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日報記者 王榮琦 文并攝
在我國廣袤的大地上,鐵路如一條條鋼鐵巨龍,在城市和鄉村間縱橫馳騁。在這些鋼鐵巨龍的背后,有一群默默奉獻的守護者,確保著每一列機車的安全運行。張如意,便是這群守護者中的佼佼者,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機車神醫”。
張如意是中車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的一名機車電工,從事機車調試工作20余年,他參與“和諧號”“復興號”所有機車首發車型的調試,承擔了中老鐵路“瀾滄號”動車組、“復興號”高原雙源動力集中動車組等調試任務。他憑借高超技藝,在總長超5000米的電氣線路上迅速診斷、排除故障,保持著上千臺機車調試“零缺陷”的紀錄,為中國機車駛向世界保駕護航。
在挽救生命的戰場上,醫生是生命的守護者,他們手持聽診器、手術刀,憑借精湛醫術為患者驅散病痛的陰霾,讓生命重新綻放光彩。在鐵路機務段,張如意同樣是一名非凡的“醫師”,他面對的不是血肉之軀的病人,而是鋼鐵鑄就的龐然大物——機車。
張如意對手中的機車模型愛不釋手。
他每日穿梭在機車的“五臟六腑”之間,手中的萬用表如同醫生手中的“柳葉刀”,精準地探尋著每一處可能存在的“病灶”。每一次仔細檢查,都像是醫生在為病人做全面體檢;每一次成功修復故障,都如同醫生妙手回春,讓機車高效安全地奔向萬里征途。
張如意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大國工匠、全國技術能手、中央企業技術能手、遼寧工匠等眾多殊榮,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前不久,張如意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稱號。為此,記者走進中車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探尋那些他與機車相伴、用匠心鑄就夢想的動人故事。
初露鋒芒
清晨,在中車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寬敞明亮、科技感十足的現代化調試車間里,機器的嗡鳴與偶爾傳來的指令聲交織在一起,一種緊張有序的工作氛圍撲面而來。
巨大的吊車在頭頂緩緩移動,將各種零部件精準地吊運到指定位置,車間中央,一臺嶄新的新能源機車車頭宛如一頭蓄勢待發的鋼鐵巨獸,散發著神秘而強大的氣息。
在這臺新能源機車車頭旁,身著米白色工裝的張如意正全神貫注地工作。他微微俯身,身體前傾,緊盯著機車那復雜的儀表盤,雙手靈動地輕觸著車頭內的電路板,指尖在密密麻麻的電子元件間游走。
張如意的眼神如鷹隼般銳利,緊緊盯著儀表盤上閃爍的指示燈和跳動的數據,不放過任何一個細微的變化。突然,他的眼神微微一凝,手指停在了一個小小的電子元件上。
“這里好像有點問題。”他輕聲地說。團隊成員立刻圍了過來,張如意熟練地拿起工具,小心翼翼地拆開元件的外殼,仔細檢查著內部的電路。
張如意每天需要圍著機車爬上爬下排查電路故障。
他的眉頭時而緊皺,時而舒展,經過一番緊張細致的調試,張如意終于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直起身子,拍了拍機車車頭,“好了,應該沒問題了。”
調試結束后,張如意拿起隨身帶的記事本,一邊記錄,一邊口中念念有詞:“故障現象:某指示燈閃爍異常;排查過程:檢查線路連接,發現某處接觸不良;解決方案:重新連接線路并加固……”他的字跡工整清晰,每一個字都凝聚著他對工作的認真和負責。
“20多年了,我和這些家伙已經處成老朋友了,它們的疑難雜癥,我都門兒清。”張如意笑著說,眼神中透露出對機車的深厚感情。
張如意是家中獨子。父親張龍成回憶起兒子的童年,滿是笑意:“這孩子從小就喜歡火車,小火車是他最愛的玩具。”那時,他甚至立下豪言壯語:“爸爸,我長大了要去造火車。”住在火車站旁,火車的汽笛聲成了張如意童年的背景音樂,他最喜歡站在天橋上,看著一列列火車呼嘯而過。
2000年,18歲的張如意從大連機車技校畢業,懷揣著對機車的癡迷,踏入了中車大連機車車輛有限公司的大門,圓了自己的少年夢。當面對真正的火車頭時,張如意才意識到,這和他小時候拆卸的火車玩具簡直有天壤之別。一臺機車,上萬個零部件,電氣系統復雜得如同精密的“人體神經網絡”,數萬條電路在不足1平方米的電路板上“盤根錯節”,任何一個細微差錯都可能導致整體“癱瘓”。
“第一次獨立調試時,我連圖紙上的符號都認不全。”張如意回憶起那段時光,臉上露出了一絲羞澀的笑容。為了成為合格的機車調試人員,他從車體、轉向架、柴油機到電氣柜、微機,逐個系統、逐個部件去熟悉;從接線、測量到故障診斷,每個步驟、每個手法都認真學。
白天跟著師傅爬機車、記參數,拼命吸收著師傅傳授的知識和經驗。夜晚,當別人都已進入夢鄉,張如意還在宿舍挑燈翻閱資料,眼睛緊緊盯著書本上的每一個字,仿佛要把它們都刻進腦海里。連吃飯時,他都盯著筆記本上的電路圖,嘴里念念有詞。
張如意性格內向,不愛打球、看電影,業余時間不是在車間加班,就是在家研讀專業書籍。師傅宗曉飛這樣評價他:“這孩子剛進廠時話少、挺好學、干活兒踏實,是個搞技術的好苗子!”
