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化市青岡縣紀委監委大數據中心工作人員為巡察組調閱被巡察村基礎數據。李秀秀攝
□本報記者 李晶琳
“現在村里的賬目一目了然,手機掃掃二維碼,集體土地咋承包、補貼發多少,一清二楚!”綏化市青岡縣昌盛鎮幸福村村民趙燕手指劃著手機屏幕,看著“小微權力”監督平臺上的公示信息,眼角眉梢都帶著笑意。在廣袤的黑土地上,這樣賬目清、民心順、村風正的場景早已不是個例。農村集體“三資”(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在巡察監督的護航下,正化作滋養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讓鄉親們的獲得感、幸福感越來越真切。
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轄125個縣(市、區),擁有9000余個行政村。省委高度重視對村巡察工作,擺上重要位置,傳導責任壓力,把對村巡察納入巡視工作總體部署。全省巡察機構堅持政治巡察定位不動搖,聚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農村落實情況、農村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村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發揮情況以及巡察整改和成果運用情況,把對村巡察作為打通全面從嚴治黨“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通過精準施策摸清家底、創新機制織密網絡、建章立制惠及民生,讓農村集體“三資”煥發新生,讓村務管理曬在陽光下,為鄉村振興筑牢廉潔根基,徐徐展開一幅產業興旺、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新畫卷。
摸清集體家底 陽光照亮“三資”管理
“大爺,今年的土地承包費村里公示了嗎?”“集體林地的收益都用在啥地方啦?”巡察干部們常揣著筆記本走村串戶,在炕頭上、田埂邊和村民嘮家常,精準摸清村集體“三資”的家底,確保每一分錢、每一寸地都用在刀刃上,真正惠及鄉親們。
為把集體家底盤清楚,全省各地巡察機構開展了細致入微的清查工作。通過“賬實核對+走訪摸排”的方式,緊盯資金流向是否透明、資產處置是否合規、資源發包是否規范等核心環節,不僅繪出清晰的“三資”管理清單圖譜,還建起“一村一檔”的動態臺賬,讓集體家底一目了然。
在黑河市遜克縣松樹溝鄉松樹溝村,巡察組推動該村對緊鎖8年的農機車庫啟動公開競價機制。通過“四議兩公開”+“現場競價”模式,9棟大型農機車庫以每年1200元至3000元不等價格、1棟農機具停放棚以每年300元的價格,發包給有需要的村民。現在,村民宋某的農機安穩停放在新承包的機庫里,他逢人就夸:“再也不怕夏天水泡、冬天雪埋了,巡察組真是給咱老百姓辦實事兒!”
如今,走進黑土地的村村屯屯,聽到最多的就是“村里的賬清楚了”“集體的東西有人管了”。集體土地承包多少畝、資產使用情況、收益分配方式,都通過公示欄、微信群曬得一覽無余。村民們心里亮堂了,參與鄉村事務的勁頭也更足了。
創新監督模式 織密基層監督網絡
“哪里矛盾問題多,巡察就先去哪里;哪類問題突出,就對應安排哪類巡察。”全省各地巡察機構打破“一刀切”的巡察模式,因地制宜制定巡察方案,讓監督更精準、更有效。
綏化市選取190個重點村開展“市委提級巡察”,巡察組帶著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關注直接下沉村屯,不僅實現市級監督“一竿子插到底”,還手把手指導縣級巡察組,形成上下聯動的監督合力。這種方式有效避開“熟人社會”的干擾,讓監督力量更集中、更高效,鄉親們都說:“這樣的巡察,我們信得過!”
