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7月10日,人民日報發布了一個好消息,湖南省郴州市臨武縣雞腳山礦區發現了特大礦床,僅僅一座山就相當于常規的13座大礦,甚至能幫中國節約千億的進口費,讓中國不再受制于人。
那么這個礦究竟是一個什么礦,為何這么重要呢?
一座山等于十三座大礦
雞腳山,這個名字聽起來土得掉渣,但它腳下埋藏的秘密,卻足以讓世界為之震撼,這里不是發現了鋰,而是發現了一片鋰的“汪洋大海”。
探明的礦石量接近五億噸,能提煉出的氧化鋰高達131萬噸,地質專家們算了一筆賬,一座雞腳山,礦儲量相當于過去13個常規大型鋰礦加起來的總和。
這已經不是“發現”,這是來自地球深處的一份“豪禮”,鋰有什么用呢?我們每天在路上看到的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少不了它,不夸張的說,誰掌握了鋰,誰就在未來的能源棋局中握有了一張王牌。
一夜之間不再“看人臉色”
很多人都看到中國新能源的發展迅速,就以為我們的鋰資源十分的豐富,但其實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中國的“鋰”途并不平坦。
因為全球的優質鋰礦,大多躺在南美“鋰三角”的鹽湖里,或是澳大利亞的礦山中,而中國雖然地大物博,在全球鋰資源的盤子里,也只能分到大約6%的一小塊蛋糕。
這種局面,意味著在關鍵的產業鏈上游,我們不得不看別人的臉色,但雞腳山橫空出世,一切都不同了,僅此一處發現,就讓中國的鋰資源占比,從全球的6%一躍飆升至16.5%,直接坐上了世界第二的交椅。
這不僅僅是地圖上一個百分比的跳動,它是中國能源安全長城的又一塊堅實巨石,是國家戰略自主性的一次響亮發聲,過去受制于人的被動,正在被扭轉。
湖南速度
如此驚人的寶藏,勘探過程卻堪稱奇跡,從啟動到完成,前后只用了一年零兩個月,超過九萬米的鉆探深度,四萬多件的樣品分析,這背后是令人驚嘆的“湖南速度”。
速度背后,是智慧,更是對自然的敬畏,雞腳山地處險峻的通天廟山頂,地形復雜,峭壁林立。
如果按照老辦法,為了把沉重的鉆探設備運上山,先得開山修路,這一通折騰下來,山體植被必然滿目瘡痍,于是項目團隊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不修路了!
他們想了個絕妙的主意:讓大型無人機和高空索道上場,像“空中螞蟻”一樣,把設備一件件精準地吊裝到懸崖峭壁的作業點。
之后再配合輕便高效的液壓鉆機,一場“不傷山體、不毀林木”的綠色勘探就此展,這不僅是技術上的勝利,更是一種觀念的革新,它證明了,尋找寶藏與守護綠水青山,完全可以并行不悖。
更讓人驚喜的是,雞腳山給出的禮物,遠不止鋰這么簡單,在勘探鋰礦的同時,地質隊員們還發現了大量共生的寶貴礦產——鎢、錫、鈮、鉭、銣。
這些名字聽起來拗口,但個個都是尖端科技和國防工業不可或缺的關鍵戰略資源,最關鍵的一點是,這些伴生礦產,全都是這次新發現的增量。
這意味著雞腳山并非一座單一的鋰礦,而是一個價值連城的“多金屬共生礦床”,一個名副其實的“聚寶盆”。
單一的礦產開發,經濟效益尚且有限,但一個多元化的礦產組合,則預示著一條更加完整、更具韌性、經濟效益呈幾何級數增長的綜合產業鏈,正在前方鋪開。
一座礦撬動一個萬億級的產業
說了這么多,那么雞腳山,到底能夠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呢?
如果這個礦區全面投產,每年只需開采2000萬噸礦石,就足以滿足中國國內約15%的鋰需求,這意味著,我們每年可以省下約180億美元的外匯,不用再花錢去海外買鋰。
這筆錢,折合人民幣超過1300億,這還只是宏觀層面,目光放回區域,這座超大型鋰礦,將為湖南打造一個萬億級的新能源產業集群,提供最堅實的“地基”。
對于郴州市來說,它將成為建設千億級新能源基地的底氣,對于臨武這個小縣城而言,更是天降甘霖,一個完整的鋰電全產業鏈幾乎是板上釘釘的未來。
從采礦到選礦,再到電池材料、電池制造,最后到新能源汽車,這一連串的鏈條延伸下去,帶來的將是海量的就業機會和千億級的直接收入。
而圍繞它展開的各項建設,更有望為整個湖南帶來一個萬億級的產業想象空間,大地深處的這份厚禮,湖南接住了。
參考資料
中國經濟周刊2025-07-10《4.9億噸!探獲超大型鋰礦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