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了陳先義老先生的一篇舊文,題為《對“指戰員”的稱謂怎么就變成了“官兵”?》。很明顯,從題目就可以看出這篇文章主要內容與中心思想了。
指戰員,顧名思義,就是指揮員與戰斗員的合稱。指揮員就是軍隊的領導干部,戰斗員就是指戰士們。當然,在前線,指揮員也參加戰斗,所以也是戰斗員。
統稱“指戰員”,這其中的用意并不難懂,就是為了強調二者的平等,按照陳先義的話說,“無貴賤之別,無尊卑之分,聽著親切,叫著順口,毫無距離感”。
陳先義說,“指戰員”是毛主席給我們確立的傳統稱謂,是對新型軍隊相互關系的概括,一直延用到本世紀七十年代,從來在稱謂上避免強化官與兵的區別。
不過,我看到有一種說法,說是劉伯承創造了“指戰員”這個詞。這是為了與舊軍隊區別開來,強調軍隊中的平等。
除此之外,劉伯承還創造了警衛員、炊事員、飼養員、司號員、衛生員等,對應衛士、伙夫、馬夫、號兵、醫護兵等。
這種叫法上的創新,肯定是受到了一致贊同,被制度性地確定下來。而且很明顯,這種叫法的創新,確實起到了良好效果。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中,確實消除了不平等,上下和睦,軍隊領導關心戰士,戰士們敬愛領導,產生了強大戰斗力。
然而,陳先義說他發現稱呼變了,從稱呼“指戰員”變成了稱呼“官兵”。從什么時候開始變的呢?陳先義說是從改革以后,不稱“指戰員”了,稱“官兵”了。
對此,陳先義認為,把“指戰員”改成“官兵”,目的極其明確,就是要強化“官”這個身份,一定要讓人知道他是個官,不是個兵。言外之意,強調差別。
為什么改變呢?陳先義的說法如下:
據說當時也有個堂而皇之的理由,叫“與國際接軌”。今天我們已經明白了,這個接軌,是被一些人歪曲的十惡不赦的壞東西,其實就是向資本主義、向西方繳械投降,打著接軌的名義,一步步向西方靠攏,那是讓我們的國家改變顏色。
留意一下我上面標紅的地方,陳先義強調的時間節點,與這里對“接軌”的深惡痛絕,這可以看出陳先義此文的本意。
言歸正傳。陳先義憤怒地表示:
看到接軌,我便十二分的仇恨和反感。接軌,有多少傳統的優秀文化假以你的名聲遠去了、消失了!包括我們代表我軍性質的“指戰員”。任何時候,我永遠不稱官兵。那個稱呼不屬于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
可以看出,陳先義一片丹心啊。不過,“據說”的東西,未必一定是真的。西方怎么表達“官兵”這個意思,我不知道。但我相信,這種改變絕對與“與國際接軌”無關。
不僅如此,我甚至認為,這種叫法如果真的改變了,也不是為了強化“官”的身份。我覺得陳先義有點過于敏感了。
陳先義在這里明顯有點借題發揮的意思,說“接軌”就是繳械投降、改變顏色,未免過于極端,缺乏邏輯。國際交流,有些“接軌”是不可避免的,仇恨“接軌”,顯得小孩子氣了。
而且,優秀傳統文化因為“接軌”而消失,這個說法不知有何憑證。我倒是知道,很多文物、古墓在破四舊與批孔中被搞壞了,甚至完全搞沒了。
陳先義說,“如今你翻開毛選四卷,凡對部隊稱謂都是指戰員相稱”。這句話,似乎可以證明他沒看過毛選。
實際上,毛主席的文章里,也是有“官兵”這個詞的,并不是像陳先義說的那樣全部用“指戰員”。
比如,在《井岡山的斗爭》里:
官長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開會說話的自由,廢除煩瑣的禮節,經濟公開。
比如,《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里:
發動地方黨對紅軍黨的批評和群眾政權機關對紅軍的批評,以影響紅軍的黨和紅軍的官兵。
比如,《論持久戰》里:
沒有進步的政治精神貫注于軍隊之中,沒有進步的政治工作去執行這種貫注,就不能達到真正的官兵一致,就不能激發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戰熱忱
比如,《組織起來》里:
我們的軍隊必須在軍民關系上、軍政關系上、軍黨關系上、官兵關系上、軍事工作和政治工作關系上、干部相互關系上,遵守正確的原則,決不可犯軍閥主義的毛病。官長必須愛護士兵……
這樣的例子還有一些,比如多次出現“官教兵、兵交官”“官兵一致”等,甚至還有“官長”“長官”之詞,合起來雖然不是很多,大概有十幾處吧,但這已經足可以說明問題。
這能說明什么問題?
首先,“官兵”這種叫法,《毛選》中是有的,不是沒有。
其次,既然有,就說明這種叫法也沒問題,不應該過于敏感。
第三,使用“官兵”,應該是為了表達方便,現在如果改了也是這樣,并不存在陳先義說的那些意思乃至不良居心。
第四,即便叫“指戰員”,而且確實上下平等,但仍不可否認指揮員是官、戰斗員是兵的這個事實。
所以我認為,即便是從“指戰員”改成“官兵”,這只是形式上的,本質不改變就沒啥問題,即現在軍隊里做到官兵一致就行。
當然,是否做到我是不知道的。我的意思是,與其關注形式上的東西,不如關注實質性的內容,關注官兵一致了嗎?
當然最關鍵的是,真的像陳先義說的那樣稱呼變了嗎?真的像陳先義說的那樣從“改革開放”之后變了嗎?
是真是假,看看上下兩個圖吧。
根據公開的官方文獻檢索,“指戰員”作為我軍傳統稱謂,在1978年改革開放后仍廣泛使用于官方文件、領導人講話及軍隊文書中,尤其在表彰先進、重大任務動員和歷史傳統語境中出現頻率較高。
寫文章之前,陳先義忘了調查了解,愧對毛主席教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這又說明了什么?
結合我標紅的地方猜測一下,無非兩種可能。
身為共產黨員,應該光明磊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