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瑤海區恒通社區,一面面窗簾的開合,已成為社區志愿者與獨居高齡老人間的默契。這份始于2021年的“窗簾之約”,其經驗做法今年經全面推廣后,如今為全市1.2萬名獨居高齡老人、重殘重疾等特殊群體提供著溫暖守護。
從“棄管小區”到“黨員帶頭”
7月的清晨,空氣中已泛起熱浪。在恒通生活區,一個“紅馬甲”映入眼簾,志愿者郝素云阿姨停在一棟樓下,習慣性地抬頭——二樓那面印著“窗簾之約”的窗簾已經迎著陽光拉開。她笑著在手中的登記本上畫上勾,又走向下一棟樓。
如今這個環境干凈整潔、車輛有序停放、居民和諧相處的小區,曾經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小區環境臟亂差,是這一帶有名的“棄管”小區。“那段時間盜竊頻發,樓道到處堆著雜物,大家怨聲載道。”拿起改造前的照片,社區原黨委書記王志紅感慨地說。
轉機發生在2015年的老舊小區改造。當時圈地種菜、私設停車位現象普遍,居民對于小區改造熱情不高。通過走訪摸排,社區黨委發動5名有威望的退休老黨員,成立小區改造工作小組,挨家挨戶敲開門、做通工作。
小區改造后,社區黨委召開群眾代表大會,從居民中推選13名老黨員,成立黨員服務隊、治安巡邏隊,承擔起小區綠化保潔、門崗值守管理、治安巡邏等工作。曾經的“棄管”小區逐漸回歸有序,重新煥發生機。
從“綿薄之力”到“窗簾之約”
小區治安好了、環境美了,但是這個老小區,老年人口多,如何守護好老人們的安全,成為困擾社區黨委的難題。
“這法子,是被急難愁盼‘逼’出來的。”恒通社區黨委書記龔雪說,社區獨居高齡老人多,節假日的噓寒問暖好做,但怎樣才能建立長久聯系、保障日常安全呢?2021年夏天,社區志愿者郝素云阿姨一句“能行動的老人,早晚總得拉窗簾吧”點醒了大家。
社區黨委敏銳抓住這個“金點子”,摸排確定了首批10名服務對象,志愿者輪流早晚查看窗簾開合情況,據此判斷老人是否平安健康。就這樣,“窗簾之約”志愿服務項目啟動了。
“已經82歲高齡的任淑華老人摔倒過2次,常年依靠拐杖才能走路,每天我們都會幫忙代買些新鮮的菜品送到家里去。”“楊永革在2020年的時候突發腦梗,現在走路也不方便了,平時我們去他家里也勤。”說起這些老人的情況,志愿者們如數家珍。
在恒通社區,“窗簾之約”已經持續了4年,服務對象從10戶到23戶,志愿者隊伍也逐漸壯大到近200人。如今,“窗簾之約”這一群眾智慧、暖心做法在合肥市得到推廣,逐漸惠及到更多需要關心幫助的人。
從“守護一隅”到“溫暖全城”
不同社區的情況千差萬別,老人們生活習慣也不盡相同,如何讓“窗簾之約”在全市“生根發芽”,怎樣既實現無事不擾、又做到每天守護?各地因地制宜,摸準群眾需求,積極借鑒創新,開出“守護良方”,把服務老百姓的事做深做細做到位。
包河區望湖街道平湖社區的解題思路充滿智慧,社區與11戶獨居老人達成溫暖默契:每天早上9點前,老人將打包好的生活垃圾放在家門口,這袋普通的垃圾就是社區志愿者眼中的“平安符”,看見即安好,志愿者順手帶走垃圾。“這法子實在,我們也省得天天往樓下送垃圾了。”一位老奶奶笑著說。
“我們已為轄區106戶高齡獨居老人安裝了智能門磁設備和一鍵報警器。”合肥高新區永和社區黨委書記王軍介紹,社區志愿者通過小程序接收老人開關門信息,與老人之間形成“云約定”。遇到緊急情況,老人輕按報警按鈕,就能直接撥通社區志愿者手機,實現精準救助。
今年,廬陽區三孝口街道聯動供水、供電、燃氣、移動和軌道交通等公司,利用大數據技術、賦能科技元素,實時監測老人居家數據,安裝“一鍵呼”應急設備,構建24小時平安守護網,實現“人工+智能”雙重守護。(通訊員 鐘健筠 馬遠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