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經(jīng)進入下半年,中國消費市場正掀起一場覆蓋房價、汽車、小家電和豬肉的“四大降價潮”。數(shù)據(jù)顯示,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shù)(CPI)同比微降0.1%,而2月CPI同比下降幅度更高達0.7%。物價走低,錢更經(jīng)花,可商家和打工人的眉頭卻越皺越緊。這場降價潮背后,是普通人生活的喜憂參半。
一、房價下跌:財富神話破滅,剛需迎窗口期
一線城市房價大跌:以上海為例,中心區(qū)域房價從2021年高峰期的9.6萬元/平方米,一路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6.5萬元/平方米左右,跌幅超30%。中介直言:“房子得再降10%才有人看”。
全國性普跌:2025年一季度,全國百城新房成交面積同比下跌超40%,百強房企銷售額更是“腰斬”——暴跌45.8%。2月份全國百城二手住宅均價同比下跌7.26%,70個大中城市中,近80%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都在降價。
開發(fā)商急了,使出渾身解數(shù):打折、送車、送裝修……房子正從“財富象征”變成“燙手山芋”。對剛需族來說,這可能是撿漏的好時機,但買房人心里也打鼓——萬一買了還跌,豈不是虧了?。
二、汽車價格戰(zhàn):降10萬不是夢,質(zhì)量還靠得住嗎?
2025年的車市,堪稱“史詩級降價潮”:
國產(chǎn)車帶頭砍價:比亞迪、吉利等品牌普遍降價1.5萬-2萬元,特斯拉、奔馳、寶馬等高端品牌也加入戰(zhàn)局,進口車最高降幅近10萬元,某SUV車型甚至暴跌62%。
新能源車成導火索:隨著新能源車滲透率突破50%,傳統(tǒng)燃油車市場被擠壓。華為、小米等科技企業(yè)跨界造車,導致產(chǎn)能嚴重過剩。為清庫存,車企只能“割肉求生”。
但狂降價的背后藏隱患:一季度汽車行業(yè)利潤率僅3.9%,遠低于制造業(yè)6%的平均水平。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公開質(zhì)疑:“降10萬還能保證質(zhì)量?絕對不可能!” 消費者撿了便宜,也得留心別買到“減配次品”。
三、小家電跳水:技術(shù)迭代快,“等等黨”的勝利
走進家電賣場,“清倉5折”的標牌隨處可見:
價格普降10%-15%:空氣炸鍋、洗衣機、吸塵器等常用家電價格明顯松動。新品上市價更“親民”——空氣炸鍋等小家電價格僅為幾年前旗艦機的一半。
政策助推“以舊換新”:北京6月起將智能馬桶、掃地機器人納入補貼范圍,消費者可享最終售價15%的優(yōu)惠。
降價主因有兩個:技術(shù)更新太快,幾個月就出新款,老款只能打折清倉;消費者變理性了——“沒壞就不換新”成為主流心態(tài),廠家?guī)齑娑逊e如山。對精打細算的家庭而言,現(xiàn)在入手小家電,正是時候。
四、水果“白菜價”:吃水果的笑,種水果的哭
各種水果身價暴跌,堪稱民生領(lǐng)域最直觀的降價:
從十幾元到幾塊錢,從三四十到十幾塊,榴蓮價格較前兩年高點近乎少了1/3,目前維持在20元/斤左右的區(qū)間。
前兩年水果價高,引發(fā)種植潮,導致供應嚴重過剩。加上現(xiàn)在人們需求減少,消費能力下降,只能是降價求生存。有業(yè)內(nèi)人士預測:“水果下半年可能還得降”——喜歡吃水果的人樂開花,種水果的人苦哈哈。
這一輪降價潮,本質(zhì)是結(jié)構(gòu)性通縮的體現(xiàn)。看似錢更“值錢”了,實則暗藏經(jīng)濟壓力:對存款充足的人,購買力提升,花更少的錢能買更多東西。
消費疲軟導致商品滯銷,企業(yè)被迫裁員降薪。2025年求職市場競爭白熱化,“崗位少了一半”,應屆生找工作“卷出新高度”。
普通人怎么辦?策略比省錢更重要
面對降價潮,盲目“薅羊毛”不如理性布局:想買房買車的,趁低價入手,但需預留波動空間,避免資產(chǎn)縮水。尤其大件商品,質(zhì)量與售后不能妥協(xié)。通縮期工作不穩(wěn)定,多技能傍身、儲備應急資金才是硬道理。
降價潮如同一面鏡子,照出經(jīng)濟轉(zhuǎn)型期的陣痛與機遇。歷史經(jīng)驗告訴我們:看懂趨勢的人,總能在波動中找到下一程的船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