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這個人指定是有點硬骨頭在身上的。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憲宗派使者前往鳳翔迎接佛骨舍利,一時間長安掀起了信佛狂潮。韓愈“不知死活”上書《論佛骨表》,大潑冷水。他舉例了一堆短命王朝和皇帝,接著議論道:“事佛求福,乃更得禍。”說這些人是因為迷信才招來禍事,最后更建議皇帝,把佛骨扔進水火當垃圾毀了。
果不其然,憲宗皇帝看完大怒,下旨處死韓愈,后因眾臣求情,韓愈被改貶潮州,任刺史。氣急敗壞的皇帝還加上一個前提:立刻!馬上!拜拜!
這次即日啟程的潮州之貶,對韓愈來說算是人生中最遠離政治中心的一次,他突感自己可能回不來了,嘆道:“我今罪重無歸望”。他之不幸,卻令這座伏據在東南蠻荒一隅的潮州城,迎來了命運逆轉之年。
這一年,韓愈51歲,這是他為官生涯中第二次被貶嶺南,上一次是因為上書揭露關中災情被貶陽山,也就是如今的廣東清遠。
韓愈動身出發去潮正值正月隆冬時節,他將冒著嚴寒從長安跋涉至約八千里之外的遠途。到了藍關,一行人遇大雪封山,那一日,停下來思考人生的韓愈,回憶起了上回貶居陽山,被嶺南地區瘴氣支配的恐懼。他在《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給侄子韓湘寫道:“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也就是“準備好幫我收尸吧”。
▌韓愈像 | ?視覺中國
一語成讖,只是對象換了。韓愈12歲的四女韓挐竟在南下途中病逝,他在途中寫下祭文,痛泣己身之罪竟害得女兒如此潦草收場。
這一切都加重了韓愈的憂郁,越是靠近目的地,他越不安。心魔纏身的韓愈,在韶州(今廣東韶關市)瀧水寫下《瀧吏》詩,借著瀧吏之口,不無夸大地想象著自己在潮州將面對的險境——可能是毒瘴、雷電、巨鱷、無涯的大海、颶風。前路茫茫,正如韓愈迷霧重重的前途。
▌韶關霧氣迷蒙,山高路遠 | ?視覺中國
順利抵達以后,韓愈才發現,令他不適應的不只是地理環境,就連吃飯這事情,都要進行心理建設。
初到潮州不久,韓愈赴宴后寫下《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詩中提到宴席上有鱟、蠔、蒲魚、蝦蟆(蛤蟆)等數十種從沒見過的生猛鮮食,令習慣內陸飲食的韓愈冷汗直流。宴席中他唯一認識的食材就是蛇,別人在大快朵頤,韓愈卻盯著蛇越看越發毛,直接開籠把蛇給放生了。
小小蛤蟆,也常被潮州人拿下送上餐桌,韓愈一開始不適應,但很快他就在給柳宗元的贈答詩里說“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說自己最近終于稍稍可以接受吃蛤蟆了,韓愈還不忘酸溜溜地問:“老柳啊,你在那邊應該吃挺好的吧。”
后來韓愈上級領導孔戣真關心起他的飲食用度和俸祿,孔大夫特意以“州小俸薄”為由想為他每月額外撥款五十千錢,卻被韓愈拒絕了。
▌潮州人好吃生鮮美食,至今還有“活蟹生蚶吃不壞”的美食宣言 | ?視覺中國
不過,韓愈也很快整理了心情,立馬上書給最高級別大BOSS皇帝謝恩,在《潮州刺史謝上表》中,他先是為佛骨事件中自己的不敬之罪誠懇道歉,又感謝皇上讓自己擔任潮州刺史“既免刑誅,又獲祿食”,是一種天大的恩情,思想覺悟拉滿。
