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去年年初,1900億人民幣說撤就撤。中國廣核直接從英國核電項目抽身而退,干脆利落得讓人意外。
誰能想到,這個當年被吹上天的"黃金合作",最后竟成了英國海邊一堆昂貴的鋼筋水泥。
中國憑啥敢丟下千億項目轉身就走?英國現在慌成啥樣了?
作者-鹽
當初那個"天作之合"的假象
英國缺電急瘋了,中國技術正好來救場。
這事兒得從2015年說起,那會兒英國人是真著急。全國40%的電力設施眼看就要散架,8座核電站和12家煤電廠都是七八十年代的老古董,早該進博物館了。
更要命的是,政府還拍胸脯承諾2025年前關掉所有煤電廠,要實現什么碳中和目標。
一邊是舊的要退役,一邊是新的跟不上。英國那些政客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電力缺口這么大的窟窿,拿啥來填?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中國帶著"華龍一號"和1900億真金白銀上門。這技術有多硬核?雙層安全殼設計,大型客機撞上都不怕;發電效率比傳統設計高出15個百分點;就算完全斷電,反應堆也能安全停下來。
法國人也湊熱鬧加了進來,畢竟老牌核電強國嘛,帶點建設經驗。
中法英三方握手言和,媒體嗨翻天,什么"黃金時代的象征"、"世紀工程"的帽子一頂接一頂地扣。英國首相卡梅倫笑得嘴都合不攏,仿佛撿到了天大的便宜。
說實話,當時英國人那個興奮勁兒,就像撿到寶貝似的。中國砸下33.5%的股份,換算下來就是1900億人民幣,這可是當時中國在海外能源領域最大手筆的投資。
可惜啊,英國人骨子里那股子傲慢勁兒很快就冒出來了。作為曾經的"日不落帝國",雖然工廠不再轟鳴,艦隊不再巡弋全球,但那份刻在DNA里的優越感,讓他們在面對來自東方的幫助時,心態開始變得扭曲。
英國玩的那些"小心機"
表面客氣,暗地里各種刁難。
蜜月期還沒過完,英國人就開始耍心眼了。先是雞蛋里挑骨頭式的技術審查,每個螺絲釘都恨不得用放大鏡看十遍。明明符合國際標準的設備,非要反復檢測,硬生生把工期拖慢了一大截。
更過分的是,合同里藏著"特殊條款"。表面上說是三方合作,實際上中國團隊連反應堆圖紙都摸不到。核心崗位全被英法工程師霸占,我們派去的專家連重要會議都參加不了,就像個出錢的外人。
英國政府還給自己留了一手:有權一票否決任何技術方案。中廣核的投資款得先打到英國賬戶,用多少、怎么用,全聽他們調度。這算盤打得噼啪作響,想把中國當成一個只管掏錢的"自動提款機"。
這套路咋這么眼熟呢?當年整華為不也這德行?2018年,中國工程師提出優化冷卻系統的方案,英國方面直接以"不符合英國標準"為由拒絕。
可轉頭就采用了法國團隊一個效率更低的設計,明眼人都看得出,這哪是講標準,分明是不想讓中國技術參與核心環節。
到了2020年,英國更是直接撕破臉,以"國家安全"為由把中廣核踢出賽茲韋爾C項目,還要求在欣克利角C項目中"自愿"降低持股比例。這頂萬能的帽子又出現了,什么時候需要就往外拿。
最讓人無語的是,2022年項目超支100億英鎊后,英國還倒打一耙,聲稱"中國作為投資方,得承擔30%的超支費用"。中廣核直接甩出合同原文:條款里沒這一條,愛找誰分攤找誰去。
忍了這么久,中國人的耐心也是有底線的。這種一邊需要你,一邊提防你,一邊算計你的擰巴姿態,背后少不了那個隔著大西洋的"老大哥"在煽風點火。
中國這次真硬氣了
桌子一拍,不干了。
面對英國這種赤裸裸的算計,中國的態度很明確:要么平等合作,要么不合作。1900億說撤就撤,絲毫不拖泥帶水,這份干脆利落讓全世界都震驚了。
靠的是什么?還不是咱們自己的技術夠硬,腰桿子夠直,用不著看誰臉色。
在核電領域,"華龍一號"早就成了響當當的中國名片。國內的核電站一座接一座安全并網發電,福清核電站的示范工程運行得好好的,想跟中國合作的國家在門外排著長隊呢。
