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藍思科技港股上市籌資47億港元,計劃追加越南工廠投資,分散生產基地以規避中美貿易戰風險。同期,立訊精密、歌爾等中國“蘋果系”企業亦加速東南亞布局。為取信美國,越南強化打擊中轉貿易欺詐,重點檢查中國產品。中美貿易矛盾加劇,在全球供應鏈重構背景下,東南亞成為中美博弈中的最大受益者。
一、微觀:支撐蘋果的中國幕后企業向東南亞分散生產基地。
藍思科技(Lens Technology),作為蘋果供應鏈的核心企業之一,于7月9日在香港交易所成功上市,發行H股募資47.68億港元。該公司表示,部分資金將用于追加對越南工廠的投資。此外,藍思還計劃在泰國建設新工廠,預計2026年投產,主要生產車載“駕駛艙”系統,服務小米等新興客戶,進一步拓展電動汽車領域的業務。
藍思科技的生產基地幾乎全部位于中國大陸。蘋果在向印度和東南亞分散生產基地,藍思科技也根據需求客戶的意向進行調整。
此次上市標志著藍思科技全球化戰略的重要一步,旨在通過國際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并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風險。
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周群飛表示,港股上市是“國際化戰略的里程碑”,將推動“中國智造”與全球資本深度融合,分享增長紅利。
藍思科技成立于2003年,專注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的觸摸屏及攝像頭周邊零部件制造。自2005年起與蘋果合作,借iPhone熱銷實現快速增長,2024財年銷售額達698.97億元,同比增長28.3%,凈利潤36.24億元,同比增長19.94%。蘋果占其2024年收入的49.45%,雖較2022年的71%有所下降,但仍顯示出較大的客戶集中度。
藍思科技的全球化布局并非孤例。在中美貿易摩擦持續加劇的背景下,長期深度綁定蘋果產業鏈的中國企業正加速將生產基地向東南亞轉移,以降低地緣政治帶來的經營風險。比如立訊精密和歌爾股份,同樣作為“果鏈三巨頭”,為蘋果提供支撐的幕后企業也正紛紛采取行動,加速海外擴張。
立訊精密計劃2025年內赴港上市,融資規模或達10億美元,并已追加對印尼生產基地的投資,用于生產AirTag等蘋果產品。歌爾股份則于2025年1月申請子公司港股上市,探索新市場以降低貿易風險。這些企業通過分散生產基地,不僅響應蘋果向印度和東南亞轉移供應鏈的戰略,也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尋求風險規避。
蘋果的增長潛力多年來有目共睹,包括臺企和韓企在內的供應商紛紛參與蘋果供應鏈,共享蘋果發展紅利。這一趨勢背后,是中國制造企業在全球供應鏈重構中主動調整戰略布局的表現。
二、宏觀:為增強美國信任,越南擬加大打擊貿易欺詐和非法轉運力度。
中美貿易戰自2018年爆發以來,持續影響全球供應鏈格局。美國對中國商品征收的平均關稅從2018年的3.1%升至2023年的19.3%,而中國對美關稅則增至21.1%。
5月中美達成的關稅協議決定暫停實施部分額外關稅,但僅僅是截至8月中旬的90天限期措施。暫停期間特朗普的基礎關稅也高達30%,加上拜登時期的25%,合計關稅高達55%。企業們都能看到,在中美貿易對立激化的背景下,中國產品出口美國的風險加大。
為規避高關稅,中國企業常通過越南等國轉運商品,貼上“越南制造”、 “泰國制造”等標簽出口美國,引發美國關注。
另一方面,越南已于7月2日和美國達成協議,原則上將對等關稅下調至20%,不到最初計劃的一半,約為中國的三分之一。
不過,在越南得以避免被征或重創其經濟的高額關稅而松了一口氣的同時,企業也應該注意到,美越協議中有關對“轉運”商品出口征收40%懲罰性關稅的規定,雖未明確指出,但被視為實際針對中企。北京周四對美越達成貿易協議做出反應,表示堅決反對任何以犧牲中國利益為手段達成交易,必要時中方將采取堅決反制。
