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人社部、財政部聯合下發了2025年的養老金調整通知。根據通知顯示,2025年全國退休人員養老金的平均調整比例是2%。我相信不少退休人員對今年的上漲比例是有些失望的,因為去年的增幅已經比較低了,沒想到今年更低且下降了不少。
回顧歷史,2008年之前的平均漲幅始終在10%及以上,2016年下降至6.5%、2018年至2020年為5%、2021年為4.5%、2022年為4%、2023年為3.8%、2024年為3%,今年的2%再次打破了養老金調整比例的最低上漲紀錄。
為何會如此呢?有些朋友可能會將此與審計署最近披露的養老保險基金審計情況有關。根據《國務院關于2024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414億元的養老保險資金被擠占挪用或騙取套取,比較夸張的是山西蒲縣疾控中心一職工存在“1歲工作、22歲退休”的情況,一邊領取養老金累計69萬元,一邊又在新單位工作取酬。
不過,在我看來兩者之間沒有什么聯系,即便挪用的確實給養老保險基金帶來一定的損失,但414億元的規模與整個養老保險基金的盤子比起來實在不算什么。
2024年,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收入為7.47萬億元、支出6.77萬億元,到去年年末的累計結余達到了7.07萬億元。換言之,414億元連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基金余額的零頭都不到,斷然不可能影響2025年的養老金調整。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今年的調整比例只有2%呢?在我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我們逐一分析。
第一,近兩年物價幾乎沒怎么漲,不需要彌補貨幣購買力下降的損失。
國家給退休人員調整養老金是出于兩個目的,一是讓退休人員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二是彌補物價上漲導致貨幣實際購買力下降的損失。
這兩年國內物價處于較為穩定的狀態,幾乎沒怎么上漲。國家統計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CPI同比漲幅僅為0.2%,今年一季度的CPI更是下降了0.1%。
這意味著哪怕不調整養老金,第二個目的也能實現,相關部門在確定上漲比例時只需要考慮第一個目的就可以了。
第二,就業人員平均工資上漲緩慢。
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時期,部分行業發展動能減緩,結果是相關行業從業人員收入增幅下降,而且整體上來說近期的工資增幅收窄了不少。
2024年的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12.4萬元,同比上漲2.8%;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是6.9萬元,漲了1.7%;將兩類就業人員的工資增速按算術平均數算,2024年上漲2.25%。
這個數字顯然是遠低于往年的,2023年兩類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平均工資增速分別是5.8%和4.8%,算術平均數是5.3%。
如果將時間再往前推幾年會發現差距更大,以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增速為例,2020年至2022年在6.7%至9.7%之間。
距離當下最近的2024年就業人員平均工資增長比例遠不及前幾年,對養老金的調整肯定是有影響的。
從心理上來說,在職職工的工資增速連3%都不到,若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漲幅超過這個數字可能打擊就業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更重要的是我國的養老保險制度為現收現付制,退休人員領取的養老金主要是由在職人員繳納的養老保險承擔。平均工資漲幅下降意味著繳費金額的增速跟著下滑,最終會傳導至養老金調整層面。
最后一個原因是人口撫養比上升。
撫養比指的是人口中非勞動年齡人口數對勞動年齡人口數之比,數值越大表明勞動力人均承擔的撫養人數就越多,即意味著勞動力的撫養負擔就越嚴重。
“老齡化”和“少子化”愈發突出,雖然今年開始實施延遲退休政策,但人口撫養比逐步上升的趨勢是很難逆轉的。
說白了就是繳納養老保險的人越來越少、領取養老金的人越來越多,這個因素也會影響養老金的上漲。
展望未來,養老金調整比例可能長期會徘徊在2%至3%之間,過去動輒5%以上甚至達到10%的增速幾乎不可能再現。建議各位退休人員需要做好養老規劃,在職人員同樣應未雨綢繆,拓寬未來的養老金領取路徑,如考慮繳納個人養老金等。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關注、點贊
,您的支持是對原創最好的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