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6月,毛主席在中南海熱情邀請參加抗美援朝的四大師長吃飯,聽他們匯報工作。而其中,毛主席將吳信泉拉到身邊,著重贊揚了他。
吳信泉是新中國的“開國中將”,在抗美援朝戰場中重創美軍精銳部隊,打敗了美國的“開國元勛師”,后來還俘虜美軍800多人。
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他,幾乎經歷了黨的每一場戰爭,三年抗美未嘗敗績的他曾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吳信泉將軍的一生算得上是圓滿,他與妻子共同孕育了12個孩子,事業上也有所成就。
1992年,臨終前的吳信泉將軍前卻還在喃喃自語,因為他還有一個愿望沒有完成......
重創美軍精銳部隊
吳信泉將軍一生中打過多次優秀的戰役,但若說起高光時刻,那便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痛擊“美國陸軍第一騎兵師”的英勇事跡。
1950年6月朝鮮半島戰爭爆發,同年10月,我國第一批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六支軍隊進入朝鮮半島進行“抗美援朝”作戰,此時的吳信泉擔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9軍軍長。
1950年10月25日,朝鮮戰爭第一槍打響。11月1日,吳信泉帶領著39軍團的士兵們在彭德懷總司令的指揮下,開始了戰斗。
當時南朝鮮第一師正被韓1師困在云山里,吳信泉帶領的39軍前去便是去解救這支隊伍。
本來軍隊決議當晚晚上7點整發動進攻,可就在下午5點時,軍隊突然發現本在云山內的韓1師,似乎正在悄悄做撤退,隨即吳信泉便決定提前進攻。
可等到39軍團攻進山頭時卻發現,對面根本不是什么韓1師,而是美國陸軍第一騎兵師!
“美騎一師”成立于1921年,在此之前曾經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支訓練有素、經驗豐富、武器設施先進的精銳部隊。
這支軍隊的指揮官是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是美國的“王牌部隊”。
“王牌?老子我打的就是王牌!”
雖然美國這支部隊聲名在外,但吳信泉也絲毫不怯。因為39軍團在此前也參加過遼沈平津等大型戰役,雖武器裝備不及美軍先進,但作戰素質和經驗卻絲毫不遜色于他們。
吳信泉帶領士兵分四面攻入云山,與美軍開始了激烈的交火。
美軍雖有坦克火炮等先進武器,但39軍團憑借自身短促有力的進攻還是在交戰中占了上風。
最終此次戰役吳信泉將軍帶領的39軍團重創了美軍,我方共剿滅敵方2000人,其中包含美國士兵1800余人。戰役中還繳獲坦克28輛,擊落飛機3架,繳獲4架。
此戰役是“美騎1師”成立以來遭遇到了最大重創,就連指揮官麥克阿瑟都因此被撤換掉。
不僅如此,吳信泉率領的中國志愿軍第39軍的一系列作戰部署,還被日本自衛隊干部學校收入《作戰理論入門》教材中,成為了該學校每個軍官的必修課。
同年11月7日,吳信泉再次帶領39軍參加了第二次戰役,這次他們碰上的對手是美軍第25師,吳信泉為此戰制定的戰術是“快速穿插,迂回包抄”。
因為他的士兵們比較擅長近戰和夜戰,吳信泉將軍則盡全力發展39軍的強項。此戰正是運用了他巧妙的戰術,39軍得以正面突破美軍的包抄,沖出重圍。
二貨,39軍一路向南,順利進入平壤,也正式收復了已經淪陷49天的朝鮮首都。
三年抗美未嘗敗績的吳信泉還被美軍軍長們公認為最牛軍長之一,就連和他交鋒過的麥克阿瑟都稱他為“最可怕的人”。
在抗美援朝中立下赫赫戰功的吳信泉回國后還接到了毛主席的宴請,毛主席不僅對他進行了高度贊揚,還肯定了所有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做出貢獻的指揮官以及士兵們。
受到毛主席夸贊后的吳信泉內心又震驚又激動,他不忘將戰場上的情況匯報給毛主席聽,而毛主席在聽完后則笑著說出了那句經典的話:
“美軍不可怕,紙老虎畢竟是紙老虎嘛!”