就在中方表示將堅決反制之后,路透社報道稱,越南正準備采取更嚴厲的懲罰措施,打擊貿易欺詐和非法轉運貨物,并將檢查重點放在中企產品上,如木制家具、膠合板、鋼制機械零件、電池、無線耳機等電子產品。以努力履行對美方的承諾。
此舉反映了越南在中美貿易對立中的平衡策略:一方面通過低關稅吸引中美投資,另一方面加強對轉運商品的監管,以避免被視為中企商品的“中轉站”。
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越南對美國的出口增長了近兩倍。當時,特朗普政府對華征收了大范圍關稅,迫使一些制造商將生產轉移到越南等國。但據美國和越南的數據顯示,隨著對美出口的蓬勃發展,越南也大幅擴大了從中國的進口。多年來,越南從中國的進口額幾乎與對美出口額和波動幅度完全匹配。
2024年,越南對美出口和從中國進口總額均約1400億美元,顯示其深度融入中美供應鏈。然而,如何定義“非法轉運”及增值比例仍存爭議,可能影響協議最終落實。
至關重要的是,很多學者認為,越南對美協議獲得本地產品20%關稅+轉運產品40%的關稅,可能會適用于東盟地區國家。經濟高度依賴出口的越南在談判中本無太多籌碼,其與美國達成的這項協議或許傳遞出的一個關鍵信號是:美方要求東南亞減少與中企的貿易往來。
美國方面敦促東南亞減少對中企零部件的依賴,尤其是在電子產業領域。如何在維持經濟增長的同時平衡與中企的關系,成為東南亞國家面臨的重大挑戰。
三、誰說貿易戰沒有贏家?中美鷸蚌相爭,東南亞漁翁得利。
在全球供應鏈重構的大背景下,中美之間的貿易和技術競爭不斷升級,而東南亞國家正悄然成為這場博弈的最大贏家。
波士頓咨詢集團預測,從2022年至2032年,東南亞對外貿易額將增加1.2萬億美元,居全球首位。其中,對華貿易擴張占到一半以上。反映出中國供應鏈體系在與歐美持續的貿易戰中,不得不在保本地投資和稅收以及降低關稅成本確保企業發展中,做出轉移投資并深度融入東南亞的選擇。
例如,比亞迪已在泰國建成年產15萬輛電動車的工廠,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重要跳板。
此外,日本、韓國和歐洲重新審視對中國的依賴,其對亞洲的投資重點從前39年以中國為主,轉為推進“去風險化”并以東南亞和印度為重點。這些國家正在東南亞、印度設立生產基地,擴大貿易。
東南亞作為規避貿易管制的迂回地區,也愈發具有存在感。
同時,東南亞也在積極擁抱西方資本。馬來西亞已成為英特爾、英飛凌等半導體巨頭的重要制造基地,新加坡則吸引了大量外資設立區域總部。
然而,這種“漁翁得利”戰略也帶來一定負面影響。由于東南亞的貿易管制較少,中國過剩產品的進口急劇增加等副作用也開始顯現。例如,中國低價電商平臺Temu在東南亞引發爭議。去年開始,泰國、越南等國禁止使用中國低價電商平臺Temu的呼聲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要求對跨境電商平臺的包裹加稅的呼聲也越來越多。
因經濟減速導致內需停滯,中企將日用品、鋼鐵制品、合成纖維等過剩庫存出售到國外,被批評為“輸出通縮”。東南亞6月的對華貿易逆差(12個月移動平均)達到105億美元,是20年前同月的約40倍,越來越大的貿易赤字也引發東南亞國家的緊張。
總體而言,東南亞正在采取“外交中立+經濟多元”的策略,在中美之間尋找平衡點。正如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所言:“我們國家將提供最中立的地方”,既吸引西方投資,又不放棄與中國合作。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全球平均每年實施約5600項貿易與投資限制措施,較2010年代增長80%。相比之下,東南亞地區僅實施約2100項,政策環境相對開放。
在中美“脫鉤斷鏈”壓力下,東南亞憑借地理優勢、勞動力成本和較低的貿易壁壘,成為全球資本與產業的新落腳點。未來十年,這片土地或將重塑全球經濟格局。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東南亞在2025年至2029年的實際GDP將年均增長4.6%,超過全球年均增長3.2%的平均增幅。
【作者:徐三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