但從這封《潮州刺史謝上表》中也能看出,韓愈經歷過這數月職場受挫、飽受冷眼、女兒去世的多重打擊,心態上也有了很大變化。他在表達罪己的同時,也述說了自己期待有朝一日能回朝效勞的愿望。
▌潮州廣濟橋在晨霧中顯得十分迷蒙 | ?視覺中國
事實上,這封呈表也確實打動了唐憲宗,他收到了以后對身邊人說“(韓愈)大是愛我,我豈不知?”心中早就原諒了韓愈。
韓愈幼年父母雙亡,一生遭遇三次科考落榜多次貶謫,都從低谷重新爬起,可以說,他已經習慣了命運施加而來的苦難。事實也的確如此,他在潮州也能適應得很好。這位平定叛亂時“勇奪三軍之帥”的韓刺史戰斗爆表那一面,也開始在潮州顯山露水。
51歲,正是闖蕩的年齡。《舊唐書》記載韓愈一來潮州就準備著手辦實事,調研起民間疾苦,有很多人提到郡西湫水有鱷魚吃家畜,已成大患。
鱷魚啊,又是它!韓愈來潮的路上曾經一度也困于“鱷魚大于船,牙眼怖殺儂”的想象中。所以韓愈選擇先從精神層面先卸除對鱷魚的恐懼,著名的《祭鱷魚文》就此誕生。
文中韓愈和鱷魚有商有量道:本刺史是帶著天子使命來的,奉勸眾鱷魚你們主動南徙于海,別再為禍作亂,不然七日后我可要帶領人用“強弓毒矢”殺光你們,可不要后悔啊。
▌潮州祭鱷臺 | ?視覺中國
后來的故事被《舊唐書》寫得宛如奇幻爽文,極具浪漫色彩,說是沒幾日鱷魚泛濫的湫水竟自動遷徙往西六十里,從此以后“潮人無鱷患”。
《舊唐書》中的這段奔放發揮十分不可信,鱷患消除更可能的原因是韓愈組織當地的吏民,最終用“強弓毒矢”驅除。清人陳玨在《上當事修堤書》中還提到海潮揭普四縣接壤有一處北門堤,最早源自“唐韓文公筑堤”,可能韓愈當年同時有下達筑堤的安排,這或許才是《舊唐書》中湫水遷徙往西六十里的現實原因。
不過,后世很多人還是對韓愈寫祭鱷魚文有非議,疑惑韓愈不是說要敬鬼神而遠之么,怎么還寫這類文章?甚至王安石都說這個行為是“詭怪以疑民”。
▌開元寺 | ?視覺中國
其實,韓愈還真的在潮州,做了一件更怪力亂神的事情,完全不再是當初指著佛骨罵時,那副以咱現代人看來像“唯物主義戰士”的面目。
那一年夏秋,潮州陰雨霏霏連綿不斷,耽誤了稻糧收成。韓愈憂心如焚,寫下五首祭神文,分別祈拜大湖神、城隍之神、界石神各方神靈,祈禱此地免于水患。也不知是否真的有感應,天氣不久果然放晴,韓愈在一篇祭神文中最后寫道“謹具食飲。躬齋洗。奏音聲。”恭敬地給大湖神安排了供食飲、奏樂的謝神儀式。
▌潮汕地區至今游神文化依舊濃厚,人們選取吉日將神像從廟里請出來游行,當地民眾沿途歡迎 | ?視覺中國
不過,他在潮州祭神文中的態度也很明確:“刺史不仁。可坐以罪。惟彼無辜。”他告訴神明,百姓無辜,有什么就沖著我來。天塌了有他韓刺史扛著——試問,哪個當地人看到這樣的文字不會被打動。
合理推測,令韓愈在潮州帶頭搞“封建迷信”的,恐怕不是因為屈服于神明命運的鐵拳。他是信奉儒學的斗士,有剛直的一面,也有手段柔軟的一面,這一切大概率只是為了安定民心。
▌ 潮州寺廟上的嵌瓷 | ?視覺中國
類似這樣拜城隍、祭神活動在許多南方地區其實很常見,尤其唐代潮州地區屬于開化不全蠻荒之地,巫祝之風十分盛行。韓愈對此有豐富的實地考察經驗,早在湖南郴州,他就目睹過當地刺史安排“乞雨女郎魂,炰羞潔且繁”的祈雨抗旱儀式。
