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光明日報》7月最新消息,我國上半年免簽外國人來華數量創歷史新高,并且,我國進一步擴大了免簽國家的數量,還有外國人提議“申請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
不過,有人喜有人憂。
享受中國免簽政策的外國人,回去后居然鬧起“思鄉病”,新聞里說,人家回國后茶不思飯不想,整天念叨著中國的安全、方便和高科技玩意兒。
但苦的是外媒,畢竟中國的免簽政策令他們對中國的污蔑成了兩級反轉……
2024年,中國推了個新政策:144小時免簽入境,專門對54個國家的老外開放。
啥概念呢?老外只要有護照、下一程機票(別在國內轉機),填個入境卡就行,不用再跑大使館辦簽證,省了一大堆麻煩。要知道,以前辦個簽證動輒半個月,現在抬腳就能來,這吸引力簡直不要太大!
《華盛頓郵報》7月初就報道,光上海今年上半年入境游客就超424萬人次,同比增長38.5%,北京更猛,年初到6月底,外國人入境149萬人次,其中免簽的超84萬,比去年翻了一番。
而2024年總入境游客數達到1.32億人次,消費額破942億美元,這不是簡單的小增長,是井噴式的狂歡啊!
但這不是簡單的旅游熱,很多老外回國后,不光抱怨母國治安差、生活慢,還真的“茶不思飯不想”。
所謂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但明眼人能看出,中國這套免簽政策,折射出兩大核心點。
大家知道,西方媒體幾十年如一日唱衰中國:什么“落后封建”、“街頭混亂”、“沒點兒人情味”。結果呢?免簽政策一開,人家親身體驗后,墻內開花墻外香了。
這種反轉,不排除是政策帶來的奇妙效應,它像一扇窗,讓普通外國人有機會直接“嘗嘗”中國的真實味兒。
想想看:為啥這種反差這么大?可能意味著信息繭房的威力太強了。西方媒體靠著濾鏡放大問題,把中國描繪得灰頭土臉。
可老外一來,讓他們瞬間明白:媒體那套玩意兒就像肥皂泡,一戳就破。不夸張地說,親眼看看重慶的“8D魔幻”交通或上海的科技廣場,誰還信那些陳詞濫調?
更深一層,這暴露出媒體的失職,甚至已經有美國報紙開始感嘆“中國形象突然超美”,但早干啥去了!
現實中,老外們成了活廣告,口口相傳“中國和傳聞不一樣”。這不意味著中國完美,但證明了一點:空穴來風的信息就是害人精。
所以,免簽政策背后,其實是中國在精心打“文化名片”牌,通過旅游拉動真實印象,效果比花里胡哨的廣告強百倍!
免簽政策不單是送個禮包,它撬動了偏見冰山,老外回去后成了中國“自來水”——這不,社交平臺上全是回國吐槽:“母國沒掃碼支付真難受”、“夜里不敢出門想回北京了”。
而老外回國后鬧起“戒斷反應”。有人說中國安全又便利的日子像上癮似的,回去后“飯不香覺不沉”。這種后遺癥,不光是心理適應問題,更牽扯經濟和文化習慣的斷檔。
先說安全感的震撼:免簽游客回國后,普遍抱怨母國治安差。
這也難怪,中國街道整潔、警察巡邏勤,監控系統覆蓋率全球頂尖,說它是世界最安全國家之一沒毛病吧?回看美國,搶劫頻發、地鐵臟亂,落差大得讓人心慌。
便利性也是大頭:掃臉支付、快遞外賣、地鐵直達商場……中國那套數字生活真香,回國后還得排隊刷卡、打客服電話,老外們能不抓狂?
難怪有人開玩笑:免簽政策真狠,把人慣壞了送回去折磨!
但這種反噬,背后蘊藏機遇,免簽直接拉動消費熱!北京上海機場的離境退稅點天天排隊,老外臨走狂買小米手機、華為手表等科技產品成紀念品新寵。
這波操作不排除是中國經濟策略的點睛之筆,用旅游釋放“科技紅利”,讓老外掏腰包不說,還帶回朋友圈刷屏。長遠看,它可能重塑全球旅游風向。
畢竟,文化軟實力就是硬通貨,當老外不適應自家生活時,中國形象悄然升級。對比西方政策收緊的趨勢,美國簽證難、歐洲安檢嚴,中國的這144小時免簽顯得聰明絕頂,而且是輕門檻高收益。
毫不夸張地說,中國這次免簽反轉算得上一場無聲革命,打破刻板印象、重塑生活標準。而全球化下,國家形象不靠嘴皮子吹,而是腿腳實地走。
免簽政策是條捷徑,它讓世界見真章,但政策雖好,也需細節把關,比如限地區入境、禁轉機等規則得優化。
萬一出事,反轉可能變打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