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持續至今,全球軍事格局劇變。2025年6月,俄海軍“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命運再度成為國際輿論的聚焦點。俄羅斯《消息報》最新報道顯示:這艘曾被譽為“北方雄鷹”的航母,修復工程全面停滯,極有可能迎來拆解解體的歷史節點。相關數據與獨立分析報告顯示,俄羅斯國防預算壓力與技術代差已將這艘“獨苗”航母推向絕路,一場關于“航母退場”的討論,正改變著全球海權版圖。
庫茲涅佐夫號的起落
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解體的巨大沖擊波席卷歐亞大陸,俄羅斯接手了這艘剛剛服役的“庫茲涅佐夫”號。作為蘇俄唯一現役的常規動力航母,它曾承擔過展示國威、遠洋部署、支援敘利亞等多項任務。
數據顯示,1990年12月交付蘇聯海軍,至今僅完成了七次遠航。2016年11月,航母首次參與實戰,在敘利亞沿岸釋放艦載機進行打擊。那一年,“庫茲涅佐夫”號的返航,成為俄羅斯媒體熱議的“榮耀時刻”。
但榮耀背后的技術賬單令人咋舌。俄軍艦隊管理局2025年春季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過去十年間,庫茲涅佐夫號因機械故障、動力系統老化導致的非計劃維修累計超過600天。2023至2025年,航母整體處于“半癱瘓”狀態。
修復為何難以為繼?
2022年至今,俄烏戰爭持續消耗俄聯邦軍費。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2025年最新軍費報告,俄羅斯國防預算雖然保持增長,但航母修復專項資金卻屢遭縮減。庫茲涅佐夫號大修原定2020年完工,后因2018年浮船塢沉沒、2019年重大火災與2022年再度失火等一系列事故,導致工期一再拖延。每一次事故,都是對俄羅斯造船工業能力的殘酷拷問。
聯合造船公司(USC)2025年審計報告披露,僅2018-2024年,航母維修預算累計超45億盧布,實際到位資金不到三分之一。2024年底,俄國防部緊急追加預算,卻因技術團隊流失、配套設施老化,導致核心工程停擺。航母動力系統老舊問題無解,專家評估即便完成升級,也無法達到現代標準。
技術困局不僅體現在艦體本身。俄海軍原計劃為庫茲涅佐夫號改裝新一代雷達、彈射器與艦載機適配系統,但實際采購周期遠超預期。俄國防工業內部文件指出,部分關鍵部件需依賴進口,受西方制裁影響,供應鏈嚴重斷裂。自2023年以來,航母艦載機飛行員訓練計劃基本中止,人員流失率高達25%。
誰還能要?印度“接盤”神話徹底破滅
社交媒體與部分軍事論壇一度熱傳“印度或將接手庫茲涅佐夫號”的傳言。事實卻遠比想象更為冷峻。2025年6月,印度國防部公開否認與俄方就航母轉讓達成任何意向。印度海軍內部評估報告顯示,庫茲涅佐夫號的技術狀況遠遠落后印度現役的“維克拉瑪蒂亞”號(前俄“戈爾什科夫”號),后者在接收時艦齡尚短且未遭受嚴重事故。
而如今的“庫茲涅佐夫”,動力系統老化、艦體疲勞、電子設備過時,幾乎每一項核心指標都低于印度海軍接收標準。相關專家透露,若進行結構性翻新,成本將遠超新建同級別航母。更關鍵的是,俄印雙方在艦載機、彈射設備、配套保障體系上幾乎沒有兼容性基礎。
2025年5月,印度海軍新航母“維克蘭特”號完成首次遠洋部署測試。印方高層明確表示,印度未來航母采購將以自主設計、國產建造為主,不考慮再引進老舊二手航母。俄印之間關于航母合作的話題,已悄然退出戰略視野。
“報廢”不是選擇,是必然
