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民生無小事工作室】
保護傳承優秀鄉土文化,推動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近年來,文明鄉風在廣袤鄉村勁吹,為鄉村帶來強勁發展動力。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明村鎮創建作為一種“軟力量”,具有凝心鑄魂的功能,如何發揮好這種力量,是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
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很重要。怎樣進一步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圍繞相關問題,民生周刊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新時代精神文明研究院執行院長王維國。
文明村鎮創建為鄉村注入了更加強勁、更為持久的內生動力
民生周刊:2005年至今,我國已經評出七屆全國文明村鎮。從第一屆評出494個,到今年第七屆評出3316個,全國文明村鎮的數量在遞增,你怎么看這個趨勢?
王維國:這個趨勢不僅是量的增長,更是質的飛躍。全國文明村鎮數量的逐年遞增,是文明村鎮創建成效系統性、整體性的體現,是新時代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質的提升與飛躍。
新時代以來,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農村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統籌發展,農民思想道德覺悟有了極大提高,移風易俗工作取得明顯成效,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大力弘揚,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正在形成,這些成果表明文明村鎮創建正在有力推動文明鄉風質的躍升,展現了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到“建設美麗鄉村”,再到“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發展成就。
這個趨勢不僅是覆蓋范圍的拓展,更是治理效能的提升。新時代以來,文明村鎮創建已深度融入鄉村基層治理實踐中,并有效轉化為提升治理現代化水平的強大動力,一系列舉措有效牽引了基層黨組織建設、公共服務供給、人居環境整治、矛盾糾紛化解等核心治理環節的加強與優化。全國文明村鎮數量的增長深刻反映了鄉村治理水平提升、運行機制完善、綜合能力增強,為鄉村社會長治久安和可持續發展構筑了更為堅實的治理根基。
這個趨勢不僅標志著某一階段的成果,更將成為未來發展的動能。這不僅是對既往文明村鎮創建工作的充分肯定,更構筑了新的發展平臺、形成了強大的正向激勵。
全國文明村鎮的評選大幅提升了村鎮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動了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向鄉村領域加速匯聚。這種要素集聚效應有效激活了鄉村資源的潛力,促進了特色產業培育、集體經濟壯大及農民持續增收,推動了鄉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形成了良性循環。
同時,文明村鎮創建所倡導的文明鄉風、生態宜居等理念的廣泛實踐,為鄉村探索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路徑提供了重要導向。因此,數量的增長不僅體現了當前的成就,更為鄉村注入了更加強勁、更為持久的內生動力,夯實了鄉村全面振興和共同富裕的長遠基礎。
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三十崗鄉崔崗村健身廣場,志愿者正在指導村民使用健身器材科學健身。(趙明/人民圖片)
文明村鎮創建要注重三個“轉向”
民生周刊:全國文明村鎮的創建有哪些關鍵點?重點關注哪些方面?
王維國:文明村鎮創建要注重從“文明創建”到“鄉村文明”的轉向。文明村鎮創建強調的是通過一系列的方法舉措實現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提升;“鄉村文明”強調的是“文明”,是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鄉村精神文明建設體系,實現的是鄉村的整體文明,形成一種社會主義性質的鄉村文明“新形態”。
文明村鎮創建要注重從“物的文明”向“人的文明”的轉向。文明村鎮創建不能沒有人的參與,不能脫離人的發展,從文明村鎮創建到鄉村文明,最終指向的是人的文明,其目的是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應緊緊抓住“人是主體”這一理念,突出“作用于人”,整合農村發展資源,堅持盤活存量、激活增量的思路,讓更多的人回歸鄉村并找到自身發展空間,將每個人自由個性的釋放與鄉村全面振興聯系在一起,形成有機統一的共同體。
文明村鎮創建要注重從“城鄉分割”向“城鄉融合”的轉向。回顧新中國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76年歷程,我們走過了城鄉分割發展階段、以城市為重點的單向城鄉關系調整發展階段、城鄉統籌發展階段、城鄉融合發展階段等時期,正肩負著推進城鄉精神文明融合發展,實現農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輝映的重任。
民生周刊:全國文明村鎮的創建對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發揮了什么作用?
王維國:文明村鎮創建事關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事關鄉村全面振興。僅僅依靠制度“硬力量”無法達到鄉村善治和鄉村全面振興的目的,必須發揮文明村鎮創建這一精神文明力量的作用。
文明村鎮創建作為一種“軟力量”,具有凝心鑄魂、思想引領、價值塑造、精神激勵等功能,本身就是一種鄉村全面振興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在節約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率、積累治理的社會資本和減少治理負外部性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20個字的總要求,反映了鄉村振興戰略的豐富內涵,文明村鎮創建的價值與作用也貫徹其中。
文明村鎮創建可以推動鄉村各類經濟主體講社會責任、講公平競爭和誠信守約,實現“三農”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文明村鎮創建可以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生態意識,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文明村鎮創建可以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文明村鎮創建可以形成好人好報、恩將德報的正向效應,為推進鄉村法治德治自治、實現鄉村善治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文明村鎮創建可以提振農村精氣神,增強農民凝聚力,實現農民精神上的共同富裕。
以體系化、工程化的思維和要求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民生周刊:我國鄉村精神文明建設還存在哪些難點?
王維國:當前,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存在的突出性矛盾、關鍵性問題主要表現為:
一是當前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農民主體性的作用有待進一步提升。存在參與積極性偏弱、參與能力需要進一步增強等問題。
二是農業產業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產業興則文化興、文明昌。
三是鄉村文化傳承有待進一步加強。鄉村文化特色需要進一步彰顯,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與廣大農民的期待還有一定距離。
四是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仍然存在。
五是農村人口特別是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集中,導致農村地區特別是中西部廣大鄉村出現村莊空心化和人口老齡化等問題。
民生周刊:下一步,應該怎樣加強鄉村精神文明建設?
王維國:應站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高度,以體系化、工程化的思維和要求推進鄉村精神文明建設,以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為抓手,鞏固“一本四基”,構筑“四梁八柱”,通過工程化方式拆解任務、體系化整合資源,化解應然與實然之間的張力,構建新時代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踐體系。
“一本”即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特別是落實“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的立場觀點方法,從系統觀念的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和開放性原則出發,推進精神文明建設與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相結合,落實好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要求。
“四基”即把黨建引領、產業振興、法治保障和人居環境作為基石,與鄉村全面振興同頻共振、深度融合。跳出“就文明抓文明”的思維定式,把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納入鄉村振興總體布局一體統籌謀劃,從黨建、產業、法治、人居等多個維度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筑牢地基。
“四梁”即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四大重點任務。一是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加強農民思想道德建設,三是倡導移風易俗樹立新風,四是賡續傳承中華農耕文明。
“八柱”即從陣地、活動、主體、載體、示范、方法、專項治理、社會心態8個方面提出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實施路徑。建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項目化品牌化工程化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激發村民參與的內生動力,建好管好用好網絡傳播,抓好重點群體培樹典型,堅持賡續根脈守正創新,堅持突出問題標本兼治,針對高價彩禮、人情攀比、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突出問題,實行專項整治,培育成熟自信社會心態。
同時,應構建長效政策支撐機制,寫好鞏固與提升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后半篇文章”。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夯實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學術理論根基,讓文明鄉風勁吹中華大地,讓錦繡田園書寫發展新篇。
原文刊載于2025年第14期、7月7日出版的《民生周刊》雜志
原標題:《文明村鎮創建為鄉村注入持久發展動力》
民生周刊記者 羅燕
本文來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民生無小事工作室】,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