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我們見過太多伸手要錢的,卻很少見到主動推開錢的。
湖南漣源山區走出來的吳錦秀,用671分的高考成績扛起了病重父親留下的家,也把自己放在了輿論的風口。
明明生活是如此不易,她卻用一句“我自己來”,拒絕了外界涌來的資助,把不易和堅強全都留給了自己。
苦難于我如浮云
2013年,對吳錦秀來說是個分水嶺。
那一年,她才6歲,父母的婚姻走到了盡頭。
小小的她跟著父親吳月軍生活,苦澀的日子還未好起,誰知道厄運接踵而至——父親被查出了尿毒癥。
他原本在云南做裝修,就靠著一雙巧手養活著這個小家,所以病魔來襲后,還硬撐著繼續干活。
可身體哪是鐵打的?到吳錦秀讀初二那年,父親徹底垮了,連下床都困難。
回到老家深坑村后,父女倆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政府的醫保解決了看病的大問題,但日常開銷總要自己解決,吳月軍拖著病體,在房前屋后開墾了一片地,種玉米、養雞鴨。
這點微薄的收入,加上之前的一點積蓄,就是父女倆全部的經濟來源。
很多人不知道,在中國,一個尿毒癥患者每周需要透析2到3次,每年的治療費用動輒幾萬甚至十幾萬。
而吳月軍這樣的農村患者,如果沒有醫保兜底,恐怕早就撐不下去了。
但吳錦秀看到的,不是父親的病痛,而是他頑強的求生欲,她要救父親,從此拼命讀書。
2020年,吳錦秀回到老家讀初二。
從深坑村到大江口中學,沒有公交,沒有班車,只有一條蜿蜒的山路。
每天天不亮,她就背著書包出門,在山路上走半個小時才能到學校。
后來考上漣源一中,離家30多公里,只能住校,為了幫家里省錢,吳錦秀吃得很素。
女行千里父擔憂啊,高三那年發生的一件事,至今讓她淚目。
父親知道高考生需要營養,隔三差五就顛簸幾十里路到縣城看她,每次來,都帶著一個鼓鼓囊囊的袋子。
吳月軍話不多,只是把袋子往女兒手里一塞,咧嘴笑笑就走了。
等吳錦秀打開袋子一看,雞蛋!整整齊齊碼好的土雞蛋!
直到高考結束,吳錦秀才從奶奶口中得知真相——那些雞蛋,父親一個都沒舍得吃,全部攢下來給了她。
那段時間,吳月軍因為營養不良,已經貧血了。
聽到這里,不知多少人感動又心疼,畢竟在現在認知里,寒門已難出貴子,這樣的家庭,孩子能考出好成績嗎?
可吳錦秀給出的答案是:671分。
這個分數一出來,整個漣源都轟動了。
一個農村女孩,父親患重病,母親早已失蹤,如此困頓的環境下,竟然考出了如此高分。
消息很快在網上傳開,"漣源鄉村女孩把苦難熬成671分"的視頻,點擊量瞬間破百萬。
671分在湖南足以在全省幾十萬考生中排進前300名,清華北大隨便挑,隨著吳錦秀的故事在網上發酵,愛心如潮水般涌來。
企業家、愛心人士、各種基金會,紛紛表示要資助這個優秀的女孩。
有人要給她提供全額獎學金,有人要承擔她大學四年的所有費用,還有人直接要給她家里一筆巨款。
按理說,對于這樣一個貧困家庭,這些資助簡直是雪中送炭。
可接下來發生的事,卻讓所有人都沒想到。
7月初,吳錦秀發布了一條視頻。
視頻里,她短發利落,笑容明朗,語氣平靜但堅定:"感謝大家的助力,學習費用已有足夠保障!"
這句話,像一顆石子投進了平靜的湖面,激起了千層浪。
網友們的反應大多不太理解,有人甚至懷疑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隱情,但隨著記者的深入采訪,大家才明白了她的想法。
原來,在高考成績出來后,漣源市相關部門已經第一時間找到了吳錦秀,為她辦理了助學貸款和各種補助。
加上一些定向的教育基金,她的大學學費和基本生活費已經有了保障。
"夠了就行,"吳錦秀說,"還有很多比我更需要幫助的人。"
這個回答,讓人想起了她在接受采訪時說過的另一句話:"走過來了,其實也沒覺得我自己有多苦,父親為我扛下太多苦難。"
在她眼里,自己并不是最苦的那個。
她見過太多同樣在貧困中掙扎的孩子,有的連高中都上不起,有的早早輟學打工,相比之下,她至少還有機會通過讀書改變命運。
窮亦兼濟天下
吳錦秀的選擇,觸動了很多人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華聲在線、湖南日報等主流媒體紛紛跟進報道,記者們蜂擁而至,想要挖掘更多細節。
在深入采訪中,他們發現了更多讓人動容的故事。
比如,吳錦秀高中三年的生活費,大部分來自學校的勤工儉學,她在食堂幫忙打飯,在圖書館整理書籍,每個月能掙幾百塊錢。
這些錢,她精打細算地用著,從不亂花一分。
她的班主任郭國雄回憶說,這個女孩特別要強。
有一次學校組織春游,需要交100塊錢,她猶豫了很久,最后還是沒去。
后來老師想幫她墊付,她婉言謝絕了,說:"老師,我不是交不起,只是覺得這錢可以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正是這種"窮且益堅"的品格,讓她在困境中開出了花。
婉拒資助后,吳錦秀的生活并沒有因此變得更艱難。
相反,她的故事激勵了更多人。
漣源一中決定聘請她在暑假期間回母校做勵志演講,給學弟學妹們分享學習經驗。
這份工作,既能讓她賺取一些生活費,又能發揮她的價值。
填報志愿時,吳錦秀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浙江大學。
這所百年名校不僅是國內頂尖學府,更是在人工智能領域走在前列的高校。
早在1978年,浙大就開始招收人工智能方向的研究生,2019年更是設立了全國首個人工智能交叉學科。
"我想做人工智能研發,"面對記者的提問,她眼神堅定,"特別是想研究如何用AI技術改善醫療條件,讓更多像我爸爸這樣的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療。"
這個夢想,源于她對父親病情的切身體會。
每次陪父親去醫院,看著那些排長隊的病人,看著醫生忙碌的身影,她就在想:如果有更智能的診斷系統,是不是能讓看病變得更容易?如果有更精準的治療方案,是不是能減輕病人的痛苦?
她的科研夢,還有另一個起源。
初二時,老師在課堂上講述了黃文秀等感動中國人物的故事。
那個放棄大城市工作機會,選擇回到貧困山村的北師大碩士,深深觸動了她的心。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這句話成了她的座右銘。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