佳木斯市則將6個縣按照“地理位置相鄰、產業結構相似、環境特點相近”的原則,劃分為3個區域協作組,并建立起貫穿巡察準備、監督、整改3個階段9個環節的深度協作機制。這種“戰區協同”模式,讓原本“單兵作戰”的巡察組實現信息互通、經驗共享,監督的能量像滾雪球一樣越聚越大,精準度也跟著提上來。
信息化手段的運用,更讓巡察監督如虎添翼。“小微權力‘監督一點通’”“碼上巡”等平臺成為村民口袋里的監督“神器”,村民用手機掃一掃,就能了解村里的“三資”管理情況、各項補貼發放等信息,讓村務公開從“墻上”移到“掌上”。
在黑河市,巡察組在對鄉鎮巡察的同時,將重點村納入提級巡察范圍,針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點,形成《關于加強“三農”領域監督管理的建議》,推動相關部門完善制度、改進工作,從源頭上防范問題發生。
這些創新的監督機制,像一張細密的網,覆蓋了鄉村治理的各個角落,讓基層監督既無死角,也無盲區。
巡改治一體推進 共繪振興新圖景
巡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推動問題解決,讓村民們共享發展成果。我省各級巡察機構把建章立制作為對村巡察的“后半篇文章”,通過實打實的整改措施,讓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更加規范,鄉村治理水平不斷提升。
黑河北安市的“三資”監管平臺就是巡察整改結出的“金果子”。針對過去農村集體“三資”底數不清、公開不足等問題,北安市把62個行政村集體的資金收支、資產狀態、資源發包等八大核心模塊全部納入數字化管理,每一筆資金流向、每一項資產變動都清晰可查,系統還能對異常情況智能預警,實現了從“人盯人”到“數據管”的轉變。東勝鄉東勝村一棟被占用多年的閑置校舍,通過平臺管理被重新盤活,租賃給村民存放農機具,每年為村集體增收3000元;城郊鄉雙青村的土地發包信息在平臺上被一一厘清,規范合同后年增集體收入17.87萬元。村民們看著平臺上的數字,心里踏實得很:“現在村里的錢、地、物都在平臺上,清清楚楚,咱老百姓也能放心當‘監督員’了!”目前,北安市集體經濟收入超百萬元的村有13個,占比20.97%;超50萬元的有27個,占比43.55%。越來越鼓的集體“錢袋子”,成了鄉村振興的“加油站”。
牡丹江市的巡察整改,則讓沉睡的集體資產醒了過來。巡察中發現部分村的校田地未納入固定資產賬、賬外地收費標準不合理,巡察反饋后,當地立刻整改。73畝已撤并學校的原屬校田地被移交給村集體,每年增收約1.16萬元;黑牛背村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規范賬外地承包合同,確定新的收費標準,一年多掙16.6萬元,增幅高達39.15%。這些多出來的錢有效用于村里的道路修繕、環境整治、公益事業,“集體有錢了,咱的日子也跟著美了!”村民們笑得合不攏嘴。
綏化市的“小微權力”清單,更是給村干部劃好了“路線圖”。《綏化市村級組織重點小微權力運行流程》一出臺,38項涉及農村集體“三資”管理、補貼申報、村務公開等決策流程全被規范得明明白白,在村里張貼的“小微權力”二維碼,成了村民的“辦事指南”,“群眾來回跑、事情辦不好”的煩心事少了。值得一提的是,同步覆蓋全市10個縣(市、區)的農村集體“三資”監督管理一體化平臺,更聚焦全流程監管效能,通過對資金流向實時追蹤、資產變動在線記錄、資源交易全程留痕,實現異常數據即時預警,為監管部門提供了精準監督的“透視鏡”,以數字化手段筑牢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規范防線。
如今的龍江沃野上,鄉村新景象處處可見,集體收入的賬本越來越厚,村里的水泥路越修越長,文化廣場上的笑聲越來越響,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對村巡察這股清風,吹綠了田野稻浪,吹活了集體資產,更吹暖了基層百姓的心。在對村巡察的護航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更規范,鄉村振興的步伐邁得更穩、更快。連片的玉米拔節生長,稻田里的蛙鳴此起彼伏,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幸福畫卷,正在這片沃土上盡情鋪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