而說起吳信泉將軍的前半生,可謂是轟轟烈烈。
加入中國共產黨
1912年3月26日,被稱為新中國“開國中將”的吳信泉將軍,出生在了湖南省平江縣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里。
吳信泉在家排行老二,在他上面還有個大他幾歲的大哥以及一個小妹妹。
在當時那個戰火連天又窮苦的年代,農民出身的吳信泉一家日子十分艱苦。因為他的大哥患有小兒麻痹癥,所以他的父母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花費在了大哥身上。
在當時那個條件下,他年邁的父母實在沒能力拉扯三個孩子。
于是吳信泉從小便被父母過繼給了他的六伯,小妹也被送去別人家做了童養媳以保證基本的生活。
因為當時農民并沒有自己的土地,唯一分得的幾畝良田也被地主霸占,所以即使這樣吳信泉一家的日子仍然過得十分窮苦。
但好在吳信泉的六伯很照顧他,還出錢供他上私塾學習。年幼的吳信泉在私塾里學習十分刻苦,連老師傅都對他連連稱贊,說他是個讀書的好苗子。
在私塾上學之余他也會幫襯著家里做家務,他主動承擔起來家里大部分勞作,會幫父親放牛、插秧等等。
吳信泉9歲那年,本想好好讀書的他沒想到好景不長,自己的六伯在不久后因病離開了人世,吳信泉也不得不因此輟學。
沒學上了的吳信泉只好整日在家幫助家里做農活,因為他的腿常年泡在水里插秧,所以腿上有很多皮膚都已經泡爛了。
可他們一家根本沒錢給吳信泉醫治,于是他腿上的傷便一直反反復復。
此時的吳信泉以為自己一生都將被困在這個窮苦的小山村,他根本想不到以后他將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出重大貢獻。
而后,席卷全國的農民運動爆發了。吳信泉所在的湖南省也成為了此次運動的重要代表城市,年輕氣盛的吳信泉自然也被這股熱潮吸引,深知當時廣大農民之苦的他毅然決定投身革命。
吳信泉不僅加入了農民協會還加入了群眾武裝組織赤衛隊,平日里表現優異的他在1930年加入了紅軍。
當時正逢中華民族危急存亡之際,加入紅軍后的吳信泉參與了中國共產黨五次“反圍剿”戰役。
并在多場戰役中上陣殺敵,在戰場上他從不貪生怕死,永遠是沖在最前面的那一個。
在戰爭中他也多次身受重傷,但他都幸運地活了下來,他也從最開始的紅軍班長成為了紅3軍團保衛局執行部部長。
1934年,吳信泉開始跟隨紅軍隊伍進行兩萬五千米的長征,經歷重重險阻到達陜北后的他也才20出頭的年齡。
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吳信泉再次投身于抗日戰場上去。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加,吳信泉此時已經擔任八路軍第四縱隊第二旅的政委。
吳信泉在抗日戰爭中仍保持了不怕犧牲的精神,他帶出來的士兵也十分英勇。
1940年,吳信泉帶領隊伍來到了冀魯豫邊區,隨后5月份他又南下去支援在蘇北的新四軍,此時的他任新四軍第3師第8旅政治委員。
隨后他又參與了多次戰役,是抗日戰爭勝利不可或缺的“常勝將軍”。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吳信泉被分配到了東北任新四軍第3師獨立旅旅長兼政治委員等職位。
此時的他才33歲正值壯年,隨著解放戰爭的爆發,吳信泉再次走上了戰場。
而后,吳信泉參加了四平保衛戰。并且在遼沈戰役中指揮士兵浴血奮戰,還生擒了國民黨軍長陳林達和謝代蒸等人。
吳信泉在戰場上是英勇的將軍,在生活中也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對子女的要求頗為嚴格。
修軍史的遺愿
吳信泉的夫人叫做俞惠如,她在自己16歲時便一直陪伴在吳信泉身邊。
