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市江岸區水務局以民生需求為導向,統籌推進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治理,聚焦群眾身邊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一批惠民工程落地見效,書寫“水潤民心”的生動篇章。
在防汛排漬中,黨員干部組建“黨員突擊隊”,沖鋒在一線,洪水面前毫不退縮,暴雨中始終堅守陣地,展現出“攻堅克難、敢打硬仗”的鐵軍風貌。在供水管道改造、水環境治理等急難任務中,黨員干部踐行“民呼我為”,主動下沉社區協調矛盾,展現了黨員干部的忠誠與擔當。
暴雨中始終堅守陣地
該局以“年度重點工作任務”為抓手,統籌推進水安全、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實現多項核心指標全市領先。
建成“外防、內排”的水安全格局。修訂完善城市防洪、強降雨排澇應急預案,開展全區防汛排漬培訓、演練10余場,落實“防汛排漬+防溺水”雙防工作,配齊備足人員、物資,落實防溺水“四個一”。圍繞“清管渠、暢排水”專項行動,完成137余公里排水管渠清淤、2.6萬余座井室清疏工作,成功應對今年入梅以來9輪強降雨和極端降雨天氣。
中高考期間恰逢持續降雨,為保障考試順利進行,共投入應急人員500余人次、移動泵車和巡查車輛200余臺次,構建起“定點值守 + 動態巡查”的立體防控網絡。市民們紛紛點贊:“武漢連續幾場強降雨,江岸轄區沒有出現大面積漬水,考試上班上學都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累計實施20項水環境治理工程,全面消除轄區內6條黑臭水體,黃孝河水環境綜合治理斬獲水屆“諾貝爾”銀獎,黃孝河上的鐵路橋凈水廠成為體育公園城市綠芯。塔子湖、鯇子湖水質連續3年保持三類水標準,成為水清岸綠的景觀湖,塔子湖、鯇子湖獲評武漢市“美麗河湖”,鯇子湖獲評全省城區幸福河湖治理樣板,并被評為武漢市第一批幸福河湖。
樹立“流域治水一盤棋”觀念,堅持“岸水同治”。今年以來深化“河湖長+”聯動機制,強化工作統籌協調,完成23處流域水環境問題整改,完成率100%,完成13處混錯接和135處管網缺陷問題整改工作。區水務局負責人表示:“通過構建‘黨員先鋒崗+防汛應急隊+治水攻堅組’三位一體戰斗體系,推行深化河湖長制體系,引入城市運行智慧水務平臺實現防洪排澇數字化、數智化防御,區水務局正從傳統管理模式向現代化治理躍升。”
該局將群眾滿意度作為工作標尺,看群眾是否真正受益作為落腳點,聚焦群眾身邊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一批惠民工程落地見效。
緊盯二次供水痛點,針對老舊小區水壓不足和水箱清理不及時難題,一方面強化堤角水廠取水口隱患排查,嚴格落實水源地,另一方面加強部門溝通合作,加快推進二次供水修繕改造,近三年累計完成二次供水修繕改造123處,惠及居民約2.9萬戶,完成量居全市前列,轄區老舊小區群眾用水實現“從有到優”的轉變。
聚焦民呼我應,不斷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區排水站疏撈班組堅持24小時值班備勤、全年無休,解決老舊小區排水不暢、污水漫溢等群眾急難愁盼的涉水難題,年均清理社區井室3萬座、疏撈社區化糞池1500余座次,讓居民出行更方便、腳下更安全。
該局以干部作風之變催生發展新動能,以扎實業績回應群眾新期盼,交出了“黨建引領堅強有力、治水興水成效顯著、民生福祉持續增進”的答卷。站在新征程起點,全局上下將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和“事事落實到位”的執行力,持續鞏固拓展學習教育成果,奮力在新時代“人水和諧”的壯麗畫卷上揮灑更加濃墨重彩的江岸篇章。(李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