2003年,公司承接和諧D3系列首臺機車調試任務,面對國際頂尖技術,張如意深知這是一次挑戰,更是一次機遇。他連續3個月泡在車間里,將3000頁設計圖紙逐頁拆解,每一頁都認真研究,每一個細節都不放過。他把研究心得和發現的問題整理成12本筆記,那密密麻麻的字跡,記錄著他無數個日夜的努力與付出。
在一次深夜調試中,大家都已疲憊不堪,張如意依然保持著高度的專注,他敏銳地發現風笛電磁閥存在設計缺陷,這個發現讓所有人都為之一振。他立刻提出改進方案,經過反復試驗和驗證,最終成功實施。改進后,機車故障率下降了70%,這一成果讓張如意在行業內聲名鵲起,他也從一名“學徒”蛻變為“技術尖兵”。
妙手回春
“現在如意可是調試首臺機車的‘老江湖’!”提起張如意,車間老師傅們無不豎起大拇指。每一臺新機車上線,必得經他“望聞問切”,缺了他這關鍵一環,仿佛就難以安心讓機車踏上萬里征途。
“可別捧我!”張如意笑著擺手。
“當年頭回摸HXD3B,我也是心慌得直敲鼓啊!”
2008年,首臺HXD3B型電力機車的調試重擔驟然壓在他的肩頭,而當時,核心技術還被國外專家牢牢攥在手中。
“憑啥我們學不會!”他心底一股倔強勁兒直往上沖。那段時間,各種圖紙鋪滿了飯桌,深夜的燈光成為他最忠實的伙伴。他硬是把自己逼成了國內首位馴服微機檢測技術的人。徒弟劉國輝至今記得他當年的眼神:“那不是學,是硬啃,啃不動就用命去磨!”
每一次調試都如同無聲戰場。張如意緊盯屏幕,突然,網流信號如一群受驚的烈馬開始瘋狂跳動。
“不好!”他心頭一緊。整個團隊瞬間繃緊神經,數據流在屏幕上飛速滾動,無數可能性在腦海中激烈碰撞。經過一夜無眠的反復測試,故障終于被鎖定,當信號最終馴服地回歸平穩曲線,張如意靠在冰冷的車體上,疲憊與巨大的滿足感交織翻涌——仿佛親手馴服了一個桀驁不馴的生命。
2018年,首臺復興號160公里動車調試,狹小的車廂成了師徒二人臨時的“家”。連續五天五夜,他們蜷縮在精密儀器之間檢測,餓了撕開泡面袋,蹲在地上匆匆吃幾口。
劉國輝看著師傅深陷的眼窩,忍不住心疼:“師傅,您不累啊?還是歇歇吧。”張如意咽下干硬的面條,聲音沙啞卻堅定:“累是累,但咱們的累有價值啊,堅持住!”最終,30多項改進方案從這狹小空間誕生,調試效率驚人地提升了35%。
“唐山那次,是最緊張、最懸的一次!”張如意的聲音陡然收緊。2023年除夕前,一臺動車在唐山調試中莫名“趴窩”,眾人束手無策兩天兩夜。張如意被急電召去。列車上,他緊握那本翻爛的筆記本,飛速推演著所有可能出現的故障。
抵達現場,他從晚上8點開始,在龐雜的線索中抽絲剝繭。筆記本上的推測被一項項劃去。終于,凌晨的寒氣中,他精準鎖定了一枚空調機組插頭上作祟的細小銅針!他高高舉起這個“元兇”,向疲憊的同伴們喊道:“逮住了!看!這就是跟咱們捉迷藏的‘壞蛋’!”當那臺機車最終轟鳴著駛向遠方,站臺上歸家旅客的身影匯成溫暖的河流。張如意望著車窗外掠過的萬家燈火,對身邊的徒弟們輕聲說:“咱們手里調校的,哪只是一臺機車?是千萬人回家的路,是除夕夜亮堂的團圓燈啊!”