事實上,當初韓愈把迎佛骨這事罵得一文不值,也主要是因為長安百姓受皇帝影響都沉迷于迎佛骨,已經到了“老少奔波,棄其業次”甚至自殘供佛的嚴重程度。但若是曾經見識過祈神反而能安一方百姓民心,出于實用主義使然,那搞一搞儀式也并不是罪大惡極的事情。
▌ 潮州敬天法祖文化 | ?視覺中國
這樣的祈神公文應該挺有效果的,韓愈后來在袁州也用幾乎一樣的口吻寫過類似祭神文。但想要扭轉一地風氣,最根本的手段不在于此。在于什么呢?韓愈想到了教育。
他有感于此時的潮州文教氛圍淡薄,更嚴重的是,此地的正規禮樂教育完全荒廢,近數十百年間,竟找不到一個通過讀書入朝的貢生,州民欠缺忠孝之德,這里最欠缺的就是一個優秀的教育導師。韓愈分析,十戶人家里面一定能找到一個忠信之人,何況潮州有萬戶之多,他進而為潮州物色到了趙德秀才,考察此人通曉先王之道又尊儒學,能擔任正規州學教育重任。
解決完了“教育局長”的問題,他又拿俸錢百千捐建州學,剩下錢用來給學生做膳食。以上,就是韓愈在給朝廷公牒《潮州請置鄉校牒》中的核心內容。
▌ 潮州牌坊街榜眼 | ?視覺中國
不得不說,韓愈辦學思路和咱們今天的張桂梅校長一模一樣——“讓孩子來上學,我們管教還管飯!”那時,韓愈并不知道自己在這里會呆多久,但已經為計之深遠。
短時間的“爆改”,不足以讓一個成千上萬平公里的地區馬上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韓愈八個月規劃的藍圖中卻已經把最重要的一塊拼圖拼上了——只有接受教育,才能讓人擁有改造自我的能力。
時間過得很快,大約于當年十月底,他收到朝廷的“量移”調令,下一個任地是離長安近一些的袁州。奇異的是,韓愈那張勸告憲宗迎佛骨會短命的“烏鴉嘴”居然應驗了,和韓愈到任袁州沒差多久,唐憲宗便于元和十五年正月暴斃了。
▌潮州甲第巷儒林第 | ?視覺中國
唐史記載,韓愈后來在袁州好好整治了一下人口買賣現象,呈報《應所在典貼良人男女等狀》釋放奴婢731名,而嶺南同樣有這樣的患害,地方志曾記載“嶺南以口為貨……父子相縛為奴”,或許韓愈發起釋放奴隸的政策也惠及潮州地區,于是韓愈在潮州的功績又被人們記上了一筆,功德加一。
韓愈此趟調任的袁州,地名得名于一個人,因東漢高士袁京隱居于此,人們仰慕他的高義,改此地山水名為袁山袁水。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么巧合,命運的齒輪又開始轉動,潮州人自我爆改,把當地山水改名“韓山韓水”的運動,也同樣拉開了帷幕。
驅除鱷患、關心農桑、釋放奴婢,重教興學,這四件就是被許多潮州人銘記于心的韓愈功績。
尤其最后一件大事,影響最深。但如果說韓愈帶潮州人邁出了重文教的第一步,那剩下的九十九步其實是潮州人自己完成的。按蘇軾的說法是:“公命進士趙德為之師,由是潮之士皆篤于文行”,自從韓愈請名師到這里后,潮州人從此也非常重視文教。
重教氛圍延續到南宋,潮州地區已擁有兩座書院,在當時屬于超越他郡的盛況,同時,南宋潮州出身的登第進士也達到了172名。
▌韓文公祠 | ?視覺中國
曾經的蠻夷之地,至此爆改完全,已然面目一新。潮州人向韓愈表達尊重的最后一步,就是將此地山水改姓韓。正如學者趙樸初說的:“不虛南謫八千里,贏得江山都姓韓”。同時,從宋代開始,潮州人就有意無意制造出大量“韓愈周邊”打卡點。
時至今日,漫步于潮州城,打開導航,輸入“韓”字,潮州地名的“韓里韓氣”便撲面而來。潮州市的核心主河原為“員水”或“鱷溪”,是廣東除珠江之外的最大河流,被改名為“韓江”。韓江以東有座山名為筆架山也稱東山,被改成韓山,由韓山又衍生出韓山路、韓山師范學院。
