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紫提起女兒,滿臉愁容。我還以為是什么大事呢,原來是娃喜歡把一本書看完又看。我家小子2-4歲時,也特別喜歡一個故事反復聽。
曾經一度,我也抓狂過。試想想,一本薄薄的繪本,讀了不下100遍,封面都磨白了,還要讀,你會不會覺得煩?
有一次我想偷懶,跳過中間2行不念,誰知人家沒好氣地瞪了我一眼,抓起我的手放到我漏掉的地方,叫我補念。我覺得有點奇怪,這小子竟然知道這段內容在書的哪里,難道他已經會閱讀了?
后來才曉得,孩子有這個“嗜好”是好事兒,預示著他快要開竅了,不制止,反而有助于大腦發育,讓智力漲得比較快。
學騎車那會兒,不知摔了多少次跟頭,可怪就怪在,某一天突然一蹬腿,自行車就穩了。根本沒有人教你具體怎么平衡、蹬腳蹬、轉彎,但就是會了。
這種“沒使勁學卻自動學會了”的過程,叫“內隱學習”。
腦科學家指出,人的記憶有內隱與外顯之分。內隱記憶不用刻意去記,通過大量的接觸和重復,大腦就能摸清信息里的規律和模式;外顯記憶卻要耗費大量的腦資源,很用心去記住。
雖說孩子抱著一本書,讓你讀上幾十遍,確實很惱人。可是重復的力量是巨大的,能讓小朋友變得越來越聰明,腦力咔咔往上漲:
1.強化腦回路
研究員找來3-5歲的小朋友,分為AB兩組。他們讓A組連續4天閱讀同一本書,B組則連續4天閱讀不同的繪本。結果發現,每天讀同一本書的孩子,對故事細節的回憶更準確,對因果關系的理解也提高了約35%。
娃兒學東西時,神經元會相互連接并形成回路。這些回路剛形成時,連接是很弱的,需要反復刺激,才能連得特別牢。
沒有兩次閱讀是完全相同的。孩子每一次聽,耳朵捕捉的語調,眼睛看到的圖畫細節,依偎在懷里的感覺,還有當日的氛圍,都是新的。
這些獨特的瞬間感受,像一塊塊小小的拼圖,不斷豐富著他們對這個故事的完整印象和內心感受,不停地增強大腦連接。
為什么一個故事聽多了,你才講上一句,娃就能猜到后面發生什么呢?因為預測故事情節發展的回路越來越發達了,他一聽就能立即給出反應。
我家娃以前壓根不懂啥叫“吃撐了會肚子疼”,也不懂為啥“變蝴蝶需要繭”,把《好餓的毛毛蟲》讀得滾瓜爛熟之后,才搞清這些因果關系。
2.自動內化語言
孩子第一次聽繪本時,會遇到很多新詞。即使一開始聽不懂,聽兩遍、三遍之后,這些詞和概念就會聯系起來。例如:
我家娃第一次聽《猜猜我有多愛你》時,只覺得“愛”這個詞,聽起來有些暖暖的。
第三次聽,開始明白“愛”和小兔子跳得高、手臂張得大這些動作有關。
聽了十來遍后,有天他突然撲過來深深地抱著我,“媽媽,愛……像小兔子一樣!”
那些原本抽象的詞語,就在一遍遍的重復里,有了畫面,有了溫度,有了概念,變成了他能摸到、做到的東西。
有一天晚上,兒子甚至仰望夜空說,“沒有閃閃發光的月亮,天空黑沉沉的?!苯涍^反復閱讀,他學會“閃閃發光”,明白了啥叫“黑沉沉”。這可是4歲小男孩平時不會說的詞呀。
小時候,爸媽講過的故事,唱過的童謠,哪怕我們已經成為了別人的父母,依然還記得。
重復的力量,不但讓那些詞匯、句子結構、語音語調,像細雨一樣浸潤大腦,讓娃自然而然地掌握了語言的規則和韻律,還留下了溫暖的種子,種進了他們的心田。
3.建立安全感
孩子的大腦天生就喜歡“知道接下來會怎樣”。面對陌生又抓不住的東西,那種搖搖晃晃的不安感,最容易讓他們感到焦慮。
他們每天都沉浸在未知的世界里,被新的體驗和信息淹沒,他能掌控的東西少得可憐。
為了給自己幼小的心靈尋找一個錨點,他愿意一遍又一遍地聽那個熟悉的故事,反復驗證接下來的情節,是不是真像他預測的那樣。當他發現每次預測的情節都如期發生,他就會感到安心和快樂。
一位寶媽說,搬家后,3歲兒子每晚都纏著她讀《小黑魚》,“新房間,新的幼兒園,娃多少有點慌,大概只有這個老故事讓他心里踏實?!?/p>
其實大人也一樣,累了煩了,就想看那部刷了很多遍的老電影。因為熟悉的東西,像老媽煮的那碗面,總能讓人心暖。
所以,當娃抱著那本封面都卷邊的書,第N遍讓你讀時,別嫌煩。要知道,內隱學習是大腦最自然、最高效的方法之一。抓住這個時機,孩子智力一天比一天高,安全感拉得滿滿的,離開竅就不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