2024年,中廣核在巴基斯坦的卡拉奇核電站3號機組提前并網發電,年發電量達100億度,創下全球三代核電最短工期記錄。
英國媒體看著眼熱,酸溜溜地說"中國把最好的技術都給了巴基斯坦",卻忘了當初是誰把中國技術拒之門外。
說句心里話,看到撤資新聞時真是解氣。這1900億聽起來是筆巨款,但用這筆錢買個教訓,認清一些人,順便清清楚楚告訴全世界:那個可以被隨意拿捏、可以被任意欺負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2025年全球在建的41臺三代核電機組中,華龍一號占了近一半。沙特、阿根廷、土耳其這些國家搶著簽約,巴西貝利托核電站項目,中國不僅帶著資金入局,更拿下51%的股權和運營權,全程用中國技術標準。這在十年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中國這次撤資,絕非一時沖動的"虧本甩賣",而是有底氣的戰略撤退。
撤資前,把所有合同條款研究得透透徹徹,2024年結清最后一筆60億英鎊投資款后,直接發聲明"我方義務已履行完畢,后續超支與延期均與我方無關"。
中國這一走,英國人才知道疼了。
現在誰后悔都晚了
英國現在啥樣?項目爛尾,一地雞毛。
沒了中國的技術支持和資金保障,欣克利角C核電站成了英國海岸線上最昂貴的笑話。
工地雜草叢生,巨型起重機停在那里一動不動,成了當地人嘴里的"昂貴紀念碑"。成本從160億英鎊飆升至460億英鎊,工期從2025年拖到2031年,還不知道到時候能不能建完。
電費蹭蹭往上漲,冬天還得燒煤取暖。2024年英國家庭年均電費漲到1067英鎊,工業用電成本更是美國的四倍。
一到用電高峰,政府不得不悄悄重啟塵封的燃煤電廠,一邊喊著"2050年碳中和"的環保口號,一邊看著煙囪里冒出黑煙,被環保組織追著罵"自欺欺人"。
英國人也想過找人"接盤",可放眼世界,既有如此雄厚資金,又有成熟核電技術,還愿意跳進這個爛攤子的國家上哪兒找去?法國電力集團自己都泥菩薩過江,負債高達650億歐元,連反應堆核心的壓力容器都造不出來,只能偷偷從中國采購。
更諷刺的是,沒了中國參與后,EDF偷偷用了中國的反應堆控制軟件優化系統。被媒體曝光時,EDF的CEO支支吾吾說"只是借鑒了部分設計",遮遮掩掩的樣子,反倒坐實了中國技術的不可替代。
而咱們的華龍一號早就在全球遍地開花,想合作的國家排著隊呢。
中國在沙特的高溫氣冷堆項目中,明確要求采用中國技術標準,小到安全帽的顏色,大到反應堆的安全參數,都得按中國規范來。沙特能源大臣說得實在:"中國技術便宜可靠,還愿意教我們全套技術,為什么不用?"
2025年英國議會通過法案,允許中國企業重新參與下一代核電站競標,可中廣核直接回了句"不跟言而無信的人合作"。這大概就是最有力的回應:你守規矩,我們敞開大門;你玩套路,那就各走各的路。
這事兒告訴咱們一個道理:求人不如求己。真正的合作是平等共贏,不是施舍與跪舔。
結語
這1900億扔得值不值?我覺得太值了。錢是小事,面子和里子都得要。
以前咱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現在明白了,該硬的時候就得硬。不然人家真把你當軟柿子捏。當英國還在為460億英鎊的窟窿焦頭爛額時,中國的華龍一號早已照亮全球20多個國家的夜空。這一局,中國不僅贏了項目,更贏得了國際規則的話語權。
新時代的中國,帶著開放的姿態和合作的誠意走向世界,但前提是你得把我們當成平等的伙伴。如果你只想把我們當成解決麻煩的工具,用完就扔,那對不起,我們有隨時轉身離開的底氣和實力。
不知道大家對這事兒咋看?
信息來源: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