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45分鐘能談出什么?日本外相巖屋毅帶著三個"急茬"來見王毅,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這場會談看似突然,實則早有征兆。
就在會談前一周,日本經濟產業省發布報告,稱中國稀土出口審批延遲導致日本企業損失超300億日元。
但蹊蹺的是,同期的海關數據顯示,中國對日稀土出口量同比還增長了5%。
明眼人一看就懂,日本這是借題發揮,想給中國扣"經濟脅迫"的帽子。
王毅外長的回應很干脆:審批慢?先看看日本企業自己的問題。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日本企業提交的稀土出口申請中,有近四成材料不全,特別是最終用途說明含糊其辭。
這就像去銀行取錢卻不說用途,柜員能隨便給嗎?
更耐人尋味的是,這些被退回的申請,大多來自與日本防衛省有合作的企業。
難怪中國要卡一卡,畢竟誰也不想自家稀土最后變成瞄準自己的導彈。
東海問題更是上演了一出"賊喊捉賊"的好戲。
日本抱怨中國海警船"太活躍",卻絕口不提自家海上保安廳的艦艇去年在釣魚島海域巡邏了288天。
最諷刺的是,就在會談前三天,日本"出云"號準航母剛在南海與美國搞完聯合演習。
自己跑到別人家門口舞刀弄槍,卻指責鄰居在家門口站崗,這套雙標玩得實在不高明。
臺灣問題上,日本的小算盤打得啪啪響。
表面說堅持一個中國,背地里卻搞小動作。
去年日本國會通過史上最高防衛預算,其中專門列支280億日元用于"西南諸島防御",明擺著就是針對臺海。
更過分的是,日本政客最近扎堆往臺灣跑,前首相麻生太郎甚至公然鼓吹"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王毅外長那句"嚴格履行、言行一致",簡直就是一記響亮的耳光。
這場45分鐘的會談,把中日關系的現狀照得透亮。
日本想用"企業訴苦""地區穩定"這些漂亮話當敲門磚,中國直接亮出底線:規矩就是規矩。
稀土的審批可以快,但用途必須說清楚;
巡航不會停,因為那是中國的家門口;
臺灣問題沒商量,這是中國的家務事。
其實日本心里跟明鏡似的。
現在全球80%的稀土加工在中國手里,日本引以為傲的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哪個離得開中國稀土?
東海那邊,中國海警船去年在釣魚島海域待了333天,創下新紀錄。
臺灣海峽更不用說,解放軍軍艦現在像逛自家后花園一樣來去自如。
這些變化,日本政客們不是看不見,只是不愿意承認罷了。
會談后日本媒體的報道很有意思。
共同社說"雙方坦率交換意見",讀賣新聞稱"會談氣氛緊張",就是不敢提自家外相吃癟的事情。
倒是中國外交部網站大大方方放出消息,把王毅外長的表態一字不落全登出來。
這種自信,恰恰是中日實力對比變化的真實寫照。
日本現在處境確實尷尬。經濟上離不開中國,安全上又綁在美國戰車上。
去年中日貿易額超過3000億美元,中國連續15年是日本最大貿易伙伴。
可日本政府卻跟著美國搞"脫鉤斷鏈",結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半導體產業,日本跟著美國制裁中國,結果自家半導體設備企業東京電子、愛德萬測試的股價應聲大跌,損失慘重。
這場45分鐘的會談,給所有想跟中國耍心眼的國家都上了一課。
現在的中國,既有實力定規矩,也有耐心等對方適應規矩。
對日本來說,與其費盡心機提要求,不如好好想想怎么在新時代的中日關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畢竟,稀土卡脖子、東海巡航、臺海軍演,這些都不是中國要欺負誰,而是堂堂正正維護自己的利益。
說到底,這45分鐘就像一面照妖鏡,把日本對華政策的兩面性照得原形畢露。想在經濟上撈好處,又在安全上使絆子;
嘴上說重視關系,行動上卻不斷挑釁。這種精分操作,在中國這里注定行不通。
王毅外長把話撂得明明白白:想合作,我們歡迎;要搞事,奉陪到底。
這種底氣,不是憑空來的,而是綜合國力撐起來的。
會談結束后的記者會上,巖屋毅的表情很值得玩味。強裝鎮定背后,是掩飾不住的焦慮。
這也難怪,當日本還在用20世紀的思維處理對華關系時,中國早已進入了21世紀的新賽道。
稀土管制是經濟主權,東海巡航是正當權利,臺灣問題是核心利益,這些都不是能討價還價的東西。
這場短兵相接的外交交鋒,給亞洲各國都提了個醒:時代變了,游戲規則也變了。中國現在既有實力劃紅線,也有定力守紅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