挑戰從未停歇。2021年,“綠巨人”復興號高原動車組研制任務下達,張如意帶隊踏入技術“無人區”。在世界屋脊稀薄的空氣里,“內燃+電力”雙動力模式這一全球首創的技術如同在刀尖上跳舞。他連續24小時“釘”在現場,自制調試工具,優化參數,確保每一顆高原上的“心臟”都澎湃有力。
同年,“瀾滄號”動車組在中老鐵路蓄勢待發。張如意帶領團隊短時間內吃透設計,梳理邏輯,他親手揪出并解決了30余項設計與整改難題,成功突破十多項關鍵技術壁壘。當“瀾滄號”如一道銀色閃電馳騁在東南亞的青山綠水間,張如意和團隊的“金手指”,讓“中國制造”的光芒沿著“一帶一路”璀璨延伸。
響應國家“雙碳”的號召,新能源機車的調試任務接踵而至。張如意依舊沖鋒在前,以深厚的經驗為新型機車的性能注入強勁動力。
他撫摸著嶄新的車體,眼中跳動著熟悉的火焰:“經驗這雪球,越滾越大!現在任務一到手,我這心里頭就燒起火來,就盼著——立刻大干一場!”
薪火相傳
在機車調試領域深耕多年,歲月在張如意的臉上刻下了深深淺淺的皺紋,也沉淀出他對技術傳承的堅定信念。隨著工作經驗的積累,他心中漸漸萌生出一個強烈的念頭——要將自己掌握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身邊的年輕人。
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張如意勞模創新工作室”應運而生。寬敞明亮的工作室布置得井井有條,墻上掛滿了機車調試的流程圖和榮譽證書,書架上擺滿了各類專業書籍和資料、各種實訓機器。這間工作室,成了張如意培育人才的搖籃。
“調試間里沒小事兒,一顆螺絲釘松了,可能就是千里之外的險情。”張如意總是叮囑著徒弟們。他帶徒從無保留,從機車電力系統的宏大脈絡,到插頭上每根細如發絲的銅針功能,傾囊相授源于他自己初入行時面對故障束手無策的灼心記憶。
為了讓艱澀理論落地生根,他化身“技術魔術師”。PPT動畫里,抽象電流化作奔涌的藍色河流;白板上的原理圖,被描畫成枝干分明的“機車神經樹”;最讓徒弟們興奮的是,跟著他鉆進車底實戰。徒弟宋邑瑋清晰記得第一次跟他排查故障:“他手電光一指,‘看這兒,線束摩擦的痕跡就是隱患!’這話我一輩子忘不了。”
張如意的辦公室抽屜里,裝滿了已經發舊泛黃的各種筆記。這些筆記,紙張已經有些發脆,字跡也有些模糊,但每一頁都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他的經驗總結。
這些筆記,也是徒弟們眼中的“寶典”。徒弟們遇到難題時,總會到他的辦公室翻找這些筆記。有一次,徒弟劉國輝在調試一臺新型機車時遇到了難題,他翻開張如意的筆記,突然眼前一亮,興奮地喊道:“找到了!師傅以前也遇到過類似的問題,按照這個思路,我應該能解決!”
“師傅總說,咱手里攥著的是人命關天的安全。”劉國輝如今已是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干,提起師傅的嚴苛依舊感慨。
多年耕耘,張如意的“人才苗圃”已蔚然成林。40名徒弟如星火燎原,其中5人成長為高級技師,12人成為技師,成為公司技術版圖的中堅力量。他們不僅是技藝的傳承者,更是創新火種的播撒者。在張如意帶領下,工作室化身技術攻堅的“先鋒營”:聚焦數字化浪潮,他們為傳統機車裝上“智慧大腦”;瞄準“新質生產力”,團隊成功開展多項重點車型的創新研究與應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項目成果,榮獲專利40項、取得科技成果69項、發表論文30篇、提煉先進操作法10項,培養出6名中國中車核心高技能人才。
采訪結束,夕陽的余暉灑在廠區的軌道上,泛起層層金色的光。張如意站在他調試過的機車旁,身影被拉得修長。
他望著機車,眼神中滿是眷戀與期待。這平凡的崗位,因他的熱愛與堅守變得熠熠生輝。他的故事,如機車轟鳴般,在時光長河中久久回蕩,激勵著更多人在平凡中創造非凡,向著夢想全力奔跑!
來源:遼寧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