俄軍事技術分析中心2025年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庫茲涅佐夫號現存的最大價值,只剩下拆解回收鋼材和少量電子設備。航母船體主結構服役已超35年,實際可用壽命遠遠低于理論值。俄海軍內部文件顯示,自2024年起,維修隊伍已被調離主要工程,造船廠工人陸續轉崗,相關技術資料開始歸檔。
與以往“修舊如新”的戰略不同,俄海軍高層2025年春季提出“戰略性裁撤”航母計劃。官方通報稱,航母拆解工程或將在摩爾曼斯克北方船廠展開,預計2026年底前完成全部回收作業。俄羅斯國會預算委員會已正式批準相關撥款,專項資金主要用于后續環保處理和人員安置。
業內人士分析,航母拆解不僅僅是經濟選擇,更是俄羅斯戰略收縮的象征。俄烏沖突持續消耗國力,北約東擴、波羅的海局勢緊張,航母作為“遠洋海軍”象征的意義大幅下降。俄海軍在2025年軍事裝備更新規劃中,已經將兩棲攻擊艦與核潛艇列為優先發展方向。航母“下線”,成為大國戰略調整的真實寫照。
“遠洋夢”終結,俄海軍由攻轉守
過去十年間,全球航母發展進入新階段。美中兩國積極推進新型航母技術,法國、英國等西方國家持續完善航母編隊體系。相比之下,俄羅斯“獨苗”航母的落幕,顯得格外黯淡。
俄海軍高層在2025年軍事戰略會議上首次承認:未來五年內,俄羅斯不再將航母作為遠洋作戰核心。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的主力將轉向多用途護衛艦、遠程巡航導彈艦與戰略核潛艇。俄羅斯科學院2025年國防戰略預測報告指出,俄海軍將更多依賴岸基航空兵與無人作戰平臺,航母角色被邊緣化。
俄羅斯國內輿論對此反應復雜。一部分軍事專家認為,航母早已不是俄海軍作戰需要的首選,維持“門面工程”意義有限。也有觀點擔憂,航母“斷檔”將導致俄在遠洋力量投射方面失去最后籌碼。2025年6月,俄《生意人報》一篇社論直言:拆解“庫茲涅佐夫”象征著俄羅斯海軍“黃金時代”的謝幕。
兩棲攻擊艦與無人作戰系統崛起
航母即將謝幕,俄海軍并未停下技術創新腳步。2025年6月,圣彼得堡國際海事防務展上,俄聯合造船公司展示了新型兩棲攻擊艦與無人化作戰平臺。官方資料顯示,俄新一代兩棲攻擊艦兼具直升機、無人機起降能力,造價僅為傳統航母五分之一,維護成本更低。
俄國防部裝備采購司負責人在展會期間透露,兩艘排水量超2萬噸的新型兩棲攻擊艦已進入試生產階段,預計2027年交付北方艦隊。與此同時,俄羅斯重點推進水面與水下無人作戰系統研發,借助人工智能和遠程控制技術,逐步彌補傳統航母編隊的戰力缺口。
全球軍事觀察人士普遍認為,未來十年,俄海軍將在遠海封鎖、島嶼登陸、近岸防御等領域,依賴更靈活的作戰平臺。航母“退場”并不意味著海軍實力全面下滑,而是俄軍主動進行戰略重構,順應全球軍事技術變革的新趨勢。
戰略轉型下的國際影響
庫茲涅佐夫號的原地拆解,不僅僅是俄羅斯的“家務事”。全球海上力量格局將因此發生微妙變化。美中兩國航母數量持續擴張,歐洲航母編隊穩步推進,印度、巴西等新興海軍力量也在加速追趕。俄羅斯退出航母競爭行列,意味著歐亞大陸“航母平衡”失去一極。
國際安全研究智庫(IISS)2025年中期報告分析,俄航母退場后,北約在大西洋、北極圈的海上優勢進一步擴大。中俄在遠洋協作方面面臨現實障礙,俄太平洋艦隊的戰略空間被進一步壓縮。俄海軍將被迫回歸“近海防御”與“區域拒止”戰略,全球遠洋作戰能力顯著下降。
與此同時,俄航母解體也引發全球艦船回收市場關注。數據顯示,2024-2025年全球船舶拆解鋼材價格上漲12%,俄羅斯計劃優先將庫茲涅佐夫號的可用鋼材供應國內基礎設施項目。相關環保機構警告,航母拆解需嚴格遵守國際環保標準,防止重金屬與有害物質對極地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參考資料:俄媒:俄海軍唯一航母不修了,可能報廢拆解
2025-07-11 15:58·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