▌韓江江畔的鳳凰塔 | ?視覺中國
韓愈的郡望在昌黎,人稱昌黎先生。潮州人尋思,這不得也來個紀念?于是你在潮州也能看到“以你之郡望冠我之名”的特別現象,比如昌黎路、昌黎路小學、昌黎舊治牌坊、甚至昌黎某某美食……
在潮州的民間傳說中,韓刺史很忙,在這里種過樹、造過橋、還跟著名大和尚打過嘴仗......種種或真或假的傳說竟也都化為一景一典故,著名的潮州八景就有三景和韓愈有關。
▌ 潮州古城日落 | ?視覺中國
韓愈在韓山手植過一棵橡樹,后世宋代學子便開始“以花之繁稀,卜科名盛衰”用橡木開花的多少來預測科考成績,這顆橡樹自宋代起有記載直到清代才枯萎,現存韓山韓祠上的為后來移栽,成為今日八景之一的“韓祠橡木”。
自從韓愈在潮州治理鱷患,潮州人立下“祭鱷臺”紀念韓愈治鱷事跡,此地遺址至今成為八景之一的“鱷渡秋風”。
在古潮州,治鱷也是一種為官傳承,北宋時潮州又出現了一位治鱷官員陳堯佐,當時曾發生過鱷魚尾隨一對母子,將孩子拖走殺害的慘案,陳堯佐聽聞便效仿韓愈,組織人抓捕鱷魚歸案,并用一篇《戮鱷魚文》宣布鱷魚罪狀后殺之,消除了人們的心理陰影。
▌潮州韓祠橡木 | ?視覺中國
八景之一的“湘橋春漲”指的是廣濟橋,也稱湘子橋。此橋始建于南宋,最大的特色是“十八梭船鎖畫橋”,三月春水漫漲,十八梭船隨潮水浮沉起落,和東西橋墩牽連一線宛如游龍臥波。民間也為它虛構演繹出一個“仙佛造橋”的傳說,說是韓愈當年在潮州有感于渡江之苦,于是邀請侄子韓湘和廣濟和尚一起造橋,韓湘在民間傳說中化身八仙之一的韓湘子,他請八仙幫忙造東面一段橋;而廣濟和尚則請十八羅漢助力造西南一段橋,如此合力便造就了這座巧奪天工的橋梁。
▌廣濟橋中間由多艘渡船相連 | ?視覺中國
韓愈因佛骨被貶到潮州,人們因此猜測他對佛教相當有偏見,但韓愈在潮州和大顛和尚的交往卻是當地的一段佳話。傳說當年韓愈在潮州出巡路上遇到一個和尚,見和尚長著兩顆獠牙顯得容貌甚丑便心生嫌棄。韓愈回到衙署后,有人向他稟告有僧人送來一個包裹,他打開一看竟是兩顆獠牙,韓愈察覺遇到了高人,便找人追上和尚好好請教一番,才知曉他就是高僧大顛,這就是傳聞中扣齒庵的來歷。
其實韓愈自己講述的和大顛的交往過程,從沒有過齟齬,彼此惺惺相惜。他所見的大顛“頗聰明、識道理”,還曾親自招待大顛十數日并深入交流,直到韓愈離潮去袁州,更是留衣物作《與大顛書》和大顛告別,以示深厚情誼,潮陽至今有一處留衣亭,就是源于此事。
韓愈抑佛被貶潮州,卻又在潮州與佛家人士結下深厚緣分,這段宿命般的奇遇也成為人們心中的千古謎題。
除了湘子橋、祭鱷臺、叩齒庵,潮州和韓愈相關的實地文化遺產還有韓文公祠、昌黎舊治坊、太山北斗坊、景韓亭、浪西樓,其中的韓文公祠,應是最被潮州人隆重對待的“韓愈周邊”打卡點。
潮州人對韓公祠的鄭重態度從宋代就開始。宋代士人學者非常重視韓愈,學術研究上形成“五百家注韓”的盛況。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詔封韓愈為“昌黎伯”并從祀孔廟,這預示韓愈在官方口碑中正式封神。
▌潮州韓文公祠 | ?視覺中國
