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鏡頭前,西藏軍區一名戰士完成300毫米遠程火箭炮單人操作,四分鐘內一氣呵成發射全流程,火箭彈直撲靶標。硝煙未散,他臉上卻浮出幾分靦腆的遺憾:“偏得太多了,距離目標中心點還有三五米。”
“三五米”的嘆息輕輕落下,卻在觀者心中激起千層浪——在動輒覆蓋數十公里,甚至是150公里的的遠火打擊中,這點誤差幾乎可忽略不計。然而戰士眼中,那區區幾米竟成了“點穴”手術刀下失之毫厘的遺憾。
這份“遺憾”背后,藏著的是PHL-03式300毫米遠程火箭炮劃時代躍升的鋒芒。其150公里射程精確制導火箭彈,末端精度已臻**米級,真正賦予了戰場“點穴打擊”的致命精度。曾經象征地毯式毀滅的遠火化身外科手術刀,一枚火箭彈足以精準“切除”堅固工事甚至裝甲目標要害。戰士眉頭輕蹙間,悄然炫耀的正是這一場火力革命的底氣。
當“遺憾”三五米成為戰士口中的標準,世界便讀懂了這支軍隊的強軍刻度。從昔日粗放火力覆蓋,到今日執念于“點穴”式外科手術打擊,這種“凡爾賽”式謙虛,其背后是裝備與信念的雙重躍升。
解放軍陸軍對遠程火力精度的癡迷,已刻入每一位炮手的骨血。當“指哪打哪”的絕對自信化為戰士眼中對“三五米”的輕微不滿,這份謙虛,便成為大國重器最不動聲色的宣言——中國遠火,早已不滿足于摧毀,而要追求對戰場神經末梢的絕對掌控。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解放軍遠火為何現在能打出堪比導彈的精度?其實這就是復合制導系統的起作用。火箭彈發射后,首先依賴低成本慣性導航系統**建立初始彈道軌跡。該系統通過陀螺儀和加速度計實時測算位置,但隨飛行距離增加誤差會累積。在彈道中段預設多個節點,通過北斗衛星信號進行位置校準。例如PHL-03火箭彈在飛行中接受2–4次北斗信號注入,將橫向誤差從百米級壓縮至十米內。北斗系統提供雙向通信能力,彈載接收機具備抗欺騙技術,即使在強電磁干擾環境下仍可維持米級定位精度。
米級精度最終依賴末端制導技術,分為兩種模式:
衛星定位制導,末段持續接收北斗信號實時修正。第二種是半主動激光制導,需外部激光照射。
如西藏軍區演練中,偵察無人機對移動靶標持續照射,火箭彈導引頭捕獲反射激光后自動鎖定。
新型火箭彈可兼容兩種模式,例如PHL-03的制導火箭彈能根據戰場需求切換制導方式。
傳統火炮受風、溫、壓影響顯著,而中國遠火通過AI實現實時彈道優化。基于大量實彈測試數據訓練神經網絡,可在毫秒級內解算彈道修正量。試驗表明,AI輔助的激光制導火炮在16公里外命中人體大小目標(誤差<0.5米)。傳統修正需復雜公式計算,AI直接學習環境參數與彈著點關系,顯著降低對高精度硬件的依賴。一枚制導火箭彈成本僅為導彈的1/5–1/10,卻可達到相近毀傷效果。
中國遠火技術通過制導體制革新、末端多模修正、AI動態優化及體系協同,將傳統覆蓋式武器轉化為“狙擊型”精確打擊平臺。其戰略價值在于:300公里射程內,遠火可替代部分導彈任務,單發成本僅數十萬元。未來,隨著191式遠火(射程500公里)及智能彈藥列裝,解放軍的“點穴戰”能力將進一步顛覆傳統炮兵作戰范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