雖然是女子,但她的家國情懷絲毫不遜色于吳信泉,她跟著丈夫到過蘇北抗日、廣州剿匪、還曾經隨他一起到達過抗美援朝的戰場。
1940年12月22日,吳信泉和俞惠如走進了婚姻的殿堂。雖說是結婚,但婚禮卻十分簡單。二人的婚房就是支隊里一個破舊的小屋,就連床都是兩張單人床拼起來的。
床上鋪的也是農村常見的稻草,稻草上則只鋪了一個單薄的床單和被子。
二人的婚禮是在傍晚舉行的,來參加婚禮的也都是二人所在支隊的同事以及領導們,他們都為這對恩愛的夫妻送上了真摯的祝福。
在舉行完婚禮后的第二天,宣傳隊的同志給二人照了一張“結婚合照”留作紀念。
二人結婚后俞惠如便繼續留在支隊工作,隨著她一步步向上走,隨著部隊走南闖北,她與同在作戰中的丈夫更是聚少離多。
但只要他們一相聚,二人便會像剛結婚時那般恩愛。戰爭年代,糧食十分稀缺,戰士們常常吃不上飯,吳信泉也經常饑一頓飽一頓。
但俞惠如會將老鄉給的干糧留給吳信泉,然而這些干糧都是她去老鄉家挑水、干針線活換來的。
俞惠如在生二人第一個孩子時十分困難,因為生產時丈夫并不在身邊,所以是當地的老鄉給她接的生。
在接生時她本來內心十分緊張,但看到快馬加鞭趕來的吳信泉后及時調整了心態。就這樣,他們的大女兒降生了。
因為大女兒出生那天正好是重陽節,所以二人的戰友張雪三便為其取名為吳重陽。夫妻二人共同走過半生,風風雨雨里一共養育了12個兒女。
后來,退下戰場的吳信泉負責解放軍炮兵科科研技術研究工作,1964年底,《新四軍抗日戰爭簡史(初稿)》問世。
1980年,但吳信泉在看過此書后卻發現,此書的部分內容與他們的經歷有些出入。
于是他們當時便決定重寫軍史,據吳信泉的兒女們回憶,當時父親以及叔叔們每隔半個月就要聚在一起討論此事。
吳信泉經常拿著個指揮棍在當時的地圖上指點,和戰友們一起回憶當時打仗時的情況。
然而不幸的是,還沒等吳信泉完成修軍史的任務,1992年,他就因病離開了人世。
吳信泉的遺體告別會上,陪伴他52年的妻子一邊撫摸著他冰冷的臉龐一邊清唱《馬路天使》里的插曲。
“曾經吹起小號聲聲,曾經你我心知肚明。”動人的歌聲久久回蕩在屋內。
吳信泉的遺體火化后,工作人員將骨灰交到其兒子手中時,他們發現骨灰里還有一些戰場上留下的“鉛彈”碎片,這是吳信泉在戰場上中彈后未能取出的彈片。
從那之后,悲傷的俞惠如便常常來到毛主席像下面,代替丈夫給毛主席敬禮。
在吳信泉去世后的第四個月,和他一起修軍史的劉震也去世了,而后修軍史的只剩下李雪三一人了。
但年邁的李雪三也已人到暮年,重病纏身的他只能臥于病榻。可身在醫院的他心里卻一直惦記著修軍史的事。
于是他在病床上用渾身力氣為老伴以及那些39軍的老戰友,老領導留了一封信。
“39軍軍史沒有搞起來,一直是我們三位老同志心中的大事,現在劉,吳已故,我仍在病中。拜托你們齊心合力,共同奮斗,早日完成這件心系萬千人的大事,拜托了!親愛的戰友!”
在寫完這封信不久的1992年12月12日,重病的李雪三也離開了人世。
199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39軍軍史》順利出版,人們終于了解了先輩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浴血奮戰的真實情景。
吳信泉走后,他的兒子吳皖湘表示父親在遺囑中表示后人要永遠跟隨中國共產黨,走社會主義道路。
雖然如今這些為國家浴血奮戰過的戰士們有些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們傳承下來的精神卻是永遠都不會磨滅的。
他們的故事就如那部軍史里的內容一樣,永遠被后人所傳頌,所敬仰。人們會永遠記得“開國中將”吳信泉將軍,他對后人的教誨也值得被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