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年代會有犧牲,和平年代也依然會有。”
1982年,開國上將陳錫聯在家中接待了中央派來的人,在聊天過程中,他才得知兒子陳再文已于4月26日遇難。
(陳錫聯)
年僅32歲的陳再文,在事發當天以副機長的身份與其他機組人員駕駛民航客機.
從廣州出發,飛到廣西桂林上空,不幸遇上飛機墜毀,全部人員遇難。
陳錫聯了解飛機失事的全部過程后,強忍著喪子之痛,勸說前來慰問的人,“陳再文是一名軍人”。
言外之意,軍人就是要不顧自己的性命安危,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陳再文短暫的人生,有哪些經歷?陳錫聯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一、陳再文的成長歷程,受到的家庭教育
陳再文從幼年時期,就深受身為軍人的父親陳錫聯的影響,早早立下了參軍入伍,保家衛國的理想。
(空軍)
17歲那年,他如愿以償,成為一名空軍。
父親即便是開國上將,陳再文在軍營里也從來不搞特殊,勤奮好學,表現出類拔萃,成為了空軍中的佼佼者。
他并未因此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繼續不斷提升自己的飛行技能。
積極爭取參與多次重要軍事任務,從不缺席軍隊里的軍事演習,得到了領導和戰友們的夸贊。
1982年,導致他生命終結的那場空難,對他來說,也是一個新的挑戰。
當時,陳再文接到上級的命令,派他擔任民航3303航班副機長。
(飛機墜毀)
接到任務后,他提前做好了各項準備,尤其是機長陳懷耀不僅是他的老搭檔,也是一位經驗非常豐富的飛行員。
因此,陳再文對于這次飛行充滿了信心。
可是,天有不測風云。據悉那天飛行過程中居然接連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狀況。
桂林的天氣突然變得灰蒙蒙的,再加上其他工作人員對航線不熟悉,塔臺給出的指令模糊不清。
導致機組成員在各種不明確的信息狀況下,只能根據自身過往的飛行經驗,臨時作出飛行決定。
當飛機飛到桂林時,降低了高度,在大霧天氣里,意外撞到了山脈。
等陳再文和陳懷耀看清楚大山就在眼前時,試圖避險,已經來不及了。
事故造成飛機上的機組人員和數百名乘客全部遇難。
陳錫聯得知這個消息后,白發人送黑發人,內心非常痛苦。
可是他并未沉溺于喪子之痛中,而是繼續一如從前那樣,把主要的心思放在了關心國家大事上,讓外界看到了老革命軍人的風范。
可以說,陳再文32年的人生成長歷程,受到了陳錫聯很深刻的影響。
那么,陳錫聯究竟有著怎樣的革命經歷?
二、陳錫聯革命事業積極向上,也兼顧好了個人生活
1915年,陳錫聯出生于享有“將軍縣”名號的湖北紅安,貧農家庭,日子本就艱難,父親又在他幼年時期去世,留下他與母親相依為命。
為了幫母親減輕負擔,他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干農活、砍柴等。
當他得知村里來了游擊隊,經詢問后,得知游擊隊是替窮人打天下。
即便是他因為年紀小,被游擊隊拒絕,他并沒有就此放棄,而是為游擊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游擊隊的戰士們看到了他革命意志始終不動搖,便舉薦他參加革命,成為工農第11軍的一員。
他年紀小,個子跟同齡人相比也矮一些,但是他做事不含糊。
有一次,面對敵人的猛烈火力,他敢直接沖到最前面,正面迎戰敵人。
之后,他還負責掩護,給戰友們撤退贏得時間。
經此一戰,大家不再只是把他當成一個小娃娃看待,而是成了革命隊伍里的小英雄。
陳錫聯屢次參戰,成長非常迅速,還展現出了優秀的軍事指揮能力。
經組織批準,在他16歲那年,就被破格提拔為政治指導員。
國共合作抗日期間,陳錫聯在八路軍385旅769團擔任團長。
1937年10月,他率領769團夜襲陽明堡機場,將日軍存放在機場的24架飛機全部炸毀。
飛機被炸毀,日軍在攻打太原、忻口等地失去了支援,不得不重新調整作戰策略,把位于太原等地的大批軍隊轉移到去守備大方后。
此戰提高了八路軍的威望,提升了大家積極抗戰的信心。
不僅得到了八路軍總部的嘉獎,就連蔣介石也給予了兩萬元的獎勵。
從此以后,769團聲名鵲起,成為“抗戰四大名團”之一。
