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7月11日電 題:吉林長春:全面推廣校園“桶餐”讓孩子們吃飽吃好
新華社記者段續、李典
每到午餐時間,一個個裝滿不銹鋼餐桶的保溫箱,就會準時出現在長春市一所所中小學的教學樓里,熱乎可口的飯菜飄出陣陣香味。在長春,創新推廣的校園“桶餐”,讓“熱乎飯”入校進班,有效提升了校園餐質量。
中午11點40分,在長春市南關區第一〇三中學校教學樓的走廊里,餐桶整齊碼放在保溫箱中,宮保雞丁、牛肉燒南瓜、米飯、蔬菜湯……菜品冒著熱氣,孩子們手托飯盒,排隊依次打飯。“不夠吃的同學,隨時來添。”值班老師在一旁叮囑。
“每餐14元,‘三葷兩素兩主食’搭配,從原料采購到菜品制作,學校有專人全程把關,讓孩子們吃得好吃得飽。”該校小學部校長張穎說,“米面油、肉蛋奶等食材原料,都有明晰的采購記錄。”
采訪中記者發現,和傳統的盒飯配送相比,“桶餐到班”的模式減少了分裝環節,大大縮短了餐食從出鍋到入口的時間,口味更好。學生自助分餐還減少了浪費,學校也可根據孩子們的營養需求調整菜品,優化配比,降低成本,提升質量。
長春市南關區第一〇三中學校通過調研,深入了解在校學生的男女比例、飲食喜好等,定制出餐,“桶餐”模式下,能夠減少80%的廚余垃圾。
長春市南關區華澤學校的食堂里,食堂管理日志本分門別類,清晰記錄著每日菜譜、餐品溫度、采購加工、家長陪餐等情況。“我們報名陪餐很踴躍。”當日在食堂陪餐的家長朱偉東說,“親自品嘗后,菜品色香味俱全,很放心。”
小小校園餐,牽動著許多人的心。供餐方式轉變的背后,是長春市加強作風建設,問需于民、為民解憂的系列舉措。“盒飯”變“桶餐”,一詞之差,背后是一整套服務群眾的用心之舉。
有的學校加強食育教育,讓班級學生們參與分餐工作,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有的學校升級改造食堂,將餐廳就餐和“桶餐”進班結合起來,優化供餐方式;有的學校改進了食堂文化,全面加強安全飲食、科學膳食的宣傳教育……
長春市教育局與市場監管部門推進“互聯網+明廚亮灶”公示系統建設,開通“家長端口”,在手機上就能看到供餐情況,全市中小學校都成立膳食監督家長委員會,更好地參與監督學校供貨驗收、食品安全、經費管理等環節。教育部門還與多個部門共同凝聚合力,全面厘清校園餐用餐人數、供餐方式、供餐標準等基礎現狀,結合工作要求和實際,制定了大宗食材采購、教室就餐管理等92項管理制度,完善入校督導、隨機督查等監督體系,確保工作開展有依據、操作有規范、監督有力度。
小小校園餐,就是大民生。如今,長春市已經實現“桶餐”進校園全覆蓋,學生用餐滿意度超過94%。接下來,長春市還將進一步改造提升學校食堂,強化日常監管,用一頓頓安全美味的“熱乎飯”,讓孩子吃好吃飽、家長安心放心。(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