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的深度融合。7月1日—9日,江西應用科技學院建筑學院“紅凝土先鋒隊”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奔赴江西省龍南市關西鎮,開展以“溯客家文脈,鑄思政新魂,共赴時代新程”為主題的實踐調研活動。團隊將客家圍屋轉化為立體思政課堂,通過“學、講、研、踐”四維行動,在丈量歷史與對話現實中錘煉青年擔當。
學:探尋客家圍屋,追溯遷徙記憶
在贛南大地上,清代道光年間建成的關西新圍以其巍峨的夯土高墻矗立至今。在關西鎮副鎮長蔡梅的帶領下,實踐團隊深入探訪了這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關西新圍與西昌圍、小花洲遺址,共同構成解讀客家千年遷徙史與精神世界的關鍵載體。她指出關西新圍和西昌圍建筑布局精妙,三重墻體環環相扣,槍眼、望臺、重門等防御體系完備,圍屋大門設計尤為復雜,形成多重門禁的“里三層外三層”格局。同時,圍屋內部功能設計巧妙,并建有戲臺滿足文化娛樂需求。小花洲遺址,作為客家文化的重要遺址,見證了客家人在歷史長河中的變遷與發展。蔡梅闡釋道,作為客家圍屋的杰出代表與文化象征,這座歷經滄桑的建筑承載著客家人從異鄉到故土的深沉情感,如今已成為新時代“大思政課”的鮮活教材,引領青年學子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中探尋文化傳承的真諦。
講:圍屋里的“思政課”,共話文化傳承
在深入了解客家文化過程中,實踐團聚焦文化傳承核心議題,重點訪談了圍屋建造者徐名鈞第六代直系親屬及其他九戶不同代際居民,并會同關西鎮副鎮長蔡梅及廖主任進行了專題研討,共同直面圍屋文化活態傳承的現實挑戰與應對之策。
老一輩深情守護:老一代居民詳細講述了家族世代相傳的添丁慶典、祠堂祭祖、謝恩宴席等核心儀式的完整流程、相關禁忌及深層文化內涵。他們強調這些儀式是維系宗族凝聚力和家風教化的重要紐帶,訪談中流露出對圍屋深厚的家族情感和守護責任。
中青年坦陳困境:中青年居民回顧了圍屋社區過去鄰里互助(如農具共享)、公共空間活動等生活模式并帶領團隊感受傳統非遺。一個普遍且突出的聲音是:年輕一代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者,普遍選擇外出求學或就業,對參與傳統儀式、學習傳統技藝興趣不高,導致文化傳承面臨“后繼乏人”的嚴峻局面。
這堂特別的“思政課”深刻揭示:守護客家文化瑰寶,亟需激發青年一代的文化認同與擔當,在創新中實現薪火相傳。
研:深研文脈,剖析精神之核
基于前期認知與問題聚焦,實踐團隊展開深度調研,系統解碼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團隊實地探訪龍南市博物館,通過珍貴文物與詳實史料,系統梳理客家先民千年遷徙的壯闊歷程、獨特民俗的形成脈絡,以及“堅韌開拓、崇文重教”精神特質的世代傳承;深入煙園圍,聚焦其承載的紅色革命歷史,解碼客家人精神在崢嶸歲月中的具體貢獻與時代光輝;走進“客家城”,剖析其在活態保護與創新發展方面的實踐案例,探索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的創新路徑。
踐:知行合一,點燃文脈星火
成員們運用全站儀等設備對圍屋進行了精準勘測,隨后深入“圍屋營造技藝展示館”學習。這一“從形到神”的探訪過程,將古老的建筑智慧轉化為一堂生動的文化自信與工匠精神教育課。“測繪+觀摩”的實踐,是一堂融合科學理性與人文情懷的思政課。它讓青年學子在“數據線與榫卯間”,讀懂先民應對自然的智慧、守護家園的決心與寄托美好的信仰,深刻認識到“守護文化根脈、弘揚工匠精神”的時代使命。圍屋的每一塊磚石、每一道刻痕,都在無聲地引導青年探尋文化自信的源泉與創新發展的路徑,激發他們成為傳統智慧在新時代煥發新生的推動者。
此行點燃了青年心中的“文脈星火”,深刻體悟文化傳承關乎民族精神命脈,守護這份遺產并使其在新時代煥發生機,激發青年成為“文化自信的踐行者”與“民族復興偉業的薪火傳人”,正是這堂行走的思政課賦予的核心使命。(圖片由江西應用科技學院授權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