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及開羅博物館里,圖坦卡蒙法老的黃金面具聞名全球。這件3300多年前的杰作,用11公斤純金打造,至今仍毫不褪色。
這讓我想起去年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看到的唐代赤金走龍,那不過一根手指高度的金龍,卻要耗費工匠數月時間捶打雕刻。
黃金,這個讓人類癡迷數千年的金屬,到底有什么魔力讓其成為全球硬通貨?
唐代 赤金走龍
黃金擁有不銹不蝕、耐高溫、密度大、硬度低、延展性長等特性,可以說自人類擁有文明以來,就已經發現這種金屬無與倫比的魅力!
蘇美爾人在5000年前就用黃金制作首飾,古印度人在《吠陀經》中贊美黃金"永不腐朽",公元前600年左右,小亞細亞的呂底亞人最早開始鑄造金幣。
在中國,戰國時期的楚國人發明了"郢爰"。這是一種方形金版,上面整齊地壓印著小方格,使用時需要用刀切割稱重。
此后歷朝歷代,用黃金制造的貨幣,要么就是購買力最強,要么就是王室用來賞賜祭祀的至高榮耀!
整版戰國郢爰(一級文物) 南京博物院藏
幾千年過去了,黃金依然是妥妥的硬通貨,中美英日俄等各個國家,在過去也都實施過“金本位”的制度。但因為黃金產量實在太低,沒法滿足商品生產增長的速度,最后都放棄了。
那么問題來了,黃金的存量不低,現代科技也找到了人工制造黃金的方法,為何不大量“生產”?
在1941年的哈佛大學,物理學家班布里奇團隊用中子轟擊水銀,成功制造出了金元素。相對古代各種失敗的“煉金術”,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點石成金"的夢想。
但興奮過后,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尷尬的事實:這次實驗用汞制造出了極微量的金同位素,但很不穩定,半衰期從48分鐘到78小時不等。與能保存幾十億年的黃金不是一個概念。
粒子加速器
只有“金-197”才是唯一穩定的黃金同位素,其他的都是放射性同位素。而更先進的實驗在1980年進行,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真的制造出了黃金。
原理很復雜,大意就是將α粒子,也就是氦原子核加速到接近光速。當高速粒子撞飛鉍原子中的4個質子后,元素周期表里83號的鉍就變成了79號的金。
說起來簡單,但要做這個實驗,先得有臺上百億造價的大型強子對撞機。而且每做一場實驗,都要耗費巨大的電能。最后造出來的穩定黃金同位素非常少,還要在一堆不穩定的元素里提純。
有人計算過,花1億美元才能得到一盎司黃金,而這些黃金當前的價格是3300美元。這真是虧到姥姥家了。
超新星爆炸
后來日本科學家發現一個新方法,用高能伽馬射線對汞進行照射 , 使其失去一個質子而變為新的金原子。雖然成功了,但最后發現制造1克黃金的成本,換算下來大約是11000元人民幣,這還有啥搞頭......
黃金起源于“超新星爆發”或“中子星合并”這樣的宇宙級能量,人類目前還沒有量產黃金的有效途徑。所以還是只能靠“挖”,才會最高效的獲取。
地質學家告訴我們,地球上的黃金總量其實非常可觀。據估算,地殼中的黃金儲量約1220億噸,整個地球黃金總質量約有4億億噸,海洋中還溶解著約200億噸。
如果把這些黃金平均分配給全球人口,每個人都能分到數千噸。然而人類目前只能開采地殼淺層的金礦。
金礦
南非的姆波尼格有著世界最深的金礦,深度超過4公里。每開采1噸礦石,只能得到5克左右的黃金。但想開采更深的黃金,幾乎不可能。
每噸海水中的黃金含量通常在?0.0112毫克至0.06毫克?。日本科學家曾經嘗試用特殊海綿吸附海水中的黃金,結果發現撈上來的金子還遠不夠付船費。
其實,回收電子產品,得到的金子都遠遠大于“科技生產”。比如1噸廢舊手機可以提煉出340克黃金,這可比高科技更加有效率。
不過科學是一直在進步的,未來也有可能會發現減少成本的方法。問題是就算做到了,會導致黃金大幅度貶值,但它的價值已經牢牢綁定在全球國家和人的身上,到時候是利是弊還不好說。
三星堆黃金面具
黃金的價值不僅在于它的稀缺性,更在于人類賦予它的意義。從三星堆的黃金面具,到現代人的結婚戒指,黃金擁有太多文化和情感的價值。
在可預見的未來,黃金仍將保持它的神秘魅力??茖W家也會繼續探索更高效的提取和回收方法,但宇宙花了數十億年才創造出這些珍貴的金原子,人類想要輕易復制,談何容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