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中國殲10在巴黎空展上依然顆粒無收,而法國的陣風戰機已經斬獲訂單!要知道,中國一直都不是武器出口大國,武器賣不出去很正常。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出口國是美國,其次是俄羅斯法國英國和瑞典。最大的武器進口國是印度,也是俄羅斯武器最大買主。
這段時間,巴黎航展又火了一把。這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航空航天展之一,不管是民用還是軍用航空企業,都拿它當展示肌肉的大舞臺。
法國的陣風戰機在這次航展上成功簽下了訂單,而中國這邊,盡管也派出了不少主力裝備模型,現場人氣也不低,但到目前為止,軍貿方面的成績單卻是“顆粒無收”。
很多人覺得是不是咱的飛機不行?其實真沒那么簡單。
先說一個對比,同樣是在巴黎航展,中國民用航空這邊倒是表現不錯。比如南航科技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第一次聽到,但這家公司一上來就斬獲了4億元人民幣的訂單,賣出去的是飛行訓練模擬器。
人家不僅賣出去設備,還跟國際大公司達成了合作意向,技術也獲得了認可。可以說,民航這邊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慢慢“出海”,在國際市場打響品牌了。
那為啥軍工這邊沒拿到訂單呢?是不是技術差?價格太貴?其實真不是這回事,背后的原因更復雜,得從多個角度來看。
中國軍工起步確實比歐美晚,像美國、法國、俄羅斯這些國家,幾十年前就已經在全球賣武器了,他們的產品被多個國家用過,用得時間也長,性能、質量怎么樣,買家心里都有數。
你可以理解成,就像你平常都在一家老牌店買東西,突然新開了一家,你不太了解它,可能一開始也不會立刻掏錢去試。
對中國來說,軍工這塊雖然這幾年發展飛快,但要讓全球買家都信任,還需要時間。
再一個,武器好不好用,買家其實最看重的是“有沒有實戰經驗”。這就像手機,你吹得再好,不如讓人看你用了幾年還不卡。
中國戰機雖然在一些局部沖突中亮了相,比如殲-10CE在印巴沖突中表現還不錯,但問題是,有些國家覺得印度的整體軍力一般,不能完全說明中國裝備就比西方強很多。所以他們對中國戰機的判斷仍然保守。
還有個關鍵點,軍貿這事,不只是賣東西那么簡單,它其實背后都是政治關系。買美國的飛機,有時候不是因為飛機性能有多牛,而是買了這個飛機,順帶就進了美國的“朋友圈”。
美國會給你情報支持、維修保障、外交撐腰,很多小國家愿意多掏點錢買這些看不見但實打實的“安全感”。
而中國在對外軍貿這塊,一向堅持“不結盟、不干涉、不附加政治條件”,雖然原則上很公平,但問題是買家就想要那種“大哥罩著我”的感覺。所以在競爭中,中國的做法反而不那么吃香。
再說說中國這次在巴黎航展上的展示方式,確實相對保守了點。像法國陣風直接飛上天做表演,買家現場能看到飛行、聽到發動機聲,這種震撼感立馬加分。
而中國這邊只帶了模型,沒有實機展示,更沒有飛行表演,這就像是人家開著跑車兜風,你拿個照片跟人講它有多快,效果肯定沒法比。
國際軍貿,不是比紙面參數,而是得讓人“看得見、摸得著”,現場感很重要。
不過話說回來,軍用這塊沒拿到訂單,也不代表中國軍工沒前景。恰恰相反,現在正是一個“鋪路搭臺”的階段。
巴黎航展更像是一個展示平臺,不是交易市場。很多國際客戶,也不是說看了就買,而是需要多次接觸、長期了解,才可能簽大單。
這次航展,中國航空工業系統地展出了多型戰機、運輸機和無人機,展臺熱度高,說明國際關注度不低,這是一個開始。
而且中國軍工的路,其實已經越走越寬。過去幾十年,我們是典型的武器進口大國,很多東西都要靠買。可現在,不光實現了基本自給,還開始出口到五十多個國家。
尤其是在非洲、中東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已經開始裝備中國的戰車、導彈和無人機,甚至整套作戰體系。這說明,中國軍工不是“賣不出去”,而是要分區域、分方式來看。
說到底,軍貿不是比誰造得快、喊得響,而是比誰能建立起長期信任。中國的做法是先把產品質量、技術穩定性搞上去,再慢慢建立口碑、擴大影響。
這就跟做品牌一樣,一開始可能沒那么多顧客,但只要服務跟得上,價格合理,買過一次覺得值,自然就會有回頭客。
還有一點不能忽視,那就是售后和配套服務。買戰斗機不是買手機,它需要訓練、維修、零件支持,甚至一整套指揮通信系統。
如果買家發現你飛機不錯,但配套系統落后,或者出了問題沒人修,那下次就不敢買了。所以中國軍工接下來要做的,不只是造出好飛機,還得把配套服務、全球支持體系一起做出來,這樣才能提高買家的信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