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很大,人口眾多,不同地域不同省份的人在長相上有一定的區別。即使是一個省份內部,也可能存在幾個不同的長相特點。
比如說廣東,全省常住人口超過了1.2億,位居全國第一。即使去掉外來務工人員,廣東人的數量在國內也是數一數二的。
廣州
而且廣東省的面積也不算小,總面積接近18萬平方公里,西鄰廣西,北接湖南,東靠福建,南望海南,不同區域的廣東人在長相上存在比較明顯的區別。
按族群劃分,今天的廣東人大體可分為三類,分別是廣府人、潮汕人、客家人。很多人對廣東人長相存在刻板印象,今天就給大家好好說說廣東人的長相特點。
廣府人:珠江水養出的“兼容臉”
在佛山祖廟見過最典型的廣府面孔——是位守了三十年香燭攤的阿伯。皮膚是被珠三角的烈日烤出的蜜色,眼角像被南風揉過,總帶著點松弛的笑意,鼻梁不高卻直,下頜線像被珠江潮水磨過,圓融卻有韌勁。
先秦時,廣府人的先祖就帶著中原火種,和嶺南的百越先民相遇了。越人常年在濕熱河谷勞作,膚色偏深、眉骨平緩;中原移民帶來的高鼻梁、寬額頭基因,在千年通婚里慢慢“軟化”。
以前遇見過一位土生土長的番禺人,她總說自己“眼尾有點吊,隨了老祖宗在船上看浪的樣子”——那其實是越人基因里的“適應力”:開闊的眉眼能減少水汽對視線的干擾,飽滿的唇形方便在濕熱氣候里散熱。
現在走在廣州老城區,會發現廣府人的長相像珠三角的水網,兼容得很。
是那種帶著“越人余韻”的柔和面孔,也有因近代通商融入南洋基因的深邃輪廓(比如沙面街常見的高眉骨混血感),但骨子里那份被水汽泡軟的舒展,總藏不住。
潮汕人:韓江水泡出的“銳利相”
以前在潮州開元寺門口,碰到一位挑著橄欖的阿婆。她站在陽光下,顴骨像被韓江礁石磨過的棱角,眉峰挑得高高的,眼尾微微上翹,明明在笑,眼里卻像有潮汕功夫茶的茶氣——清冽,帶點鋒芒。
這股“銳勁”藏著一段遷徙的故事。
唐末到宋,一批批閩南人沿著海岸線南遷,在潮汕平原扎下根。他們帶著閩南人的基因:比廣府人更挺的鼻梁、更清晰的眉骨,又在與當地畬族、疍家人的融合里,添了幾分沿海特有的“緊致感”。
很多潮汕人的眼睛虹膜顏色比常人略深,眼裂長,笑起來時上眼瞼會形成一道利落的弧線,像潮汕木雕里的線條,干凈得不含糊。
潮汕人常被說“膚色偏白”,其實是地理環境饋贈的禮物。韓江沖積出的平原比珠三角更靠北,又有鳳凰山擋著南來的熱風,紫外線弱了幾分;加上自古商貿發達,與閩南、東南亞的通婚讓基因更多元。
去年在汕頭吃夜粥,鄰桌大叔的側臉讓我晃神——那高挺的鼻梁、微凸的眉骨,像把閩南的海風和潮汕的咸潮,都刻進了骨相里。
客家人:山路里走出的“方正臉”
客家人長著一張很“周正”的臉。
額頭像被山泉水洗過的石板,寬闊平整;下頜角方得利落,卻不生硬;眉眼不算深邃,但眼距寬,看人時總帶著股認真勁兒,像客家山歌里的調子,直來直去。
這是“遷徙者的輪廓”。宋元明時期,中原人一批批往南逃,翻過大庾嶺,在粵北、粵東的山區停下。山路崎嶇,他們得在封閉環境里抱團,基因也相對保守——保留了更多中原人的特征:方臉盤、寬額頭、中等膚色。
很多客家人的長相和中原地區的河南人很像:都是高眉弓、深眼窩,只是客家人的顴骨要平一些。
客家人大多住在山區,晝夜溫差大,飽滿的額頭能緩沖低溫;結實的下頜適合咀嚼粗糧;眼距寬則是為了在茂密山林里擴大視野。
河源那邊每年會舉辦客家文化節,看當地老人跳竹馬舞,發現他們的面部線條大多“收得緊”——不像廣府人那樣舒展,也不如潮汕人銳利,倒像粵北的梯田,方正里藏著韌勁。
其實哪有絕對的“廣府臉”“潮汕相”?在東莞的工廠里,廣府阿妹和客家小伙的孩子,可能既有珠江的舒展,又有山路的方正;在深圳的寫字樓,潮汕姑娘的眉峰里,說不定混著廣府的柔和與客家的周正。
廣府人帶著百越的水汽,潮汕人揣著閩南的海風,客家人裹著中原的塵土,在嶺南大地撞出了多元的火花。就像珠江、韓江、梅江最終都匯入南海,廣東人的面孔里,藏著的從來不是“不同”,而是一代代人對“家”的共同注解——不管來自哪里,腳下的土地,終會把我們的樣子,釀成獨一份的風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