效仿韓愈驅鱷的潮州通判陳堯佐,在咸平二年(999)最早為韓愈建“韓吏部祠”。元祐五年(1090),知州王滌把祠址遷徙到州南七里并請蘇軾作碑文,蘇軾在碑文中寫道“潮人之事公也,飲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禱焉。”說韓愈當時在潮州人心目中十分神圣,生活中遇到疑難瑣事必到韓祠祭拜祈禱。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潮州知州丁允元遷建韓公“忠佑廟”于韓山并續存下來,歷經數百年滄桑,重修數次,始終屹立不倒。如今漫步位于韓山之上的韓文公祠,就能感受到撲面而來的崇韓氣息,似乎他在此地的人生足跡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著。
▌ 韓文公祠的五行山墻 | ?視覺中國
韓祠背靠韓山依山而建,面臨韓江,將好山好水盡收眼底。韓祠以主祠為中軸線,入門南面是百米書法碑廊,沿著五十一級臺階拾階而上,象征韓愈五十一歲到潮州任職,接著就達到了主祠。
高端的“到此一游”往往以題字碑文的形式出現,韓祠內保存許多歷代文官到此學習留下的題詩留字,其中一面《潮州韓文公廟碑》就是蘇軾撰寫的文章碑刻而成,主殿內有韓愈塑像,前廳梁上懸掛的“三啟南云”“百世師”,后堂懸掛“百代文宗”“泰山北斗”匾額都出自名人大家手筆。祠堂北面又有侍郎閣和韓愈紀念館等建筑。
▌ 韓文公祠內韓愈像 | ?視覺中國
青瓦白墻的韓公祠建筑風格古樸沉靜,屋墻、屋脊有素雅花草嵌瓷裝飾,于潮式傳統風格中又彰顯著文藝氣質,襯托出主人清貴精神。韓木也靜靜佇立在韓祠內,櫛風沐雨漸成葳蕤之貌。
如今的韓祠,是人們旅游打卡潮州八景“韓祠橡木”的必去景點,也是尋一處清幽處撫今懷古的好去處。登上韓祠高處的侍郎閣,能俯觀江天一色,臨眺千年美譽的廣濟橋,目睹潮州城市燈火繁華。
如今韓祠雖然不再享用曾經的旺盛香火,但可以說潮州人已經把當地最好的風水面貌供奉給了韓祠。這樣的好位置,也像是為了方便韓祠中的韓愈,能把潮州的千秋變幻看得更加清楚明白。
▌ 韓文公祠 | ?視覺中國
潮州人不會忘記,這里紀念的是一位被載入史冊的政治猛人,是文起八代之衰的百代文宗,也是一位遭遇職業家庭重挫最終破局的不退休老干部。一個人的肉身早晚湮滅,他的名字,卻可以在一群人心目中被記存一千年,韓愈于潮州而言,就是這樣一個活在心中的人。
而潮州人對韓愈的懷念,也相當簡單粗暴直接,為此他們不惜爆改江山之名,讓此地的山山水水,一橋一木都和他永遠相關。有趣的是,潮州區號0768暗合韓愈生年公元768年,這不知是一種驚人歷史巧合,還是潮州人有意為之的特色浪漫。反正這場一人一城跨越時空的雙向奔赴,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可能還將到永遠。
參考文獻:
后晉趙瑩《舊唐書》
王路《韓愈傳》
楊向艷《官紳互動與地方救災:明代潮州的自然災害應對》
梁歡華《韓愈詩歌中的嶺南空間書寫》
崔祥宇《韓愈的貶謫與治政》
莊志平《潮州崇韓文化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探索》
吳榕青《“韓愈在潮州”的歷史與想象》
王志強《韓愈的兩次嶺南書寫》
陳賢武《韓江城下水溶溶 祠宇臨流枕碧峰——潮州韓文公祠建筑考略》
編輯/Tasia
文/王雅芳
圖/見文中標注
設計/Apri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