特價值定位,并尋求協同,方能共生共榮。破局路徑呈現顯著分化:
1.超級企業:構建產業生態圈,掌控核心節點(生態平臺構建者)
?戰略核心:加速從單一產品供應商向“種苗+飼料+動保+金融+數據”綜合服務商轉型,構建覆蓋全鏈的產業生態圈。印證了兩年前關于超級企業向綜合服務商演進的預判,也是應對我去年所強調的“全產業結構性失衡”和提升運營效率的關鍵。
?關鍵實踐:如海大集團2024年計劃新建50家養殖服務中心。此絕非簡單銷售網點,而是旨在打造深度鏈接養殖戶、收集塘頭數據、輸出精準技術方案、嵌入金融服務的“產業互聯網入口”。通過整合產業鏈關鍵環節與數據流,實現對核心節點的掌控,鞏固其超級平臺地位。其戰略意圖清晰(生態掌控),關鍵任務明確(服務中心建設、數據整合),組織能力聚焦(數字化、綜合服務)。“銘治模式”可視為此戰略的早期雛形。
2.專精特新企業:技術驅動與場景創新的弄潮兒、差異化價值創造者,其創新焦點在于技術突破/場景定義。
?核心定位:產業創新最活躍群體,“重做”成效最為顯著的領域。其成功在于聚焦創新焦點,塑造獨特價值主張,精準避開雙寡頭主戰場,在分化中占據高地。
?成功范式:
?技術型尖兵:如聚焦南極磷蝦(解決營養與健康問題)、復合微生物等高值化技術研發的企業(如普樂多),其產品從飼料營養和水質管理雙管齊下,顯著提升對蝦健康度與環境保護能力,為高品質養殖提供利器,以尖端技術解決產業痛點。
?場景創新者:廣東何氏水產開創“活蝦現撈+全程冷鏈配送”模式,直擊高端消費者對極致新鮮的需求痛點,成功搶占高端商超70%活蝦份額,重塑流通價值鏈,重新定義消費體驗與場景。這呼應了我去年強調的“回歸本源,以需求為導向”。
?細分市場王者:山東海博專注工廠化養蝦飼料這一高門檻領域(“熟化蝦料”是其標志),憑借對特定場景的深度理解和產品極致適配,在環渤海工廠化養蝦市場占有較高市場比重,成為隱形冠軍。其價值主張是在高度專業化領域提供最優解決方案,江蘇銘治在小棚蝦市場的成功亦屬此類。
?模式顛覆者:江蘇華實通過電商渠道打造動保爆品“納米銀”,創造全新營銷模式,解決渠道成本痛點。澳華集團憑借“蝦安康”、“蝦奶粉”在細分市場異軍突起,成為創新典范。這些案例都體現了去年所預見的“在危機中育新機”。
?技術賦能支撐:此類企業的崛起,離不開技術賦能與模式創新的支撐。對蝦大會專題報告如《對蝦養殖設備現代化升級》(陳軍所長)、《水產產業園規劃建設與運營管理》(周勝利總經理)、《從產品輸出到技術標準輸出》(曹楨經理)以及《日本對蝦養殖創新實踐:湛江高產模式與啟示》(遲淑艷教授,提及精準鋪砂、科學投喂、設施升級等高效措施),為技術驅動型創新提供了豐富注腳與靈感源泉。
3.小微企業:“納米級創新”與毛細血管網絡(微生態位深耕者)
?活力源泉:產業最底層的活力,往往源自一線實踐者的“納米級創新”。日本對蝦養殖戶自行補充南極磷蝦、凍鹵蟲等生物餌料的做法,亦是這種草根創新的體現。
?生存之道:聚焦極致細分場景,以實用性、低成本創新立足。如湛江養殖戶發明的“分級標粗池”,通過精細化管理將蝦苗成活率顯著提升至85%以上。
?傳播革命:此類源于實踐、解決具體痛點的“微創新”,正通過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快速裂變傳播,形成一張遍布全國的、毛細血管式的實用技術升級網絡。這充分證明,小微企業的“重做”,核心在于遠離主戰場,在微生態位中以“專精特新、小而美”的姿態贏得生存與發展空間。《變局中開新局》強調的“堅守定位”對小微企業尤為重要。
四、
未來已來的三大爆發點
基于對產業痛點、分化趨勢與前沿趨勢的把脈,中國對蝦產業的“重做”,將在以下三大領域迎來爆發式增長,蘊藏巨大戰略機會:
1.種苗革命:迫在眉睫的翻身仗是如何實現種源卡脖子限制競爭力和自主種業突破問題。
?窗口期:海南自貿港政策在種質資源引進方面取得突破,為國內企業引進SPF高端種蝦、提升自有育種能力提供了寶貴窗口期。
?破局關鍵:解決種源“卡脖子”問題,亟需產學研深度捆綁的重大行動。這關乎產業根基與國際競爭力。對蝦大會主論壇重磅報告《對蝦種業產業化突破與實踐》(孔杰研究員)正是推動深度捆綁、集中攻堅的關鍵平臺,其成果將奠定產業未來十年的根基。這是扭轉了行業“技術創新匱乏”困局的核心戰役。
2.功能性飼料:顛覆傳統動保格局,解決其事后治療成本高、效果有限之問題,最佳方式是營養免疫調控。
?趨勢本質:飼料不僅是營養源,更是健康管理的核心載體。這是對飼料營養缺失導致問題的升級解決方案。
?突破進展:領先研究(如中山大學牛津教授團隊)顯示,“抗菌肽配合飼料”在嚴格試驗中可使白斑綜合征病毒(WSSV)感染率顯著下降60%。
