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廣網消息,今年7月美軍將在西太平洋舉行多場“重量級”演習,分析認為其在完善應對大規模沖突的準備。美國空軍從7月10日開始舉行“太平洋堅定力量”演習。這場演習規模不小,有大約300架戰機參與其中。參演的空軍力量將從至少25個地點向西太平洋地區集中突擊,演習的區域相當廣闊。從這一情況來看,這既是美軍在西太平洋進行高強度練兵,也是美國空軍在軍種之間的軍費爭奪中采取的行動。畢竟此前美國陸軍、海軍陸戰隊、海軍等已在該地區有大規模部署,空軍自然不愿落于人后。將集中近300架戰機和數千名人員進行跨戰區部署。
在“太平洋堅定力量”演習期間,還有其他演習在西太平洋地區展開。美國空軍的“竹鷹”演習、美國和澳大利亞聯合主導的“護身軍刀”演習都會相繼舉行。其中“護身軍刀”演習格外值得留意。今年的“護身軍刀”演習有19個國家參與,總兵力達到3.5萬人,演習范圍橫跨上千公里。澳大利亞西北部的圣誕島位置敏感,美軍及其盟友可從這里向南海、東海等方向投送兵力,同時這里也能成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在該地區發起演習的重要前進基地。
美國防長赫格塞斯(資料圖)
“護身軍刀”演習每兩年舉行一次,課目在不斷增加,像防空、反潛、登島、登陸等都包含在內。美國借助這場演習,一方面是想協調各國軍兵種進行聯合作戰,提升協同作戰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想在該地區“造勢”,對有關國家形成威懾,以所謂“集體安全”之名行霸權主義之實。從這兩場演習能看出,美軍正在演練和測試針對性很強的新型作戰概念,為可能發生的地區大規模沖突做更充分的準備。特朗普在第一任期時就提出在亞太地區進行“大國競爭”的戰略,國家安全戰略做出重大調整后,美軍戰略也跟著改變,把大量兵力部署到了西太平洋地區。
近期的這幾場演習就是這種戰略調整的必然結果,演習重點圍繞“敏捷戰斗部署”概念、“分布式殺傷”戰術等展開。值得關注的是,美軍在西太平洋地區正逐步構建兩條打擊鏈。一條涉及阿拉斯加、韓國、日本、中國臺灣和菲律賓,這些地方部署了攻防兼備的導彈體系。另一條涵蓋關島、菲律賓海、南海和孟加拉灣,由海軍艦艇組成打擊戰線。美軍在該地區的這些動作加劇了緊張態勢,必然會引起地區國家的高度警惕。
美航母(資料圖)
“護身軍刀”演習中,菲律賓的參與格外顯眼。過去幾年,中國和菲律賓因南海問題沖突不斷,導致南海局勢持續升級。美國介入南海問題,原因不少。南海是全球重要海上航道,對全球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南海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發展潛力大。更重要的是,美國想利用菲律賓圍堵中國,在亞太打造“反華包圍圈”,從而在大國博弈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掌握更多主動權。美國常公開提及“美菲共同防務條約”,稱若菲律賓人員、船只在南海遭武裝攻擊,會提供軍事援助,但對于援助的具體內容卻沒有說明,可能是武器裝備和物資補給,也可能是直接出兵協同作戰。
菲律賓政府為了在南海問題上實現利益最大化,選擇倒向美國,依靠美國及其盟友的支持增強自身軍事力量,以便和中國抗衡。除了美國,日本在南海問題上的主動介入也很引人關注。作為美國在亞太的核心盟友,日本近年來不斷加強與菲律賓的合作。不僅配合美國、澳大利亞在南海與菲律賓舉行聯合軍演,還和菲律賓簽署《互惠準入協定》,允許兩國軍隊在對方領土進行聯合訓練和災害應對。日本還計劃向菲律賓轉讓二手驅逐艦,這被視作其掙脫和平憲法的關鍵一步。
B-2隱形轟炸機(資料圖)
表面看是在武裝菲律賓,提升其海上作戰實力,實際上是在試探國際社會,為日后軍事正常化做準備。日本一直渴望成為“正常的大國”,想在國際社會發出自己的聲音,提升軍事力量,最終實現“全面復興”。面對周邊局勢的變化,解放軍也采取了相應行動。美國媒體發現,近期解放軍的亮劍行動明顯增加。
海空軍的聯合戰備警巡、在南海及其他海域的實彈射擊訓練,還有航母戰斗群深入西太平洋、突破第二島鏈的遠洋行動,都展示了解放軍捍衛領土主權和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與實力,也彰顯了中國對區域安全形勢的強大掌控能力。美國空軍參謀長阿爾文表示,之所以美國空軍對“敏捷戰斗部署”概念如此重視,是因為需要應對“大規模中美沖突”。他表示,“部隊重返太平洋”演習的重要程度超過了美國空軍著名的“紅旗”系列戰術演習,屬于“跨戰區”的實戰演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