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安康市富硒文化展廳里,安康市富硒產品研發中心副主任張軍正拿著一瓶富硒礦泉水,向參觀者展示瓶身上的硒含量標注:“您看,這0.6毫克/千克的硒含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倍多。咱們安康的土壤就像大自然撒下的富硒種子,孕育出的每顆米粒、每片茶葉都裹著健康饋贈。”
從有害元素到生命必需
“1817 年被發現時,硒曾被當作有害元素,直到1957年施瓦茨的肝臟保護實驗,才開啟了人類對硒的重新認識。”安康市富硒產品研發中心綜合科負責人祁蒙指著展廳里的歷史介紹道。1973年,美國科學家發現硒是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的活性中心,這一發現讓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硒列為人和動物必需的微量元素。
在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每日膳食硒攝入量標準(60-250 微克)面前,我國居民日均40微克的攝入量顯得捉襟見肘。“克山病的防治研究是里程碑式的突破。”張軍提到,上世紀我國通過大規模補硒干預試驗成功控制克山病,這項研究榮獲國際施瓦茨獎,也讓“科學補硒”理念深入人心。如今,硒的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功效已被寫入新國標,其“生命的火種”“抗癌之王” 等美譽背后,是40多種疾病與硒缺乏相關的科學依據。
全國最大天然富硒區
在展廳巨大的土壤硒含量分布圖前,深綠色的高硒區域在安康版圖上格外醒目。“全市 81.87% 的區域達到中低硒水平,高硒區域占比 37%,土壤平均硒含量達 0.6 毫克/千克,是全國平均值的近三倍。”張軍指著地圖上的帶狀分布解釋,這種“三代一致”的富硒地質特征,讓安康成為全國富硒土壤面積最大、地層最厚的天然富硒區。
更難得的是,這里的土壤不僅富硒,還伴生鋅等有益微量元素。中國科學院地質專家歷經數十年勘測發現,以紫陽縣為核心的南部巴山地區,其富硒地層形成于5億年前的早古生代寒武紀,堪稱大自然饋贈的“生態寶藏”。在高硒區域的田間地頭,富硒茶葉、水稻、魔芋等作物正汲取著土壤中的天然養分,為安康富硒產業奠定了不可復制的資源優勢。
從實驗室到餐桌的富硒鏈
在農業農村部富硒產品開發與質量控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正操作著精密儀器檢測茶葉香氣成分。“我們每天檢測 6 個樣本,通過 GC-MS 分析順三己烯醇等揮發性物質,探究富硒環境對茶葉風味的影響。”實驗室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數據將用于高聚硒茶樹品種選育,目前已篩選出能提高茶葉聚硒能力的特種菌群。
科技創新讓富硒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通過“一縣一業一所”合作模式,中國農業科學院的17個科研創新團隊扎根安康,開發出富硒黃酒、雞蛋、速溶茶等100余個核心產品。“富硒大米標準化生產后售價翻倍,掛面每斤成本增加兩毛,售價卻能提高一塊多。”張軍給記者算了筆賬,依托5個國字號科研平臺和7個省級研發平臺,安康已培育234家規模以上富硒產品生產企業,2024年安康富硒食品規上工業實現產值73.1億元。
硒品牌照亮鄉村振興路
“以前種茶賣不上價,現在貼上‘安康富硒茶’商標,每斤能多賣幾十塊。”在產銷幫扶平臺的紫陽館內,茶農的話道出了品牌價值。這個價值 52.3 億元的區域公用品牌,已讓209 家企業受益,產品需通過嚴格硒含量檢測才能使用商標。
線上京東安康館、線下10個縣區館構成的產銷網絡,讓富硒產品走出秦巴山區。數據顯示,該平臺累計幫助近千家企業帶動3000 多種農產品遠銷海內外,綜合交易突破70億元。“老百姓種的茶葉、生豬不愁賣。”張軍表示,富硒產業已成為生態友好型首位產業,更成為支撐脫貧致富的 “金葉子”“銀果子”。
從實驗室里的微觀探索到田間地頭的豐收喜悅,從科普展廳的知識傳播到千家萬戶的健康餐桌,安康富硒產業正書寫著 “生態資源-科技創新-產業振興”的良性循環篇章。正如展廳里那句標語所言:“每一粒富硒米都藏著秦巴的饋贈,每一片富硒茶都帶著漢江的清香”,這顆鑲嵌在西部的“富硒明珠”,正以生動活潑的姿態,向世界講述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故事。
(中國日報陜西記者站 秦峰)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