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占理兒。
這兩天云南紅河那位體制內"嬌妻"的小作文,看的我尷尬癥都犯了。
這年頭,有些人端著鐵飯碗還嫌燙嘴,非得把國家給的福利當成老公給的恩賜。
就像那位文旅局的姐們兒,人才引進上岸后懷孕,直接請倆月病假,工作全甩給合同工,轉頭就在網上炫耀"領導比親爹還體貼"——咱就是說,這哪是體制內,這分明是霸總小說照進現實???
一、從"上岸考公"到"躺平炫權":一場刺痛全網的特權秀
先給不明真相的小伙伴復盤下劇情:一位楊姓女士去年通過人才引進進了紅河縣文旅局,今年懷孕后直接請了兩個月假,理由是"孕早期身體不適"。
在她在寫的“炫耀”小作文里,明晃晃寫著"領導把工作分給合同工""只有保密工作需要我負責",甚至為了少爬幾層樓寧愿貼錢住酒店。
這是為啥讓咱感覺不爽,因為她那個“納稅人的錢”養(yǎng)著的崗位,卻成了她家后花園。
讓人血壓飆升的是那句"老公是市里副處"。雖然后來官方通報光速打臉說"不是副處",但這種明晃晃“炫耀特權”的嘴臉,像極了早些年那個"我爸是李剛"的熊孩子。
諷刺的是,她口中"神仙工作"的代價,是合同工同事拿著更低的工資替她"負重前行"。有網友總結的很好:"體制內的鐵飯碗是用來端穩(wěn)的,不是用來當金湯匙舔的。"
這事能炸鍋,本質上戳中了咱普通打工人最痛的G點:有人能靠身份躺平,有人卻要為五斗米折腰!就像知乎一位小伙伴說得:"我們請假扣工資不說,還怕耽誤了工作被公司找理由開除。她倒好,剛懷孕了就能坐月子。"
這種反差,比《人民的名義》里祁同偉哭墳那段戲碼還讓人惡心。
二、從"寶寶碗"到"初陽權":嬌妻文學正在馴化一代女性
我猜會有人說:"人家秀恩愛,曬下幸福怎么了?"
但你仔細品品現在流行的那類"嬌妻文學",早就不是秀恩愛那么簡單了。從蒙淇淇的"老公打手電筒檢查第一次",到后來的"寶寶碗",本質上都是把女性異化成需要被圈養(yǎng)的寵物。
就說那個讓全網腳趾摳地的"寶寶針":姑娘怕打針,男友居然去求醫(yī)生用兒童針。評論區(qū)一群人喊"好甜",我就納悶了:成年人連打個針都要撒嬌,是沒斷奶還是沒長骨頭?
更離譜的是"初陽權"——新冠第一次感染必須讓老公傳染,生怕"初陽"給了別人。病毒估計都想不到,竟然有人愿意把自己當寶貝一樣“分享”給愛人。
這些看似甜蜜的“分享”,藏著最毒的PUA:女人的價值要靠男人的寵愛來證明,獨立堅強是"沒人要",幼稚矯情才是"小公主"。
三、當張桂梅遇見"嬌妻":兩種女性價值觀的生死對決
前陣子刷到張桂梅校長的采訪,老太太說得擲地有聲:"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是人杰而非草芥!"
再回頭對比上面那些沉迷“嬌妻文學”的姑娘:一個在拼命把女孩們拉出大山,一個在主動跳進名為"寵愛"的金絲籠,這對比比春晚小品還諷刺。
更讓人唏噓的是“黃文秀們”的故事。
她北師大碩士畢業(yè)放棄大城市,回廣西農村扶貧,30歲犧牲在山洪里。她的日記里寫著:"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而某些體制內嬌妻呢?"事少清閑但離家遠"成了抱怨式顯擺,"領導體貼老公關心"更是必須得炫耀的。
這樣的人會"為人民服務"?
蔣勝男為了婦女土地權在兩會上據理力爭的時候,某些姑娘在曬"老公給我剝蝦";申紀蘭爭取"男女同工同酬"的時候,某些小公主在炫耀"我老公不讓我上班"。
四、警惕"新型女德班"毀掉下一代
說實話,嬌妻文學泛濫這事,板子不能只打在姑娘們身上。社交媒體算法就愛推這些"霸總甜寵"的垃圾,資本為了流量把"幼稚"包裝成"可愛",某些男性也樂得有個崇拜自己的"小寵物"。
但你想過沒有:當"嬌妻文學"成了主流,我們的女兒們會不會以為,活著的意義就是找個男人當爹?
破解這局其實很簡單:看看張桂梅教女孩們的"三不"——不靠男人,不依附人,不裝可憐。就像那位在涼山支教十年的女老師說的:"真正的公主不是等著王子拯救,而是自己能活成女王。"
我的讀者男性居多,最后跟兄弟們說句掏心窩子的話:咱找對象,或者將來咱兒子找對象,你愿意找的是能并肩奮斗,一起看世界,品人生的“戰(zhàn)友”?還是一個需要費神照料、精心討好的“公主寶寶”?
全文完,感謝閱讀,喜歡請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