一心忙于革命的陳錫聯一直沒有考慮個人問題。
直到1942年,他回到延安,在抗大學習,遇到了抗大高材生黎芝慧,這年年底兩人喜結連理。
可惜的是,這段幸福美滿的婚姻并沒有維持太長時間。
1948年,黎芝慧因病逝世,留下陳錫聯和年僅3歲的兒子。
動蕩年代,身為軍官的陳錫聯很快又投身到革命戰爭中去。
白天,忙于軍中事務,為了不讓兒子覺得孤單,晚上回去之后,跟孩子溝通交流,盡可能地照顧好孩子。
(陳賡)
新中國成立后,陳錫聯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工作上。
在陳賡的撮合下,陳錫聯與王璇梅于1950年結婚。
婚后,王璇梅雖然生了孩子,但是也細心照顧黎芝慧生的兒子。
然而,不幸卻很快降臨了,這個孩子于1953年因病去世。
這是陳錫聯人生中第一次經歷喪子之痛。
因此,當30年后的1982年,陳錫聯與王璇梅的二兒子陳再文因飛機失事而喪命,給年邁的陳錫聯再次沉重的打擊。
三、陳錫聯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傳承革命精神
無論是革命經歷還是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是陳錫聯人生中寶貴的經歷。
他時常講述自己如何從一名普通士兵,成長為開國將領,以此激勵孩子們要志存高遠。
四個孩子,在父親的熏陶下,都對軍事和國家的責任有著很強的認同感。
(后排左二:陳錫聯)
年滿18歲的陳再強,選擇了參軍。
陳錫聯對此感到自豪,囑咐兒子,“無論在何處,都要記住誠實守信,始終對組織有信任。”
這句話是陳錫聯堅守革命的信念,后來也成為了陳再強的信念。
陳再強在軍營中的表現十分出色,很快就因其杰出的能力升職。
在軍隊里,他不僅繼承了父親的軍事才能,更將父親的教導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陳再方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16歲那年,他就選擇了入伍。
在入伍前,陳錫聯囑咐他,鑒于他年紀尚小,應該把積累經驗放在首位,“在部隊,要從最基層做起,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了解軍隊的運作。”
在陳錫聯的這種教導下,陳再方從基層,逐步走上了指揮的崗位,在軍旅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后來,陳再方選擇在科技領域工作,在工作中不斷創新,也日漸取得成就,力求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為家里唯一的女兒,陳再紅也是在陳錫聯的嚴格教育下成長起來的。
她雖然沒有選擇參軍,但她依然追隨了陳錫聯的工作精神,努力學習,奮發向上。
畢業后,她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成為了教書育人的一份子。
陳錫聯并沒有因為女兒沒有參軍而有所偏見,反而更加鼓勵她在自己的領域中追求卓越,努力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當陳再文空難一事發生后,在調查階段,家中每個人都在承受著失去親人的痛苦。
與此同時,周圍人對此事,非常關注,時常可以聽到各種討論。
陳錫聯作為開國將領,很清楚,兒子逝世是家庭的悲痛,但是也要給飛機上其他遇難家屬一個說法。
因此,他選擇主動走出家門,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用自己的力量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
總結:
孩子們在陳錫聯的影響下,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不斷前行。
他們秉承著陳錫聯的教誨,努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雖然家庭經歷了巨大的悲痛,但正是這段經歷,讓他們更加明白了生活的珍貴與親情的無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