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集中發布了嫦娥六號月球樣品研究的最新進展,并系統梳理了自接收嫦娥六號月球樣品一年來取得的系列成果,首次揭開了月球背面的演化歷史。四項研究成果當天晚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首次揭開月球背面的演化歷史
嫦娥六號樣品采集于月球上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撞擊坑——南極-艾特肯盆地,為厘清月球正面和背面物質組成的差異、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謎提供了珍貴的材料。
經過研究攻關,科學家們通過嫦娥六號樣品取得了多個首創性的關鍵進展:
首次揭示月背約42億年前和28億年前存在火山活動,此類活動至少持續了14億年;
首次獲得月背古磁場信息,發現月球磁場強度可能在28億年前發生過反彈;
首次獲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指示月球內部水分布也存在二分性;
首次發現月球背面玄武巖來自極其虧損的源區,揭示大型撞擊事件可能對月球深部圈層演化產生巨大影響。
專家介紹,南極-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三大構造單元之一,直徑約2500千米,該撞擊坑形成的能量大約相當于原子彈爆炸的萬億倍,但這種大型撞擊到底對月球演化造成怎樣的影響,一直是未解之謎。此次在《自然》雜志發表的系列成果,首次系統揭示了南極-艾特肯大型撞擊的效應。
獨家探訪月球樣品實驗室
嫦娥六號首次采集帶回1935.3克月球背面樣品,實現了歷史性突破。除了少量分發的樣品外,嫦娥六號和嫦娥五號月球樣品一直都儲存在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目前,樣品的制備處理情況如何?戳視頻,跟著鏡頭獨家探訪↓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李春來介紹,嫦娥六號鏟取樣品的初步處理和制樣工作已基本做完,但是鉆孔樣品還沒有全部完成。鉆孔樣品很長,工作量更大,而且做出來更加精細,可能在幾個月之內能把所有的樣品處理完。
李春來表示:“嫦娥五號、嫦娥六號樣品一直在按照我們的規定,分發給全國科學家,嫦娥五號樣品也分發給了國外的科學家去做研究,所以有大量科學成果在不斷涌現。之后我們還會分發一批嫦娥五號樣品和嫦娥六號樣品?!?/p>
“大塊頭”月球玄武巖
揭示更多月球奧秘
下圖就是非常珍貴的“天外來客”,這是嫦娥六號樣品當中最大的一個巖粒,大小是2.5厘米左右,重量達到了10克。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研究員 周琴:能挑到1厘米以上的巖塊都非常罕見了,我們真正挑的大部分的巖屑基本上都是在0.1厘米左右。
這個樣品有什么特點?它除了看起來比較不一樣之外,真正做研究時,和散粒玄武巖的粉末相比,會有特殊幫助嗎?戳視頻,一起了解↓
據了解,這是玄武巖,就是我們看到月表上發黑的區域。研究人員表示,比較小的巖屑受限于尺寸或重量,能做的科學分析比較有限,而大塊的玄武巖能做的科學分析更多。
來源:央視一套微信公眾號
編輯:王帥雨
審核:馮海嘯 閆振寰 王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