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在莫斯科展會上的一句“誰不想進入中國市場呢?”,看似輕描淡寫,卻讓西方媒體集體沉默。這句話背后,是全球資本用真金白銀投票的結果——從特斯拉的“上海速度”到俄羅斯冰淇淋在華銷量暴增三倍,從廣交會254億美元的訂單到中俄2448億美元的本幣結算貿易,中國市場的吸引力早已不是口號,而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普京的“大實話”:俄羅斯的“行動注腳”
普京的表態絕非隨口一說。7月3日,他在莫斯科參觀“了解我們自己”品牌大賽展覽時,面對布拉戈維申斯克建立對華出口中心的計劃,再次強調了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這不是客套話,而是俄羅斯國家戰略的體現。
普京(資料圖)
近年來,俄羅斯正以“國家行動”推動企業進入中國市場。2024年,中俄雙邊貿易額達2448億美元,中國連續15年穩居俄羅斯最大貿易伙伴。更關鍵的是,98%的雙邊貿易以盧布和人民幣結算,徹底繞開美元體系。能源合作尤其亮眼——俄羅斯躍升為中國第三大液化天然氣供應國,5月對華供應額環比激增50%。
在民生領域,俄羅斯商品也在中國市場大獲成功。2024年,俄羅斯冰淇淋在華銷量翻了三倍,面粉廠直接把倉庫建到黑龍江對岸,木材運輸72小時就能直達山東超市。遠東地區新建的出口中心,更是專門瞄準中國市場需求。
全球企業的“用腳投票”:中國市場是“避風港”更是“發動機”
當西方國家試圖用關稅、壁壘限制中國時,全球企業卻用行動給出了答案。2025年初夏,廣交會單場意向出口成交額突破254.4億美元,其中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品、鋰電池“新三樣”占比超40%。上海車展更是吸引101萬人次擠爆展館,德國車企現場追加10億美元訂單,直言“中國供應鏈不可替代”。
普京(資料圖)
特斯拉的表現尤為突出。馬斯克早在普京表態前就看清了形勢,直接將上海儲能超級工廠的生產能力提升兩倍。這座工廠從破土動工到投產僅用時8個月,本地化率超95%,成本大幅降低,交付周期比德國快一半。中國新能源市場的爆發式增長——截至2024年底,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年增速超130%——讓特斯拉等企業不得不加速布局。
西方的“尷尬與無力”:限制越狠,反噬越重
面對中國市場的強勢崛起,西方國家的“遏制”政策反而成了“自傷”的注腳。
美國4月加征關稅,本想保護本土產業,結果國內超市電器價格暴漲三成,民眾怨聲載道。德國汽車制造業同樣不好過,中國電車市場份額持續擴大,寶馬等品牌被迫連夜改造生產線。更尷尬的是,部分西方品牌一邊想賺中國錢,一邊搞“雙標營銷”,最終因“不尊重消費者”口碑崩盤。
中國市場的“硬核底氣”:大市場+強產業=不可替代性
中國市場的吸引力,絕非偶然,而是“硬實力”與“軟實力”的雙重疊加。
首先,14億人口的消費市場是全球獨一無二的“大蛋糕”。2025年“雙十一”單日銷售額破萬億且逐年增長,三四線城市對進口商品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其次,中國產業實力全球領先——長三角工廠“歐洲凌晨改圖紙,次日新零件發貨”的效率,5G基站超400萬個的數字基建,41個工業大類全覆蓋的全產業鏈韌性,讓中國既是“世界工廠”,更是“全球創新試驗場”。
長三角工廠(資料圖)
更重要的是,中國市場的開放程度不斷提升。自貿試驗區擴容至22個,制度型開放紅利持續釋放,為全球企業提供了穩定的營商環境。
結語:中國市場,全球格局的“定盤星”
普京的“大實話”,撕開了西方“唱衰中國”的遮羞布;全球企業的“用腳投票”,印證了中國市場的不可替代性。當俄羅斯用糧食、天然氣深度綁定中國,當德國車企為中國改造生產線,當特斯拉把上海工廠當“全球樣板”——事實早已清晰:中國不僅是“世界市場”,更是“全球引擎”。所謂“西方沉默”,不過是面對事實時的無力;所謂“香餑餑”,不過是全球經濟對中國市場的真心認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