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現在也開始玩集裝箱火箭炮了,而且還煞有介事地起了個名——PFAL,托盤化野戰炮兵發射器。聽著挺潮,其實就是我們早在幾年前珠海航展上展示過的東西,美軍照著葫蘆畫瓢,連殼帶理念都搬過去了。
你說它抄,那美國人肯定不認,但你要說靈感不是來自中國,那也太睜眼說瞎話。集裝箱里藏火箭,多管能升降、可收納、還能跨平臺發射,這個設計邏輯早就在我國各種型譜化產品上鋪開了,SR5的集裝箱版,WS-600L的快打版,還有那種雙口徑共架設計,哪個不是成熟方案?
美國現在拿這個東西出街,其實是沒招了。你別看他們總愛講高端戰爭,什么AI+大數據+星鏈協同,說到底,今天的美軍已經不太敢賭單點突防了。他們在搞的是“攤煎餅戰術”:便宜一點、靈活一點、哪里有空就撒一個。所謂分布式作戰,本質就是資源不夠用的攤派術。
這玩意兒放在第一島鏈的某個礁上,看起來像個普通集裝箱,里頭其實能發射GMLRS精確彈、ATACMS戰術導彈、甚至最新的PrSM,一旦開火,打出去幾百公里不成問題。理論上講,能打陸上也能打海上,還能躲在港口、小島、民用碼頭。聽上去確實有點威脅。
但打仗不是紙上談兵,這種東西真上戰場,你得看它怎么死。
第一是它動不了。你開火之前藏得住,開火之后怎么辦?再快也得幾分鐘起車吧?咱現在察打一體的能力已經練到什么程度了?高空察看、低空跟拍、導彈追殺,一整套鏈條比你還熟門熟路。
第二是它太“被動”。你集裝箱藏在哪兒都行,那我們就換打法。不是以前那種盯著目標打,是盯著區域打,整個島、整片港區、整條公路都能變成雷區。你只要敢在我們可控海域上擺,那就別指望還能拉出去活著回來。
第三是它依賴系統。美國那一套模塊化彈箱,是為M270和海馬斯量身定制的。你硬塞進集裝箱里是可以發,但那可不是標準化炮兵部隊用起來順手的結構,調度、補彈、維護都要額外適配。這種東西不能常態化作戰,只能搞突擊或者撐場面。
說到底,美國這個PFAL,是拿來“補短”的,不是拿來打持久仗的。它能多部署幾個?能大規模快速轉場嗎?它能自主作戰嗎?打完一輪之后還能接上第二輪嗎?你只要問出這些問題,就知道這東西更像是美軍“戰略不自信”的一個影子,哪怕射程漲了,彈種多了,戰術上還是個臨時兵。
中國為什么早早搞集裝箱火箭炮?不是因為缺錢,是因為我們想的是“非對稱博弈”+“全域壓制”。你有航母我有島鏈,你有宙斯盾我有東風快遞,你玩隱身轟炸我就布偽裝發射,邏輯不是“學”,是“破”。
現在美國倒過來學我們,這不是科技碾壓,而是“補位式焦慮”。很真實,也很可悲。
所以這波,沒啥可怕的。我們不但有這類裝備,還更懂怎么用,更重要的是,我們連怎么破這種戰術都想明白了。下一次,要真有這種集裝箱突然開火,我們不會驚訝,我們只會笑著反手一個精準定位——你的火箭彈剛起飛,我們的彈道已經在你頭上了。
這不是我們驕傲,而是我們早就準備好了。你快,我們比你更快。你想躲,我們連你藏在哪兒都知道。
美國,歡迎繼續學。只要你還敢學,我們就敢讓你看清楚,什么叫“原廠正品”的作戰思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