?顛覆潛力:此類集營養與免疫調控于一體的功能性飼料,一旦突破大規模生產成本瓶頸,將從根本上改變過度依賴事后治療的動保模式,甚至重塑現有動保市場格局。對蝦大會《飼料營養與健康》論壇中,牛津教授將親自詳解《對蝦飼料創新發展趨勢-低魚粉功能性飼料》,此報告乃業界翹首以待之焦點。蝦青素等健康解決方案的價值在此領域將更加凸顯。
3.預制菜2.0:從便捷走向健康與價值(消費升級需求明確,需重塑價值屬性)
?消費躍遷:當消費者不僅關心“是否方便”,更深入關注“蝦青素含量是否高”、“養殖尾水是否符合標準”、“DHA等有益成分是否強化”時,預制蝦產品的價值核心正經歷從“便捷性”向“健康屬性”、“透明可追溯”和“功能性”的躍遷。這正是《變局中開新局》指出的“深層需求”開始釋放的信號。
?價值印證:國聯水產與盒馬合作推出的“DHA強化蝦仁”,即使溢價高達30%依然供不應求,為這一趨勢提供了有力背書。
?破局方向:捕捉消費升級脈絡,創造增量市場。對蝦大會《加工與消費》論壇及主題對話,匯聚加工巨頭、流通領袖、電商平臺、認證機構和新銳品牌(如逮蝦記、大黃鮮森等),共同探討如何定義預制菜新價值,這正是“重做”加工流通環節、實現從“量”到“質”飛躍的關鍵戰場。核心在于解決對終端需求的深度把握。
結語:
協同共生,共啟產業新維度——
回望2009年,我作為聯合發起人參與創辦首屆對蝦產業發展論壇時,行業焦點尚在“如何養得更多、更快”。十六載春秋更迭,至今日第十四屆大會,核心議題已深刻轉向“如何養得更好、更穩、更可持續,如何賣得更值、更精準對接消費升級”。此轉變,深刻揭示了中國對蝦產業本質的回歸與升維,也印證了《變局中開新局》中“以終為始,久久為功”的呼吁:
?技術驅動正取代資源消耗:生物絮團等技術的成熟應用,使對蝦養殖餌料系數(FCR)可降至0.8甚至更低(遲淑艷教授報告中的高效模式即為例證),大幅降低資源依賴與環境壓力。南極磷蝦等創新原料的研發與應用,正成為提升品質與可持續性的關鍵推手。
?價值鏈重構不斷打破邊界:飼料巨頭涉足種苗動保,大型養殖場自建品牌、開設餐廳,加工企業深入基地共建標準······產業融合前所未有,協同共生成為新常態。這正是應對“全產業結構性失衡”的必然路徑。
?數據資產成為核心生產要素:物聯網實時采集的塘頭數據(溶氧、pH、投喂量等),不再僅是監控工具,而是反哺飼料配方優化、精準投喂決策、疫病預警預測的寶貴資源,驅動全鏈路智能化。這是提升運營效率的關鍵工具。
?定位與分化決定未來:“大分化時代”的生存法則從未如此清晰。超級平臺、專精特新、小微創新者各安其位,各展所長。盲目跟風、同質化競爭無異于自斷生路。
7月13-14日,于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越秀萬豪酒店舉辦的第十四屆對蝦產業發展大會,正是觀察這場波瀾壯闊“重做”實踐的最佳窗口。我們將見證:厄瓜多爾企業展示其領先的“可追溯區塊鏈系統”,如何回應全球市場對透明度的嚴苛需求;銘治集團呈現其“數字化養殖產業園”的宏偉藍圖,展現技術集成與模式創新的深度融合;更有敢為人先的年輕創業者,路演“對蝦NFT數字認養計劃”等跨界融合新思維······這些來自全球與本土的“重做者”身影,他們的探索、碰撞與突破性成果,將生動地印證兩年前的預判:當前的低谷絕非產業的終點,而是中國對蝦產業掙脫舊范式束縛,邁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續新維度的關鍵跳板。
破局時刻,已然來臨!“重做”,已非選擇,而是生存與發展的必須。誠如陳春花教授所言,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協同共生”是組織進化的必然方向。
期待與各位業界同仁,共聚羊城,在第十四屆對蝦產業發展大會這一思想碰撞、智慧交融的高地,共探破局之道,共啟產業新篇!
陳晨曦,普樂多水產集團總裁,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華南代表處主任。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三十年深耕水產飼料、種苗、動保、養殖全產業鏈,曾為恒興、粵海、海大等龍頭企業的特種水產飼料市場開拓與人才培養做出重要貢獻。2009年聯合發起中國對蝦產業發展論壇,持續見證并推動行業從野蠻生長向精益運營、價值重構的轉型升級。
轉載聲明
本文版權屬于南方農村報 、農財寶典 大國漁業,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普樂多水產集團總裁 陳晨曦
編輯:鄭燕云
水產人為“大國漁業”加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